孟子

梁惠王上

1-34-6第7

梁惠王下

1-56-1011-16

公孫丑上

第1第23-9

公孫丑下

1-23-89-14

滕文公上

1-34-5

滕文公下

1-45-89-10

離婁上

1-34-1011-20

21-28

離婁下

1-910-1819-26

27-33

萬章上

1-34-67-9

萬章下

1-34-67-9

告子上

1-56-1011-20

告子下

1-45-89-16

盡心上

1-1516-3031-46

盡心下

1-1516-3031-38

 

萬章上
 

第四章

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見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攝也。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勳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此之謂也。書曰:『祗載見瞽瞍,夔夔齊栗,瞽瞍亦允若。』是為父不得而子也。」

第五章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

「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於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子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泰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第六章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複歸於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孔子曰:『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

 郭和杰校對/編輯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