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第五十一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養德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物生而後畜,畜而後形,形而後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勢也。唯因也,故能無物而不形。唯勢也,故能無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則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極之,亦至道也。隨其所因,故各有稱焉。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失,尊之則害,不得不貴也。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命並作爵*。
* 案:此句疑係命字下。原校注語誤作弼注。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謂成其實,各得其庇蔭,不傷其體矣。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為而不有。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是以謂之玄德也。
第五十二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歸元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善始之則善養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則可以為天下母矣。
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塞其兌,閉其門,
兌,事欲之所由生。門,事欲之所由從也。
終身不勤。
無事永逸,故終身不勤也。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不閉其原而濟其事,故雖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為治之功不在大,見大不明,見小乃明。守強不強,守柔乃強也。
用其光,
顯道以去民迷。
復歸其明,
不明察也。
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道之常也。
* 案:「習」各本作「襲」。
第五十三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益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言若使我可介然有知,行大道於天下,唯施為之是畏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言大道蕩然正平,而民猶尚舍之而不由,好從邪徑,況復施為以塞大道之中乎。故曰「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
朝,宮室也。除,潔好也。
田甚蕪,倉甚虛;
朝甚除,則田甚蕪,倉甚虛,設一而眾害生也。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則皆邪也,邪則盜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竊位也,故舉非道以明非道,則皆盜夸也。
* 案:「夸」韓非子作「竽」。
第五十四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修觀章。
善建者不拔,
固其根而後營其末,故不拔也。
善抱者不脫,
不貪於多,齊其所能,故不脫也。
子孫以祭祀不輟*。
子孫傳此道以祭祀則不輟也。
* 案:「以」下韓非子有「其世世」三字。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則真,修之家則有餘,修之不廢,所施轉大。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
彼皆然也。
* 案:「國」韓非子作「邦」。
以天下觀天下。
以天下百姓心觀天下之道也,天下之道,逆順吉凶,亦皆如人之道也。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於外也,所謂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也。
* 案:「下」下各本有「之」字。
第五十五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玄符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赤子無求無欲,不犯眾物,故毒蟲之物無犯之人也。舍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故無物以損其全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以柔弱之故,故握能周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作,長也。無物以損其身,故能全長也。言含德之厚者,無物可以損其德,渝其真。柔弱不爭而不摧折者,皆若此也。
* 案:「全」河上公注本作「」。
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
無爭欲之心,故終日出聲而不嗄也。
* 案:河上公注本「而」下有「嗌」字。
和之至也。知和曰常,
物以和為常,故知和則得常也。
知常曰明。
不皦不昧,不溫不涼,此常也。無形不可得而見,曰明也。
益生曰祥。
生不可益,益之則夭也。
心使氣曰強。
心宜無有,使氣則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玄德章。
知者不言,
因自然也。
言者不知。
造事端也。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
含守質也。
解其分*,
除爭原也。
* 案:「分」各本作「紛」。
和其光,
無所特顯則物無所偏爭也。
同其塵,
無所特賤則物無所偏恥也。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可得而親,則可得而疎也。
* 案:「親」下各本有「亦」字,下二句同。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可得而利,則可德而害也。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可得而貴,則可得而賤也。
故為天下貴。
無物可以加之也。
第五十七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淳風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以道治國則國平,以正治國則奇正起也,以無事則能取天下也。上章云,其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也。故以正治國則不足以取天下,而以奇用兵也夫。以道治國,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國,立辟以攻末,本不立而末淺,民無所及,故必至於奇用兵也。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利器,凡所以利己之器也。民強則國家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民多智慧則巧偽生,巧偽生則邪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立正欲以息邪,而奇兵用多;忌諱欲以恥貧,而民彌貧。利器欲以強國者也,而國愈昏多。皆舍本以治末,故以致此也。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上之所欲,民從之速也。我之所欲,唯無欲而民亦無欲自樸也。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
* 案:一本有「我無情而民自清」句。
第五十八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順化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言善治政者,無形無名,無事無政可舉,悶悶然,卒至於大治,故曰其政悶悶也。其民無所爭競,寬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立刑名,明賞罰,以檢姦偽,故曰察察也。殊類分析,民懷爭競,故曰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
言誰知善治之極乎?唯無可正舉,無可形名,悶悶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極也。
* 案:「正」下一本有「邪」字。
正復為奇,
以正治國,則便復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復為奇。
善復為妖。
立善以和萬物,則便復有妖之患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
言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不可便正善治以責。
* 案:韓非子作「其故以久矣」。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以方導物,舍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謂大方無隅。
廉而不劌*,
廉,清廉也。劌,傷也。以清廉清民,令去其邪,令去其汙,不以清廉劌傷於物也。
* 案:劌河上公注本作害。
直而不肆,
以直導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沸於物也。所謂大直若屈也。
光而不燿。
以光鑑其所以迷,不以光照求其隱慝也,所謂明道若昧也,此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復之也。
第五十九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守道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莫若,猶莫過也。嗇,農夫,農人之治田務,去其殊類,歸於齊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綏百姓,莫過於此。
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常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
唯重積德,不欲銳速,然後乃能使早服其常,故曰早服謂之重積德者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道無窮也。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以有窮而莅國,非能有國也。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國之所以安謂之母,重積德是唯圖其根,然後營末,乃得其終也。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 案:韓非子「深」、「固」下俱有「其」字。
第六十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居位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不擾也,躁則多害,靜則全真,故其國彌大,而其主彌靜,然後乃能廣得眾心矣。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治大國則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則其鬼不神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也。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道洽則神不傷人,神不傷人則不知神之為神。道洽則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人則不知聖人之為聖也。猶云,不知神之為神,亦不知聖之為聖也。夫恃威網以使物者,治之衰也。使不知神聖之為神聖,道之極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人,神亦不傷人。故曰兩不相傷也。神聖合道,交歸之也。
- 發表回應前,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