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七十一章
按:河上公注本此為知病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不知知之不足任則病也。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 案:韓非子作「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無病也」。
第七十二章
按:河上公注本此為愛己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清靜無為謂之居,謙後不盈謂之生,離其清淨,行其躁欲,棄其謙後,任其威權,則物擾而民僻,威不能復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則上下大潰矣,天誅將至,故曰「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夫唯不厭,
不自厭也。
是以不厭。
不自厭,是以天下莫之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不自見其所知,以耀光行威也。
自愛不自貴。
自貴則物狎厭居生。
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按:河上公注本此為任為章。
勇於敢則殺,
必不得其死也。
勇於不敢則活。
必齊命也。
此兩者,或利或害。
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孰,誰也。言誰能知天下之所惡,意故耶。其唯聖人,夫聖人之明,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猶難之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天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言而善應,
順則吉,逆則凶,不言而善應也。
不召而自來,
處下則物自歸。
繟然而善謀。
垂象而見吉凶,先事而設誠,安而不忘危,未召而謀之,故曰繟然而善謀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按:河上公注本此為制惑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詭異亂群謂之奇也。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為逆順者之所惡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殺也。
* 案:河上公注本作「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
第七十五章
按:河上公注本此為貪損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亂,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從上也
第七十六章
按:河上公注本此為戒強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
強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惡也,故必不得勝。
木強則兵。
物所加也。
強大處下,
木之本也。
柔弱處上。
枝條是也。
第七十七章
按:河上公注本此為天道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
與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則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無身無私乎,自然然後乃能與天地合德。
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言唯能處盈而全虛,損有以補無,和光同塵,蕩而均者,唯其道也。是以聖人不欲示其賢以均天下。
第七十八章
按:河上公注本此為任信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以,用也。其謂水也,言用水之柔弱無物,可以易之也。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按:河上公注本此為任契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傷不復,故有餘怨也。
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
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
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
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念怨生而後責於人也。
無德司徹。
徹,司人之過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按:河上公注本此為獨立章。
小國寡民。
國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況國大民眾乎,故舉小國而言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言使民雖有什伯之器而無所用,何患不足也。
* 案:「什伯」下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有「人」字。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遠徙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無所欲求。
第八十一章
按:河上公注本此為顯質章。
信言不美,
實在質也。
美言不信。
本在樸也。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
極在一也。
博者不知。聖人不積,
無私自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
既以為人己愈有,
物所尊也。
既以與人己愈多。
物所歸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動常生成之也。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順天之利不相傷也。
- 發表回應前,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