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1-10章

Jack 在 週六, 12/17/2011 - 18:11 發表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上篇道經

第一章

按:河上公注本此為體道章,今依張之象所錄王注原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

* 按:永樂大典此句上無故字。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同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 案:《永樂大典》母作「無」,誤。

* 案:此二句疑有脫誤。

第二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養身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美者人心之所樂進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偏舉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明數也。

* 案:各本俱作「形」,陸德明《經典釋文》作「較」,蓋用弼本。

* 案:原本無而字,今據《永樂大典》校補。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自然已足*,為則敗也。

* 案:《永樂大典》「足」作「定」。

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智慧自備,為則偽也。

功成而弗居*。

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 案:《永樂大典》無而字,弗作不。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

* 案:《永樂大典》弗作不。

第三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安民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

* 案:原本及各本俱無民字,惟《永樂大典》有之,據弼注「故可欲不見」上承「沒命而盜」,則經文本有民字,今校補。

* 案:「稱」《釋文》云:「一本作號,一本作名。」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

弱其志,強其骨。

骨無知以幹,志生事以亂,心虛則志弱也*。

*案:「心虛則志弱也」六字原本缺,《釋文》有應在此注之下,今校補。

常使民無知無欲。

守其真也。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知者謂知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無源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為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之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沖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為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銳挫而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汙,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過其載。天慊其象,德不能過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 案:贍原本作瞻,今據《永樂大典》校改。

* 案:《永樂大典》作「求其生」。

第五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虛用章。《永樂大典》連後章至「用之不動也」為第五章,自「天長地久」至「故能成其私」為第六章,以下章次俱異,今悉依張之象所錄王注原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

* 案:原本脫此四字,今據《永樂大典》校補。

* 案:贍原本作瞻,今據《永樂大典》校改。

* 案:慧、恵古通。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與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芻狗也*。

* 案:「比」《永樂大典》作「化」。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排橐也。籥,樂籥也。橐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橐籥也。

* 案:屈《釋文》作掘。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愈為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惡,事錯其言,不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橐籥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橐籥有意於為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第六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成象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谷中央無。谷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而不可得名,故謂天地之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門,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與極同體,故謂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亡邪,萬物以之生,故緜緜若存也。無物不成,用而不勞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第七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韜光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

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無私者,無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第八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易性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人惡卑也。 

故幾於道。

道無水有,故曰幾也。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言人皆應於治道也*。

* 案:《永樂大典》正作政,古通用。

案:《永樂大典》人作水,治作此。

 

第九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運夷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

揣而梲之*,不可長保。

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衂,故不可長保也。

* 案:梲各本俱作銳,惟《釋文》作梲,音銳。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不若其已。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不可長保也。

功成身退*,天之道。

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 案: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作「功成名遂身退」。

第十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能為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載,猶處也。營魄,人之常居處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處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無離乎,則萬物自賓也。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專,任也,致極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玄,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於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

* 案:二句疑有脫誤。

愛國治民,能無知乎?

任術以求成,運數以求匿者,智也。玄覽無疵,猶絕聖也。治國無以智,猶棄智也。能無以智乎,則民不辟而國治之也。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謂天下之所由從也。開闔,治亂之際也,或開或闔,經通於天下,故曰天門開闔也。雌,應而不倡,因而不為,言天門開閡能為雌乎,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

* 案:注義無似作為。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言至明四達,無迷無惑,能無以為乎,則物化矣。所謂道常無為,侯王若能守,則萬物自化。

生之,

不塞其原也。

畜之。

不禁其性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不塞其原,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為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德無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 案:「而」《永樂大典》作「如」,古文而如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