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老子道德經導讀:贊玄第十四

Jack 在 周日, 08/31/2014 - 12:06 發表

【經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帛書甲本:視之而弗見,名之曰,聽之而弗聞,之曰希,捪之而弗得,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是胃无狀之狀,无物之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

帛書乙本:視之而弗見,□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命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命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而爲一,一者,其上不繆,其下不,尋尋呵,不可命也,復歸於无物,是胃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胃沕望,隋而不見亓後,迎而不見亓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紀。

【翻譯】

大道自然,沒有顏色,所以看不見,這就是「夷」。大道無聲,讓你聽也聽不到,這就叫做「希」。大道沒有形跡,摸索卻無法取得,這叫做「微」。這三者無法深究探索,所以是混合為完整的一體。道往上不會放光明,往下也不會因此而晦暗。綿綿不絕而無法命名稱呼,最後還是回到空無一物的原點。這也是所謂的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現象,也是所謂的「惚恍」。迎接它卻是無法見到它的前面,跟隨它卻無法見到它的後面。秉持古時候前人走過的大道,以駕御今天所擁有的形跡。能夠知道古代是如何開始,這就是大道的頭緒。

【釋義】

視之不見名曰夷,

大道自然,沒有顏色,所以看不見,這就是「夷」。

或者也可解釋為:大道沒有顏色,無以示人,示人人亦無以見之,這就是「夷」。

夷:夷原本為平易、平淡之意。河上公:「無色曰夷,言一無采色,不可得視而見之。」大道自然,沒有顏色,所以看不見。老子用「夷」字來形容,有暗寓大道自然平易的意思。另一說「夷」為「幾」之誤,做「微」解,與帛書本作微同。

視:看,或者讓人看見。另也可做「示」解,謂大道為色,無法以示人,示人人亦無以見之。《說文》:「瞻也。从見、示。」段注:「瞻,臨視也。視不必皆臨,則瞻與視小別矣,渾言不別也。引伸之義,凡我所爲使人見之亦曰視。《士昏禮》『視諸衿鞶』注曰『視乃正字,今文作示,俗誤行之』,《曲禮》『童子常視母誑』注曰『視今之示字』,《小雅》『視民不恌』箋云『視古示字也』,按此三注一也。古作視,漢人作示,是爲古今字。示下曰: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

夷:平易。《說文》:「平也。从大从弓。東方之人也。」關於「夷平也」段注:「此與君子如夷、有夷之行、降福孔夷傳夷易也同意。夷卽易之叚借也。易亦訓平。故叚夷爲易也。節南山一詩中平易分釋者、各依其義所近也。風雨傳曰夷悅也者、平之意也。皇矣傳曰夷常也者、謂夷卽彝之叚借也。凡注家云夷傷也者、謂夷卽痍之假借也。周禮注夷之言尸也者、謂夷卽尸之叚借也。尸、陳也。其他訓釋皆可以類求之。」

河上公注:無色曰夷,言一無采色,不可得視而見之。 

聽之不聞名曰希,

大道無聲,讓你聽也聽不到,這就叫做「希」。

希:即「稀」,稀少的意思。《說文》無希字:「稀,疏也。」段注:「徐鍇曰:當言从爻从巾,無聲字。爻者,稀疏之義,與爽同意。巾,象禾之根莖。至於莃、晞,皆當从稀省。何以知之?《說文》無希字故也。」「疏、通也。稀與穊爲反對之辭。所謂立苗欲疏也。引伸爲凡疏之偁。」

河上公注:無聲曰希,言一無音聲,不可得聽而聞之。

搏之不得名曰微。

大道沒有形跡,摸索而無法取得,這叫做「微」。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三句依帛書本則為「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搏:摸索而持之。《說文》:「索持也。一曰至也。从手尃聲。」段注:「索持,謂摸索而持之。」

微:匿蹤,行跡隱匿而無以發現。《說文》:「隱行也,从彳聲。」段注:「訓眇。微从彳,訓隱行。叚借通用微而不行。邶風。微我無酒。又假微爲非。」「《左傳》哀十六年文杜曰:『微,匿也』,與《釋詁》『匿,微也」互訓,皆言隱,不言行。之叚借字也,此偁傳說叚借。」

河上公注:無形曰微,言一無形體,不可搏持而得之。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這三者無法深究探索,所以是混合為完整的一體。

《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无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致詰」是「日鑿一竅」的事,強以知識探索大道,反而離大道越去越遠,終至大道亡。

詰:問,探索求知之義。致,得。「不可致詰」,無法得問,無法探索而得知,王弼注「不得而知」,意謂道是沒有顏色、聲音、形跡,因此無法探索而得知。

河上公注: ◎三者謂夷希微也,不可致詰者,謂無色無聲無形,口不能言,書不能傳,當受之以靜,求之以神,不可詰問而得之也。 ◎混,合也。故合於三,名之而為一。

王弼注: 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道往上不會放光明,往下也不會因此而晦暗。

皦與昧對舉,昧為昏暗不明,則皦為清楚明白,引伸為光明的意思。

《說文》:放部「敫,光景流也,从白从放,讀若龠。」段注:「謂光景流行。煜燿昭箸。」《論語‧八佾》孔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朱熹注:「皦,明也。」《說文》:「皦,玉石之白也。」段注:「(詩)《王風》『有如皦日』傳曰『皦白也』,按此叚皦爲皢也。《論語》『皦如也』何曰『言樂之音節分明也』,此其引伸之義也。」 

河上公注: ◎言一在天上不皦。皦,光明。 ◎言一在天下不昧。昧,有所闇冥。

王弼注: 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綿綿不絕而無法命名稱呼,最後還是回到空無一物的原點。

繩繩:有兩種解釋,一是戒慎的樣子,二是綿綿不絕的樣子。此處應當以第二種解釋為宜,即《老子》第六章「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綿綿」。《說文》:「繩,索也。从糸,蠅省聲。」段注:「繩可以縣、可以束、可以爲閑。故《釋訓》曰:『兢兢、繩繩,戒也。』《周南》傳曰:『繩繩、戒愼也。』」《詩·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朱熹:「繩繩,不絶貌。」

名:名稱,命名。《說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名」本義為自己稱呼自己,從夕從口,因天黑時見不到人,要表名自己身份的方法就是靠出口表明。後來引申至一切事物的名稱皆可稱名,更進一步引申為名聲、名譽。名也可指更為抽象的「概念」,如形名之名,形為具體之形,名為抽象之概念。

河上公注: ◎繩繩者,動行無窮極也。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黃白黑別;非一聲也,不可以宮商角徵羽聽;非一形也,不可以長短大小度之也。 ◎物,質也。復當歸之於無質。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這也是所謂的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現象,也是所謂的「惚恍」。

惚恍:若存若亡、若有似無的樣子。《正韻》:「怳惚,微妙不測貌。」《莊子‧至樂》:「芒乎芴乎,而无從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成玄英疏:「夫二儀造化,生物無心,恍惚芒昧,參差難測;尋其從出,莫知所由;視其形容,竟無象貌。覆論芒芴,互其文耳。」郭慶藩:「芴芒,即忽荒也。」「《淮南‧原道篇》『游淵霧,鶩忽怳」,高注:『忽怳,無形之象。」《文選‧七發》李注引《淮南》正作『忽荒』。《人間篇》曰『翱翔乎忽荒之上』,賈誼《鵩賦》『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是其證。」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河上公注: ◎言一無形狀,而能為萬物作形狀也。 ◎一無物質,而為萬物設形象也。 ◎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見之也。

王弼注:不可得而定也。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迎接它卻是無法見到它的前面,跟隨它卻無法見到它的後面。

此言大道無形跡,日用而不查。每日擁抱大道、追隨大道也無法見到它的形影。

河上公注: ◎一無端末,不可預待也。除情去欲,一自歸之也。 ◎言一無形迹,不可得而看。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秉持古時候前人走過的大道,以駕御今天所擁有的形跡。

河上公注:聖人執守古道,生一以御物,知今當有一也。

王弼注:有,有其事。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能夠知道古代是如何開始,這就是大道的頭緒。

紀:理出絲的頭緒為「紀」,引伸有整理、治理的意思。段玉裁:「一絲必有其首,别之是爲紀。」《說文》:「絲別也。」段注:「『别絲』各本作『絲别』,《棫樸正義》引『紀,别絲也』,又云『紀者别理絲縷』,今依以正。别絲者,一絲必有其首,别之是爲紀。衆絲皆得其首是爲統,統與紀義互相足也,故許不析言之。《禮器》曰:『衆之紀也,紀散而衆亂。」注曰:『紀者絲縷之數有紀也。』此紀之本義也,引申之爲凡經理之稱。《詩》「網紀四方」箋云:『以罔罟喻爲政,張之爲綱,理之爲紀。」《洪範九疇》『四、五紀」,斗牽牛爲星紀。《史記》每帝爲『本紀』,謂本其事而分别紀之也。《詩》『滔滔江漢,南國之紀』毛傳曰『其神足以綱紀一方」,箋云『南國之大川,紀理衆水,使不壅滯』。」

河上公注: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謂知道綱紀也。

王弼注: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