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老子道德經導讀:虛用第五

Jack 在 週六, 05/03/2014 - 19:52 發表

【經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帛書甲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姓□□狗。天地□□,□猶橐籥與?虛而不淈,蹱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帛書乙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亓猶橐籥與?虛而不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翻譯】

天地無私,不會偏愛親近萬物,反而把萬物當做草狗。聖人無私,不會偏愛親近百姓,反而把百姓當做草狗。天地之間,就像是風箱一樣,中間空虛而永遠也不會窮盡,愈動它的出風就愈多。言語過多那麼反而讓法度走向絕路,不如守住中虛無為之道。

【釋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無私,不會親愛萬物,反而把萬物當作草和狗,任其自己生長。

大仁不仁,此言天地無為自然,不生養萬物而任萬物自生自養。

仁:作親愛解。《說文》:「仁,親也。从人从二。古文仁从千心。古文仁或从尸。」古文中「二」通常用以代表重文,「仁」於字形相當於「从」,但又與「从」(從)表達兩人相隨的意思有別,而取兩人相親相近的意義。天地不仁,意指天地無私,不會親愛萬物。因有親愛,則會有偏私。

芻狗:芻狗有兩種解釋,一是以芻為芻,狗為狗,是分別指草和狗。「以萬物為芻狗」,以萬物為草和狗,草和狗都是易生易長的植物和牲畜,此言天地無為,任生物自己生長。河上公注「芻草狗畜」,王弼注:「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說文》:「芻,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段注:「謂可飤牛馬者。」芻為把草包成束,用以餵牛馬,這也是王弼「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所取的字義。相對於芻草用以養獸,而狗則用以養人,這也是王弼所說的:「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此與河上公所說「芻草狗畜」也互通。但這樣的解釋於文義不是很通順。

芻狗的第二個意思為做為祭祀祈福之用的「草狗」,就是以草紮成狗形,用以祭祀祈福。草狗在祭祀之前被人視為聖物小心保護,用漂亮的盒子裝好,再用高貴的布包好,但在祭祀結束之後就丟在地上任人踐踏,讓人撿回家當柴燒。《莊子‧天運篇》:「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將復取而盛以篋衍,巾以文繡,遊居寢臥其下,彼不得夢,必且數眯焉。」以萬物為芻狗,意謂對待萬物,可貴可賤亦無貴無賤,如第四十九章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莊子》:「大仁不仁」,「有親,非仁也」,「澤及萬世而不為仁」。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第四十一章: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河上公注:◎ 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 天地生萬物,人最為貴,天地視之如芻草狗畜,不責望其報也。

王弼注: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無私,不會偏愛親近百姓,反而把百姓當做草和狗,任其自己生長。

河上公注:◎ 聖人愛養萬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 聖人視百姓如芻草狗畜,不責望其禮意。

王弼注:聖人與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芻狗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天地之間,就像風箱一樣。

橐籥:有兩種解釋,一是排笛,二是冶煉時所用的風箱或鼓風器。

河上公注:◎ 天地之間空虛,和氣流行,故萬物自生。人能除情欲,節茲味,清五藏,則神明居之也。◎ 橐籥中空虛,又能有聲氣。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空虛而不會衰竭,愈動而出風愈多。

此言笛子或風箱中間空虛,因此永遠不會有竭盡的時候,你越是動它,它發出的聲音或產生的風就越多。

屈:窮盡、竭盡。河上公注「言空虛無有屈竭」,王弼「故虛而不得窮」。

河上公注:◎ 言空虛無有屈竭,時動搖之,益出聲氣也。

王弼注:橐,排橐也。籥,樂籥也。橐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橐籥也。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言語過多那麼反而讓法度走向絕路,不如守住中虛無為之道。

多言數窮:有兩種解釋。一是數字再多,計算都會窮盡。但以第二個解釋最佳,也就是以數為「禮數」之「數」,度量,法度的意思。《莊子‧天道篇》「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又引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天下篇〉「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成玄英疏:「數度者,仁義名法等也。」

中:中空、空虛。守中即持守空虛無為之道。道家講中,有別於儒家之「中庸」,中不當以「中庸」解之。中即中空,空虛,無,因此老子講「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沖或作「盅」。

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河上公注:◎ 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開舌舉,必有禍患。◎ 不如守德於中,育養精神,愛氣希言。

王弼注:愈為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惡,事錯其言,不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橐籥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橐籥有意於為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