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三禮注解傳述人

Jack 在 周日, 07/28/2013 - 13:54 發表
版本狀態: 
內容未經校對
書籍首頁: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禮注解傳述人

唐 陸德明 錄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鄭子太叔云:「夫禮,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左傳》云:「禮所以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禮教之設,其源遠哉。帝王質文世有損益,至於周公代時轉浮,周公居攝曲為之制,故曰經。禮三百,威儀三千,及周之衰,諸侯始僭,將踰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矣。孔子反魯,乃刪定。值戰國交爭,秦氏坑焚,故禮經崩壞為甚。漢興,有魯高堂博士禮十七篇,即今之儀禮也。而魯徐生善為容。孝文時為禮官大夫。景帝時,河間獻王好古,得古禮獻之。(鄭六藝論公後得孔世壁中,河間獻王《古文禮》五十六篇,《記》百三十一篇,《周禮》六篇。其十七篇與高堂生所傳同而字多異。劉向《別錄》云:《古文記》二百四篇。《藝文志》曰《禮古經》五十六篇,出于魯淹中。蘇林云:淹中里名。)或曰:河間獻王開獻書之路,時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東官一篇,乃購千金不得,取《考工記》以補之瑕。丘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授東海孟卿(孟喜父),卿授同郡后蒼及魯閭丘卿其古禮經五十六篇,蒼傳十七篇,所餘三十九篇。 付書館名為逸禮,蒼說禮數萬言,號曰《后蒼曲臺記》(在曲臺校書著記因以為名)。校宣之世,蒼為最明。 授沛聞人通漢(字子方,以太子舍人論石渠至中山中尉)及梁戴德(字延君,號大戴,信都太傅),戴聖(字次君,號小戴)慶氏之學普授魯夏侯敬,又傳族子咸(豫章太守),大戴授琅邪徐良(自斿卿,為博士,州牧郡守家世傳業),小戴授梁人橋仁(字季卿大鴻臚家世傳業)及楊榮(字子孫,琅邪太守)。王莽時劉歆為國師,始建立周官經以為周禮,河南緱氏杜子春受業於歆,還家以教門徒好學之士鄭興父子(興字少贛河南人,後漢太中大夫子眾已見前,並作《周禮解詁》)等多往師之。賈景伯亦作《周禮解詁》。

《禮記》者本孔子門徒共撰所聞,以為此記,後人通儒,各有損益,故《中庸》是子思伋所作,《緇衣》是公孫尼子所制。鄭玄云:月令是呂不韋所撰。盧植(字子幹,涿郡人,後漢北中郎將,九江太守)云:王制是漢時博士所為。陳邵(字節良,下邳人,晉司空長史)《周禮論序》云: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戴聖刪大戴禮為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漢劉向《別錄》有四十九篇,其篇次與今《禮記》同名為他家書拾撰所取,不可謂之小戴禮)。後漢馬融、盧植考諸家同異,附戴聖篇章,去其繁重,及所敘略而行於世,即今之《禮記》是也。鄭玄亦依盧馬之本而注焉,范氏《後漢書》云:中興鄭眾傳《周官注》(鄭注引杜子春鄭大夫鄭司農之義。鄭玄《三禮目錄》云:二鄭信同宗之大儒,今贊而辯之),玄本治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取其於義長者順者,故為鄭氏學。玄又注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為三禮焉。漢初立高堂生禮博士後,又立小戴慶氏三家。王莽又立周禮,後漢三禮皆立博士,今慶氏曲臺久亡,大戴無傳,學者唯鄭注。《周禮》、《儀禮》、《禮記》並列學官,而喪服一篇又別行於世。今三禮俱以鄭為主。

馬融注《周官》十二卷,鄭玄注十二卷,王肅注十二卷,干寶注十三卷。

鄭玄注《儀禮》十七卷,馬融、王肅、孔倫(字敬序,會稽人,東晉盧陵太守,集眾家注)、陳詮(不詳何人)裴松之(字士期,河東人,宋太中大夫西鄉侯)、雷次宗、蔡超(字希遠,濟陽人,宋丞相諮議參軍),田儁之(字僧紹,馮翊人,齊東平太守),劉道拔(彭城人,宋海豐令),周續之(自馬融以下並注喪服)。

盧植注《禮記》二十卷,鄭玄注二十卷,王肅注三十卷,孫炎注二十九卷(字叔然,樂安人,魏祕書監,徵不就),業遵注十二卷(字長儒,燕人,宋奉朝請),庾蔚之略解十卷(字[闕]隨潁川人宋員外常侍)。

鄭玄(三禮音各一卷),王肅(三禮音各一卷,七錄唯云:撰禮記音),李軌(周禮、儀禮音各一卷,禮記音二卷),劉昌宗(周禮、儀禮音各一卷,禮記音五卷),徐邈(周禮音一卷,錄無禮記音[闕]卷),射慈(字孝宗,彭城人,吳中書侍郎,齊王傅,禮記音一卷),謝楨(不詳何人,禮記音一卷),孫毓(禮記音一卷),繆炳(禮記音一卷),曹耽(字愛道,譙國人,東安人諮議參軍,禮記音二卷),尹毅(天水人,東晉國子助教,禮記音一卷),蔡謨(字道明,濟陽考城人,晉司徒文穆公[闕]音[闕]卷),范宣(字宣子,濟陽人,東晉員外郎不就,禮記音二卷),徐爰(禮記音三卷),王曉([闕]昨周禮音一卷,云動鄭氏音,士江南無此書,不詳何人)。右作音人。近有戚袞作周禮音,沈重撰問禮禮記音,梁國子助教皇侃撰《禮記義疏》五十卷,又傳《喪服義疏》,並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