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3. 殷本紀第三

Jack 在 週六, 02/11/2012 - 11:48 發表

 

殷契,1母曰簡狄,2有娀氏之女,3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4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于商,5賜姓子氏。6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

1 《索隱》契始封商,其後裔盤庚遷殷,殷在鄴南,遂為天下號。契是殷家始祖,故言殷契。 《正義》括地志云:「相州安陽本盤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書紀年云『盤庚自奄遷于北蒙,曰殷墟,南去鄴四十里』,是舊鄴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陽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謂北蒙者也。」今按:洹水在相州北四里,安陽城即相州外城也。

2 《索隱》舊本作「易」,易狄音同。又作「逷」,吐歷反。

3 《集解》淮南子曰:「有娀在不周之北。」 《正義》按:記云「桀敗於有娀之墟」,有娀當在蒲州也。

4 《索隱》譙周云:「契生堯代,舜始舉之,必非嚳子。以其父微,故不著名。其母娀氏女,與宗婦三人浴于川,玄鳥遺卵,簡狄吞之,則簡狄非帝嚳次妃明也。」

5 《集解》鄭玄曰:「商國在太華之陽。」皇甫謐曰:「今上洛商是也。」 《索隱》堯封契於商,即詩商頌云「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是也。 《正義》括地志云:「商州東八十里商洛縣,本商邑,古之商國,帝嚳之子卨所封也。」

6 《集解》禮緯曰:「祖以玄鳥生子也。」 《正義》括地志云:「故子城在渭州華城縣東北八十里,蓋子姓之別邑。」

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1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2曹圉卒,3子冥立。4冥卒,子振立。5振卒,子微立。6微卒,子報丁立。報丁卒,子報乙立。報乙卒,子報丙立。報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7 

1 《集解》宋忠曰:「相土就契封於商。春秋左氏傳曰『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 《索隱》相土佐夏,功著於商,詩頌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是也。左傳曰「昔陶唐氏火正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始封商也。 《正義》括地志云:「宋州宋城縣古閼伯之墟,即商丘也,又云羿所封之地。」

2 《索隱》系本作「糧圉」也。

3 《正義》圉音語,出系本。

4 《集解》宋忠曰:「冥為司空,勤其官事,死於水中,殷人郊之。」 《索隱》禮記曰「冥勤其官而水死」,殷人祖契而郊冥也。

5 《索隱》系本作「核」。

6 《索隱》皇甫謐云:「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為名,蓋自微始。譙周以為死稱廟主曰「甲」也。

7 《集解》張晏曰:「禹,湯,皆字也。二王去唐、虞之文,從高陽之質,故夏、殷之王皆以名為號。」謚法曰:「除虐去殘曰湯。」 《索隱》湯名履,書曰「予小子履」是也。又稱天乙者,譙周云「夏、殷之禮,生稱王,死稱廟主,皆以帝名配之。天亦帝也,殷人尊湯,故曰天乙」。從契至湯凡十四代,故國語曰「玄王勤商,十四代興」。玄王,契也。

成湯,自契至湯八遷。1湯始居亳,2從先王居,3作帝誥。4

1 《集解》孔安國曰:「十四世凡八徙國都。」

2 《集解》皇甫謐曰:「梁國穀熟為南亳,即湯都也。」 《正義》括地志云:「宋州穀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湯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為景亳,湯所盟地,因景山為名。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

3 《集解》孔安國曰:「契父帝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故曰『從先王居』。」 《正義》按:亳,偃師城也。商丘,宋州也。湯即位,都南亳,後徙西亳也。括地志云:「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師縣西十四里,本帝嚳之墟,商湯之都也。」

4 《索隱》一作「俈」。上云「從先王居」,故作帝俈。孔安國以為作誥告先王,言己來居亳也。

湯征諸侯。1葛伯不祀,湯始伐之。2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作湯征。

1 《集解》孔安國曰:「為夏方伯,得專征伐。」

2 《集解》孟子曰:「湯居亳,與葛伯為鄰。」地理志曰葛今梁國寧陵之葛鄉。

伊尹名阿衡。1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2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3湯舉任以國政。伊尹去湯適夏。既醜有夏,復歸于亳。入自北門,遇女鳩、女房,作女鳩女房。4 

1 《索隱》孫子兵書:「伊尹名摯。」孔安國亦曰「伊摯」。然解者以阿衡為官名。按:阿,倚也,衡,平也。言依倚而取平。書曰「惟嗣王弗惠于阿衡」,亦曰保衡,皆伊尹之官號,非名也。皇甫謐曰:「伊尹,力牧之後,生於空桑。」又呂氏春秋云:「有侁氏女採桑,得嬰兒于空桑,母居伊水,命曰伊尹。」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

2 《集解》列女傳曰:「湯妃有莘氏之女。」 《正義》括地志云:「古莘國在汴州陳留縣東五里,故莘城是也。陳留風俗傳云陳留外黃有莘昌亭,本宋地,莘氏邑也。」媵,翊剩反。爾雅云:「媵,將,送也。」

3 《集解》劉向別錄曰:「九主者,有法君、專君、授君、勞君、等君、寄君、破君、國君、三歲社君,凡九品,圖畫其形。」 《索隱》按: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質素,故稱素王。九主者,三皇、五帝及夏禹也。或曰,九主謂九皇也。然按注劉向所稱九主,載之七錄,名稱甚奇,不知所憑據耳。法君,謂用法嚴急之君,若秦孝公及始皇等也。勞君,謂勤勞天下,若禹、稷等也。等君,等者平也,謂定等威,均祿賞,若高祖封功臣,侯雍齒也。授君,謂人君不能自理,而政歸其臣,若燕王噲授子之,禹授益之比也。專君,謂專己獨斷,不任賢臣,若漢宣之比也。破君,謂輕敵致寇,國滅君死,若楚戊、吳濞等是也。寄君,謂人困於下,主驕於上,離析可待,故孟軻謂之「寄君」也。國君,國當為「固」,字之訛耳。固,謂完城郭,利甲兵,而不修德,若三苗、智伯之類也。三歲社君,謂在襁褓而主社稷,若周成王、漢昭、平等是也。又注本九主,謂法君、勞君、等君、專君、授君、破君、國君,以三歲社君為二,恐非。

4 《集解》孔安國曰:「鳩房二人,湯之賢臣也。二篇言所以醜夏而還之意也。」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1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湯曰:「格女眾庶,來,女悉聽朕言。匪台小子2敢行舉亂,有夏多罪,予維聞女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3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眾,女曰『我君不恤我眾,舍我嗇事而割政』。4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眾力,率奪夏國。5眾有率怠不和,6曰『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7夏德若茲,今朕必往。爾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理女。8女毋不信,朕不食言。9女不從誓言,予則帑僇女,無有攸赦。」以告令師,作湯誓。於是湯曰「吾甚武」,號曰武王。10 

1 《正義》帝嚳時陸終之長子,昆吾氏之後也。世本云「昆吾者,衛氏」是。

2 《集解》馬融曰:「台,我也。」

3 《集解》孔安國曰:「不敢不正桀之罪而誅之。」

4 《集解》孔安國曰:「奪民農功,而為割剝之政。」

5 《集解》孔安國曰:「桀之君臣相率遏止眾力,使不得事農,相率割剝夏之邑居。」

6 《集解》馬融曰:「眾民相率怠惰,不和同。」

7 《集解》尚書大傳曰:「桀云『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

8 《集解》尚書「理」字作「賚」。鄭玄曰:「賚,賜也。」

9 《索隱》左傳云:「食言多矣,能無肥乎?」是謂妄言為食言。

10 《集解》詩云:「武王載旆,有虔秉鉞。」毛傳曰:「武王,湯也。」

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1夏師敗績。湯遂伐三,俘厥寶玉,2義伯、仲伯作典寶。3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4作夏社。5伊尹報。6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 

1 《正義》括地志云:「高涯原在蒲州安邑縣北三十里南阪口,即古鳴條陌也。鳴條戰地,在安邑西。」

2 《集解》孔安國曰:「三,國名,桀走保之,今定陶也。俘,取也。」 《正義》括地志云:「曹州濟陰縣即古定陶也,東有三鬷亭是也。」

3 《集解》孔安國曰:「二臣作典寶一篇,言國之常寶也。」

4 《集解》孔安國曰:「欲變置社稷,而後世無及句龍者,故不可而止。」

5 《集解》孔安國曰:「言夏社不可遷之義。」

6 《集解》徐廣曰:「一云『伊尹報政』。」

湯歸至于泰卷陶,1中作誥。2既絀夏命,3還亳,作湯誥:「維三月,王自至於東郊。告諸侯群后:『毋不有功於民,勤力迺事。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勞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后稷降播,農殖百穀。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4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5有狀6。先王言不可不勉。』7曰:『不道,毋之在國,8女毋我怨。』」以令諸侯。伊尹作咸有一德,9咎單作明居。10 

1 《集解》徐廣曰:「一無此『陶』字。」孔安國曰:「地名。湯自三而還。」 《索隱》鄒誕生「卷」作「坰」,又作「泂」,則卷當為「坰」,與尚書同,非衍字也。其下「陶」字是衍耳。何以知然?解尚書者以大坰今定陶是也,舊本或傍記其地名,後人轉寫遂衍斯字也。 《正義》坰,古銘反。

2 《集解》孔安國曰:「仲虺,湯左相奚仲之後。」 《索隱》仲虺二音。作「壘」,音如字,尚書又作「虺」也。

3 《集解》孔安國曰:「絀其王命。」

4 《集解》徐廣曰:「一作『土』。」 《索隱》謂禹、皋陶有功於人,建立其後,故云有立。

5 《集解》音與。

6 《索隱》帝,天也。謂蚩尤作亂,上天乃不佑之,是為弗與。有狀,言其罪大而有形狀,故黃帝滅之。

7 《索隱》先王指黃帝、帝堯、帝舜等言。禹、咎繇以久勞于外,故後有立。及蚩尤作亂,天不佑之,乃致黃帝滅之。皆是先王賞有功,誅有罪,言今汝不可不勉。此湯誡其臣。

8 《集解》徐廣曰:「之,一作『政』。」 《索隱》不道猶無道也。又誡諸侯云,汝為不道,我則無令汝之在國。

9 《集解》王肅曰:「言君臣皆有一德。」 《索隱》按:尚書伊尹作咸有一德在太甲時,太史公記之於斯,謂成湯之日,其言又失次序。

10 《集解》馬融曰:「咎單,湯司空也。明居民之法也。」

湯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會以晝。

湯崩,1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迺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2是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迺立太丁之子太甲。3太甲,成湯適長孫也,是為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作肆命,作徂后。4 

1 《集解》皇覽曰:「湯冢在濟陰亳縣北東郭,去縣三里。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處平地。漢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御〕長卿案行水災,因行湯冢。劉向曰:『殷湯無葬處。』」皇甫謐曰:「即位十七年而踐天子位,為天子十三年,年百歲而崩。」 《索隱》長卿,諸本多作劫姓。按:風俗通有御氏,為漢司空(御)史,其名長卿,明劫非也。亦有劫彌,不得為御史。 《正義》括地志云:「薄城北郭東三里平地有湯冢。按:在蒙,即北薄也。又云洛州偃師縣東六里有湯冢,近桐宮,蓋此是也。」

2 《正義》仲任二音。

3 《正義》尚書孔子序云「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不言有外丙、仲壬,而太史公採世本,有外丙、仲壬,二書不同,當是信則傳信,疑則傳疑。

4 《集解》鄭玄曰:「肆命者,陳政教所當為也。徂后者,言湯之法度也。」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1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 

1 《集解》孔安國曰:「湯葬地。」鄭玄曰:「地名也,有王離宮焉。」 《正義》晉太康地記云:「尸鄉南有亳阪,東有城,太甲所放處也。」按:尸鄉在洛州偃師縣西南五里也。

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迺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伊尹嘉之,迺作太甲訓三篇,褒帝太甲,稱太宗。

太宗崩,子沃丁立。帝沃丁之時,伊尹卒。既葬伊尹於亳,1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1 《集解》皇覽曰:「伊尹冢在濟陰己氏平利鄉,亳近己氏。」 《正義》括地志云:「伊尹墓在洛州偃師縣西北八里。又云宋州楚丘縣西北十五里有伊尹墓,恐非也。」帝王世紀:「伊尹名摯,為湯相,號阿衡,年百歲卒,大霧三日,沃丁以天子禮葬之。」

沃丁崩,弟太庚立,是為帝太庚。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1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為帝雍己。殷道衰,諸侯或不至。 

1 《集解》徐廣曰:「世表云帝小甲,太庚弟也。」

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為帝太戊。帝太戊立伊陟為相。1亳有祥桑穀共生於朝,一暮大拱。2帝太戊懼,問伊陟。伊陟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闕與?帝其修德。」太戊從之,而祥桑枯死而去。3伊陟贊言于巫咸。4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5作太戊。帝太戊贊伊陟于廟,言弗臣,伊陟讓,作原命。6殷復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 

1 《集解》孔安國曰:「伊陟,伊尹之子。」

2 《集解》孔安國曰:「祥,妖怪也。二木合生,不恭之罰。」鄭玄曰:「兩手搤之曰拱。」 《索隱》此云「一暮大拱」,尚書大傳作「七日大拱」,與此不同。

3 《索隱》劉伯莊言枯死而消去不見,今以為由帝修德而妖祥遂去。

4 《集解》孔安國曰:「贊,告也。巫咸,臣名也。」 《正義》按:巫咸及子賢冢皆在蘇州常熟縣西海虞山上,蓋二子本吳人也。

5 《集解》馬融曰:「艾,治也。」

6 《集解》馬融曰:「原,臣名也。命原以禹、湯之道我所修也。」

中宗崩,子帝中丁立。帝中丁遷于隞。1河亶甲居相。2祖乙遷于邢。3帝中丁崩,弟外壬立,是為帝外壬。仲丁書闕不具。4帝外壬崩,弟河亶甲立,是為帝河亶甲。河亶甲時,殷復衰。 

1 《集解》孔安國曰:「地名。」皇甫謐曰:「或云河南敖倉是也。」 《索隱》隞亦作「囂」,並音敖字。 《正義》括地志云:「滎陽故城在鄭州滎澤縣西南十七里,殷時敖地也。」

2 《集解》孔安國曰:「地名,在河北。」 《正義》括地志云:「故殷城在相州內黃縣東南十三里,即河亶甲所築都之,故名殷城也。」

3 《索隱》邢音耿。近代本亦作「耿」。今河東皮氏縣有耿鄉。 《正義》括地志云:「絳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國也。」

4 《索隱》蓋太史公知舊有仲丁書,今已遺闕不具也。

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帝祖乙立,殷復興。巫賢任職。

祖乙崩,子帝祖辛立。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為帝沃甲。1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為帝祖丁。帝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是為帝南庚。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陽甲,是為帝陽甲。帝陽甲之時,殷衰。

 1 《索隱》系本作「開甲」也。

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

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迺五遷,無定處。1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2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3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1 《集解》孔安國曰:「自湯至盤庚凡五遷都。」 《正義》自湯南亳遷西亳,仲丁遷隞,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盤庚渡河,南居西亳,是五遷也。

2 《集解》孔安國曰:「胥,相也。民不欲徙,皆咨嗟憂愁,相與怨其上也。」

3 《集解》鄭玄曰:「治於亳之殷地,商家自此徙,而改號曰殷亳。」皇甫謐曰:「今偃師是也。」

帝盤庚崩,弟小辛立,是為帝小辛。帝小辛立,殷復衰。百姓思盤庚,迺作盤庚三篇。1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為帝小乙。

1 《索隱》尚書「盤庚將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盤庚」,此以盤庚崩,弟小辛立,百姓思之,乃作盤庚,由不見古文也。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1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迺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2是時說為胥靡,築於傅險。3見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

1 《集解》鄭玄曰:「冢宰,天官卿貳王事者。」

2 《集解》徐廣曰:「尸子云傅巖在北海之洲。」 《索隱》舊本作「險」,亦作「巖」也。 《正義》〔括〕地(理)志云:「傅險即傅說版築之處,所隱之處窟名聖人窟,在今陝州河北縣北七里,即虞國虢國之界。又有傅說祠。注水經云沙澗水北出虞山,東南逕傅巖,歷傅說隱室前,俗名聖人窟。」

3 《集解》孔安國曰:「傅氏之巖在虞虢之界,通道所經,有澗水壞道,常使胥靡刑人築護此道。說賢而隱,代胥靡築之,以供食也。」

帝武丁祭成湯,明日,有飛雉登鼎耳而呴,1武丁懼。祖己曰:2「王勿憂,先修政事。」祖己乃訓王曰:「唯天監下典厥義,3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絕其命。民有不若德,不聽罪,天既附命正厥德,4乃曰其奈何。嗚呼!王嗣敬民,罔非天繼,常祀毋禮于棄道。」5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復興。

1 《正義》音構。呴,雉鳴也。詩云:「雉之朝呴。」

2 《集解》孔安國曰:「賢臣名。」

3 《集解》孔安國曰:「言天視下民以義為常也。」

4 《集解》孔安國曰:「不順德,言無義也。不服罪,不改修也。天以信命正其德,謂其有永有不永。」 《索隱》附,依尚書音孚。

5 《集解》孔安國曰:「王者主民,當敬民事。民事無非天所嗣常也。祭祀有常,不當特豐於近也。」 《索隱》祭祀有常,無為豐殺之禮於是以棄常道。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為德,立其廟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及訓。1

1 《集解》孔安國曰:「祭之明日又祭,殷曰肜,周曰繹。」

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為帝甲。帝甲淫亂,殷復衰。1

 1 《索隱》國語云「帝甲亂之,七代而隕」是也。

帝甲崩,子帝廩辛立。1帝廩辛崩,弟庚丁立,是為帝庚丁。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亳,徙河北。

 1 《索隱》漢書古今人表及帝王代紀皆作「馮辛」。

帝武乙無道,為偶人,1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2。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獵於河渭之閒,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立,殷益衰。

1 《索隱》偶音寓。亦如字。 《正義》偶,五苟反。偶,對也。以土木為人,對象於人形也。

2 《正義》為,于偽反。行,胡孟反。

帝乙長子曰微子啟,1啟母賤,不得嗣。2少子辛,辛母正后,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3

1 《索隱》微,國號。爵為子。啟,名也。孔子家語云「微」或作「魏」,讀從微音。鄒本亦然也。

2 《索隱》此以啟與紂異母,而鄭玄稱為同母,依呂氏春秋,言母當生啟時猶未正立,及生紂時始正為妃,故啟大而庶,紂小而嫡。

3 《集解》謚法曰:「殘義損善曰紂。」

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1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2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3而盈鉅橋之粟。4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5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6以酒為池7,縣肉為林,8使男女裸9相逐其閒,為長夜之飲。

1 《正義》帝王世紀云「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也。

2 《集解》皇甫謐曰:「有蘇氏美女。」 《索隱》國語有蘇氏女,妲字己姓也。

3 《集解》如淳曰:「新序云鹿臺,其大三里,高千尺。」瓚曰:「鹿臺,臺名,今在朝歌城中。」 《正義》括地志云:「鹿臺在衛州縣西南三十二里。」

4 《集解》服虔曰:「鉅橋,倉名。許慎曰鉅鹿水之大橋也,有漕粟也。」 《索隱》鄒誕生云:「鉅,大;橋,器名也。紂厚賦稅,故因器而大其名。」

5 《集解》爾雅曰:「迆邐,沙丘也。」地理志曰在鉅鹿東北七十里。 《正義》括地志云:「沙丘臺在邢州平鄉東北二十里。竹書紀年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

6 《集解》徐廣曰:「冣,一作『聚』。」

7 《正義》括地志云:「酒池在衛州衛縣西二十三里。太公六韜云紂為酒池,迴船糟丘而牛飲者三千餘人為輩。」

8 《正義》縣,戶眠反。

9 《正義》胡瓦反。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1以西伯昌、九侯、2鄂侯3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淫,4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5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6以請除炮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而用費中為政。7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8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1 《集解》列女傳曰:「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墮炭中,妲己笑,名曰炮格之刑。」 《索隱》鄒誕生云「格,一音閣」。又云「見蟻布銅斗,足廢而死,於是為銅格,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與列女傳少異。

2 《集解》徐廣曰:「一作『鬼侯』。鄴縣有九侯城。」 《索隱》九亦依字讀,鄒誕生音仇也。 《正義》括地志云「相州滏陽縣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蓋殷時九侯城也。」

3 《集解》徐廣曰:「一作『邘』,音于。野王縣有邘城。」

4 《集解》徐廣曰:「一云『無不憙淫』。」

5 《集解》地理志曰河內湯陰有羑里城,西伯所拘處。韋昭曰「音酉」。 《正義》牖,一作「羑」,音酉。羑城在相州湯陰縣北九里,紂囚西伯城也。帝王世紀云。「囚文王,文王之長子曰伯邑考質於殷,為紂御,紂烹為羹,賜文王,曰『聖人當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紂曰『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6 《正義》洛水一名漆沮水,在同州洛西之地,謂洛西之丹、坊等州也。

7 《正義》費音扶味反。中音仲。費,姓;仲,名也。

8 《索隱》秦之祖蜚廉子。

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西伯滋大,紂由是稍失權重。王子比干諫,弗聽。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及西伯伐飢國,滅之,1紂之臣祖伊2聞之而咎周,3恐,奔告紂曰:「天既訖我殷命,假人元龜,4無敢知吉,5非先王不相我後人,6維王淫虐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7今我民罔不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柰何?」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紂不可諫矣。」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爾未知天命。」乃復歸。

1 《集解》徐廣曰:「飢,一作『』,又作『耆』。」

2 《集解》孔安國曰:「祖己後,賢臣也。」

3 《集解》孔安國曰:「咎,惡也。」

4 《集解》徐廣曰:「元,一作『卜』。」

5 《集解》馬融曰:「元龜,大龜也,長尺二寸。」孔安國曰:「至人以人事觀殷,大龜以神靈考之,皆無知吉者。」

6 《集解》孔安國曰:「相,助也。」

7 《集解》鄭玄曰:「王暴虐於民,使不得安食,逆亂陰陽,不度天性,傲很明德,不修教法者。」

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迺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1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2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3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4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大〕白旗。殺妲己。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5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6令修行盤庚之政。殷民大說。於是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7而封殷後為諸侯,屬周。8

1 《正義》括地志云;「比干見微子去,箕子狂,乃歎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進諫不去者三日。紂問:『何以自持?』比干曰:『修善行仁,以義自持。』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諸?』遂殺比干,刳視其心也。」

2 《集解》鄭玄曰:「牧野,紂南郊地名也。」 《正義》括地志云:「今衛州城即殷牧野之地,周武王伐紂築也。」

3 《集解》徐廣曰:「鹿,一作『廩』。」

4 《正義》周書云:「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以自焚。」

5 《索隱》皇甫謐云「商容與殷人觀周軍之入」,則以為人名。鄭玄云:「商家典樂之官,知禮容,所以禮署稱容臺。」

6 《集解》譙周曰:「殷凡三十一世,六百餘年。」汲冢紀年曰:「湯滅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也。」

7 《索隱》按:夏、殷天子亦皆稱帝,代以德薄不及五帝,始貶帝號,號之為王,故本紀皆帝,而後總曰「三王」也。

8 《正義》即武庚祿父也。

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於宋,以續殷後焉。

太史公曰:余以頌次契之事,自成湯以來,采於書詩。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1北殷氏、2目夷氏。孔子曰,殷路車為善,而色尚白。3

1 《索隱》按:系本子姓無稚氏。

2 《索隱》系本作「髦氏」,又有時氏、蕭氏、黎氏。然北殷氏蓋秦寧公所伐毫王,湯之後也。

3 《索隱》論語孔子曰「乘殷之輅」,禮記曰「殷人尚白」,太史公為贊,不取成文,遂作此語,亦疏略也。

【索隱述贊】簡狄吞乙,是為殷祖。玄王啟商,伊尹負俎。上開三面,下獻九主。旋師泰卷,繼相臣扈。遷囂圮耿,不常厥土。武乙無道,禍因射天。帝辛淫亂,拒諫賊賢。九侯見醢,炮格興焉。黃鉞斯杖,白旗是懸。哀哉瓊室,殷祀用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