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陽貨第十七

Jack 在 週一, 11/14/2011 - 23:21 發表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版本狀態:已校對

貢獻者:詹如校對/整理


陽貨第十七

凡二十六章。

○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歸,如字,一作饋。○ 陽貨,季氏家臣,名虎。嘗囚季桓子而專國政。欲令孔子來見己,而孔子不往。貨以禮,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故瞰孔子之亡而歸之豚,欲令孔子來拜而見之也。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好、亟、知,並去聲。○ 懷寶迷邦,謂懷藏道德,不救國之迷亂。亟,數也。失時,謂不及事幾之會。將者,且然而未必之辭。貨語皆譏孔子而諷使速仕。孔子固未嘗如此,而亦非不欲仕也,但不仕於貨耳。故直據理答之,不復與辯,若不諭其意者。○ 陽貨之欲見孔子,雖其善意,然不過欲使助己為亂耳。故孔子不見者,義也。其往拜者,禮也。必時其亡而往者,欲其稱也。遇諸塗而不避者,不終絕也。隨問而對者,理之直也。對而不辯者,言之孫而亦無所詘也。楊氏曰:「揚雄謂孔子於陽貨也,敬所不敬,為詘身以信道。非知孔子者。蓋道外無身,身外無道。身詘矣而可以信道,吾未之信也。」

○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此所謂性,兼氣質而言者也。氣質之性,固有美惡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則皆不甚相遠也。但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於是始相遠耳。○ 程子曰:「此言氣質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則性即是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知,去聲。○ 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氣質相近之中,又有美惡一定,而非習之所能移者。○ 程子曰「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自棄也。人苟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其質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聖人以其自絕於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或曰:「此與上章當合為一,子曰二字,蓋衍文耳。」

○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

弦,琴瑟也。時子游為武城宰,以禮樂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

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莞,華版反。焉,於虔反。○ 莞爾,小笑貌,蓋喜之也。因言其治小邑,何必用此大道也。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易,去聲。○ 君子小人,以位言之。子游所稱,蓋夫子之常言。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學。故武城雖小,亦必教以禮樂。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嘉子游之篤信,又以解門人之惑也。○ 治有大小,而其治之必用禮樂,則其為道一也。但眾人多不能用,而子游獨行之。故夫子驟聞而深喜之,因反其言以戲之。而子游以正對,故復是其言,而自實其戲也。

○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

弗擾,季氏宰。與陽貨共執桓子,據邑以叛。

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說,音悅。○ 末,無也。言道既不行,無所往矣,何必公山氏之往乎?

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夫,音扶。○ 豈徒哉,言必用我也。為東周,言興周道於東方。○ 程子曰:「聖人以天下無不可有為之人,亦無不可改過之人,故欲往。然而終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

○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行是五者,則心存而理得矣。於天下,言無適而不然,猶所謂雖之夷狄不可棄者。五者之目,蓋因子張所不足而言耳。任,倚仗也,又言其效如此。○ 張敬夫曰:「能行此五者於天下,則其心公平而周 徧可知矣,然恭其本與?」李氏曰:「此章與六言、六蔽、五美、四惡之類,皆與前後文體大不相似。」

○ 佛肸召,子欲往。

佛,音弼。肸,許密反。○ 佛肸,晉大夫趙氏之中牟宰也。

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路恐佛肸之浼夫子,故問此以止夫子之行。親,猶自也。不入,不入其黨也。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磷,力刃反。涅,乃結反。○ 磷,薄也。涅,染皁物。言人之不善,不能浼己。楊氏曰:「磨不磷,涅不緇,而後無可無不可。堅白不足,而欲自試於磨涅,其不磷緇也者,幾希。」

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焉,於虔反。○ 匏,瓠也。匏瓜繫於一處而不能飲食,人則不如是也。○ 張敬夫曰:「子路昔者之所聞,君子守身之常法。夫子今日之所言,聖人體道之大權也。然夫子於公山佛肸之召皆欲往者,以天下無不可變之人,無不可為之事也。其卒不往者,知其人之終不可變而事之終不可為耳。一則生物之仁,一則知人之智也。」

○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

女,音汝,下同。○ 蔽,遮掩也。

「居!吾語女。

語,去聲。○ 禮: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故孔子諭子路,使還坐而告之。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好、知,並去聲。○ 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學以明其理,則各有所蔽。愚,若可陷可罔之類。蕩,謂窮高極廣而無所止。賊,謂傷害於物。勇者,剛之發。剛者,勇之體。狂,躁率也。○ 范氏曰:「子路勇於為善,其失之者,未能好學以明之也,故告之以此。曰勇、曰剛、曰信、曰直,又皆所以救其偏也。」

○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

夫,音扶。○ 小子,弟子也。

詩,可以興,

感發志意。

可以觀,

考見得失。

可以群,

和而不流。

可以怨。

怨而不怒。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人倫之道,詩無不備,二者舉重而言。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其緒餘又足以資多識。○ 學詩之法,此章盡之。讀是經者,所宜盡心也。

○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女,音汝。與,平聲。○ 為,猶學也。周南召南,詩首篇名。所言皆修身齊家之事。正牆面而立,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無所見,一步不可行。

○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敬而將之以玉帛,則為禮;和而發之以鐘鼓,則為樂。遺其本而專事其末,則豈禮樂之謂哉?○ 程子曰:「禮只是一箇序,樂只是一箇和。只此兩字,含蓄多少義理。天下無一物無禮樂 。且如置此兩椅,一不正,便是無序。無序便乖,乖便不和。又如盜賊至為不道,然亦有禮樂。蓋必有總屬,必相聽順,乃能為盜。不然,則叛亂無統,不能一日相聚而為盜也。禮樂無處無之,學者須要識得。」

○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荏,而審反。與,平聲。○ 厲,威嚴也。荏,柔弱也。小人,細民也。穿,穿壁。窬,踰牆。言其無實盜名,而常畏人知也。

○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鄉者,鄙俗之意。原,與愿同。荀子原愨,注讀作愿是也。鄉原,鄉人之愿者也。蓋其同流合汙以媚於世,故在鄉人之中,獨以愿稱。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亂乎德,故以為德之賊而深惡之。詳見孟子末篇。

○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雖聞善言,不為己有,是自棄其德也。○ 王氏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道聽塗說,則棄之矣。」

○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與,平聲。○ 鄙夫,庸惡陋劣之稱。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何氏曰:「患得之,謂患不能得之。」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小則吮癰舐痔,大則弒父與君,皆生於患失而已。○ 胡氏曰:「許昌靳裁之有言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於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於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志於富貴而已者,則亦無所不至矣。』志於富貴,即孔子所謂鄙夫也。」

○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氣失其平則為疾,故氣稟之偏者亦謂之疾。昔所謂疾,今亦無之,傷俗之益衰也。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狂者,志願太高。肆,謂不拘小節。蕩則踰大閑矣。矜者,持守太嚴。廉,謂稜角陗厲。忿戾則至於爭矣。愚者,暗昧不明。直,謂徑行自遂。詐則挾私妄作矣。○ 范氏曰:「末世滋偽。豈惟賢者不如古哉?民性之蔽,亦與古人異矣。」

○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重出。

○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惡,去聲。覆,芳服反。○ 朱,正色。紫,閒色。雅,正也。利口,捷給。覆,傾敗也。○ 范氏曰:「天下之理,正而勝者常少,不正而勝者常多,聖人所以惡之也。利口之人,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以賢為不肖,以不肖為賢。人君苟悅而信之,則國家之覆也不難矣。」

○ 子曰:「予欲無言。」

學者多以言語觀聖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實,有不待言而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夫子發此以警之。

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貢正以言語觀聖人者,故疑而問之。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四時行,百物生,莫非天理發見流行之實,不待言而可見。聖人一動一靜,莫非妙道精義之發,亦天而已,豈待言而顯哉?此亦開示子貢之切,惜乎其終不喻也。○ 程子曰:「孔子之道,譬如日星之明,猶患門人未能盡曉,故曰『予欲無言』。若顏子則便默識,其他則未免疑問,故曰『小子何述』。」又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則可謂至明白矣。」愚按:此與前篇無隱之意相發,學者詳之。

○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孺悲,魯人,嘗學士喪禮於孔子。當是時必有以得罪者。故辭以疾,而又使知其非疾,以警教之也。程子曰:「此孟子所謂不屑之教誨,所以深教之也。」

○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期,音基,下同。○ 期,周年也。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恐居喪不習而崩壞也。

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鑽,祖官反。○ 沒,盡也。升,登也。燧,取火之木也。改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夏季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亦一年而周也。已,止也。言期年則天運一周,時物皆變,喪至此可止也。尹氏曰:「短喪之說,下愚且恥言之。宰我親學聖人之門,而以是為問者,有所疑於心而不敢強焉爾。」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

夫,音扶,下同。衣,去聲。女,音汝,下同。○ 禮。父母之喪:既殯,食粥、麤衰。既葬,疏食、水飲,受以成布。期而小祥,始食菜果,練冠縓緣、要絰不除,無食稻衣錦之理。夫子欲宰我反求諸心,自得其所以不忍者。故問之以此,而宰我不察也。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樂,上如字,下音洛。○ 此夫子之言也。旨,亦甘也。初言女安則為之,絕之之辭。又發其不忍之端,以警其不察。而再言女安則為之以深責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宰我既出,夫子懼其真以為可安而遂行之,故深探其本而斥之。言由其不仁,故愛親之薄如此也。懷,抱也。又言君子所以不忍於親,而喪必三年之故。使之聞之,或能反求而終得其本心也。○ 范氏曰:「喪雖止於三年,然賢者之情則無窮也。特以聖人為之中制而不敢過,故必俯而就之。非以三年之喪,為足以報其親也。所謂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特以責宰我之無恩,欲其有以跂而及之爾。」

○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博,局戲也。弈,圍棋也。已,止也。李氏曰:「聖人非教人博弈也,所以甚言無所用心之不可爾。」

○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尚,上之也。君子為亂,小人為盜,皆以位而言者也。尹氏曰:「義以為尚,則其勇也大矣。子路好勇,故夫子以此救其失也。」胡氏曰:「疑此子路初見孔子時問答也。」

○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惡,去聲,下同。惟惡者之惡如字。訕,所諫反。○ 訕,謗毀也。窒,不通也。稱人惡,則無仁厚之意。下訕上,則無忠敬之心。勇無禮,則為亂。果而窒,則妄作。故夫子惡之。

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徼,古堯反。知、孫,並去聲。訐,居謁反。○ 惡徼以下,子貢之言也。徼,伺察也。訐,謂攻發人之陰私。○ 楊氏曰:「仁者無不愛,則君子疑若無惡矣。子貢之有是心也,故問焉以質其是非。」侯氏曰:「聖賢之所惡如此,所謂唯仁者能惡人也。」

○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近、孫、遠,並去聲。○ 此小人,亦謂僕隸下人也。君子之於臣妾,莊以涖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矣。

○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惡,去聲。○ 四十,成德之時。見惡於人,則止於此而已,勉人及時遷善改過也。蘇氏曰「此亦有為而言,不知其為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