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德充符第五

Jack 在 二, 12/27/2011 - 08:14 發表
版本狀態: 
內容未經校對

莊子集釋卷二下
內篇

德充符第五【一】

 

【一】【注】德充於內,(應)物[應](1)於外,外內玄合,信若符命而遺其形骸也。
【釋文】崔云:此遺形棄知,以德實之驗也。 【校】(1)物應依趙諫議本改。

 

魯有兀者王駘【一】,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二】。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三】。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四】。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五】?是何人也【六】?」 

【一】【疏】姓王,名駘,魯人也。刖一足曰兀。形雖殘兀,而心實虛忘,故冠德充符而為篇首也。
【釋文】《兀者》五忽反,又音界。李云:刖足曰兀。案篆書兀介字相似。《王駘》音臺,徐又音殆。人姓名也。
【二】【注】弟子多少敵:孔子。
【疏】若,如也。陪從王駘遊行稟學,門人多少似於仲尼者也。
【釋文】《從之》如字,李才用反。下同。《相若》若,如也,弟子如夫子多少也。
【三】【疏】姓常,名季,魯之賢人也。王駘遊行,外忘形骸,內德充實,所以從遊學者,數滿三千,與孔子之徒中分魯國。常季未達其趣,是以生疑。
【釋文】《常季》或云:孔子弟子。
【四】【注】各自得而足也。
【疏】弟子雖多,曾無講說,立不教授,坐無議論,請益則虛心而往,得理則實腹而歸。又解:未學無德,亦為虛往也。
【釋文】《立不教坐不議》司馬云:立不教授,坐不議論。
【五】【注】怪其殘形而心乃充足也。夫心之全也,遺身形,忘五藏,忽然獨往,而天下莫能離。
【疏】教授門人,曾不言議。殘兀如是,無復形容,而玄道至德,內心成滿。必固有此,眾乃從之也。
【釋文】《五藏》才浪反。後同。
【六】【疏】常季怪其殘兀而聚眾極多。欲顯德充之美,故發斯問也。

 

仲尼曰:「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一】!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二】。」 

【一】【疏】宣尼呼王駘為夫子,答常季云:「王駘是體道聖人也,汝自不識人,所以致疑。丘直為參差在後,未得往事。丘將尊為師傅,諮詢問道,何況晚學之類,不如丘者乎!請益服膺,固其宜矣。」
【釋文】《丘也直後而未往耳》李云:自在眾人後,未得往師之耳。◎慶藩案直之為言特也。呂氏春秋忠廉篇特王子慶忌為之飭而不殺耳,高注:特,猶直也。鄘風柏舟實維我特,韓(子)[詩]特作直。史記叔孫通傳吾直戲耳,漢書直作特。
【二】【注】夫神全心具,則體與物冥。與物冥者,天下之所不能遠,奚但一國而已哉!
【疏】奚,何也。「何但假藉魯之一邦耶!丘將誘引宇內,稟承盛德,猶恐未盡其道也。」
【釋文】《能遠》于萬反。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一】。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二】?」 

【一】【疏】王,盛也。庸,常也。先生,孔子也。彼王駘者,是殘兀之人,門徒侍從,盛於尼父。以斯疑怪,應異常流,與凡常之人固當遠矣。
【釋文】《而王》于況反。李云:勝也。崔云:君長也。《其與庸亦遠矣》與凡庸異也。崔云:庸,常人也。
【二】【疏】然,猶如是也。王駘盛德如是,為物所歸,未審運智用心,獨若何術?常季不妄,發此疑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一】,而不得與之變【一】,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三】。審乎无假【四】而不與物遷【五】,命物之化【六】而守其宗(1)也【七】。」 

【一】【注】人雖日變,然死生之變,變之大者也。
【二】【注】彼與變俱,故死生不變於彼。
【疏】夫山舟潛遁,薪指遷流,雖復萬境皆然,而死生最大。但王駘心冥造物,與變化而遷移,迹混人間,將死生而俱往,故變所不能變者也。
【三】【注】斯順之也。
【疏】遺,失也。雖復圜天顛覆,方地墜陷,既冥於安危,故未嘗喪我也。
【釋文】《雖天地覆》芳服反。《墜》本又作隊,直類反。李云:天地猶不能變已,況生死也!
【四】【注】明性命之固當。◎慶藩案无假當是无瑕之誤,謂審乎己之無可瑕疵,斯任物自遷而無役於物也。淮南精神篇正作審乎無瑕。瑕假皆從叚聲,致易互誤。(漢書)[史記]鄭世家使人誘劫鄭大夫甫假,左傳作傅瑕。禮檀弓肩假,漢書古今人表作公肩瑕,即其證也。
【五】【注】任物之自遷。
【疏】靈心安審,妙體真元,既與道相應,故不為物所遷變者也。
【六】【注】以化為命,而無乖迕。
【釋文】《怪迕》五故反。本亦作遻。下同。
【七】【注】不離至當之極。
【疏】達於分命,冥於外物,唯命唯物,與化俱行,動不乖寂,故恆住其宗本者也。
【釋文】《不離》力智反。
【校】(1)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宗下有者字。

 

常季曰:「何謂也【一】?」 

【一】【疏】方深難悟,更請決疑。

 

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一】;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二】。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三】,而遊心乎德之和【四】;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五】。」

 

【一】【注】恬苦之性殊,則美惡之情背。
【疏】萬物云云,悉歸空寂。倒置之類,妄執是非,於重玄道中,橫起分別。何異乎肝膽[附](1)生,本同一體也,楚越迢遞,相去數千,而於一體之中,起數千之遠,異見之徒,例皆如是也。
【釋文】《肝膽》丁覽反。《美惡》烏路反。下皆同。《情背》音佩。
【二】【注】雖所美不同,而同有所美。各美其所美,則萬物一美也;各是其所是,則天下一是也。夫因其所異而異之,則天下莫不異。而浩然大觀者,官天地,府萬物,知異之不足異,故因其所同而同之,則天下莫不皆同;又知同之不足有,故因其所無而無之,則是非美惡,莫不皆無矣。夫是我而非彼,美己而惡人,自中知以下,至於昆蟲,莫不皆然。然此明乎我而不明乎彼者爾。若夫玄通泯合之士,因天下以明天下。天下無曰我非也,即明天下之無非;無曰彼是也,即明天下之無是。無是無非,混而為一,故能乘變任化,迕物而不慴。
【疏】若夫玄通之士,浩然大觀,二儀萬物,一指一馬;故能忘懷任物,大順羣生。然同者見其同,異者見其異,至論眾妙之境,非異亦非同也。
【釋文】《中知》音智。《不慴》之涉反。
【三】【注】宜生於不宜者也。無美無惡,則無不宜。無不宜,故忘(2)其宜也。
【疏】耳目之宜,宜於聲色者也。且凡情分別,耽滯聲色,故有宜與不宜,可與不可。而王駘混同萬物,冥一死生,豈於根塵之間而懷美惡之見耶!
【四】【注】都忘宜,故無不任也。都任之而不得者,未之有也;無不得而不和者,亦未聞也。故放心於道德之閒,蕩然無不當,而曠(3)然無不適也。
【疏】既而混同萬物,不知耳目之宜,故能遊道德之鄉,放任乎至道之境者也。
【五】【注】體夫極數之妙心,故能無物而不同,無物而不同,則死生變化,無往而非我矣。故生為我時,死為我順;時為我聚,順為我散。聚散雖異,而我皆我之,則生故我耳,未始有得;死亦我也,未始有喪。夫死生之變,猶以為一,既覩其一,則蛻(4)然無係,玄同彼我,以死生為寤寐,以形骸為逆旅,去生如脫屣,斷足如遺土,吾未見足以纓茀其心也。
【疏】物視,猶視物也。王駘一於死生,均於彼我。生為我時,不見其得;死為我順,不見其喪;視萬物,混而一之。故雖兀足,視之如遺土者也。
【釋文】《所喪》息浪反。下及注同。《說然》始銳反,又音悅。《脫屨》九具反。本亦作屣,所買反。◎盧文弨曰:今本書作屣。《斷足》丁管反。
【校】(1)附字依劉文典補正本補。(2)世德堂本作亡。下同。(3)世德堂本作擴。(4)世德堂本作說,趙諫議本作悅。

 

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一】,得其心以其心【二】。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三】?」 

【一】【注】嫌王駘未能忘知而自存。
【疏】彼,王駘也。謂王駘修善修己,猶用心知。嫌其未能忘知而任獨者也。
【釋文】《為己》於偽反。
【二】【注】嫌未能遺心而自得。
【疏】嫌王駘不能忘懷任致,猶用心以得心也。夫得心者,無思無慮,忘知忘覺,死灰槁木,泊爾無情,措之於方寸之間,起之於視聽之表,同二儀之覆載,順三光以照燭,混塵穢而不撓其神,履窮塞而不忤其慮,不得為得,而得在於無得,斯得之矣。若以心知之術而得之者,非真得也。
【三】【注】夫得其常心,平往者也。嫌其不得平往而與物遇,故常使物就之。
【疏】最,聚也。若能虛忘平淡,得真常之心者,固當和光匿耀,不殊於俗。豈可獨異於物,使眾歸之者也!
【釋文】《最之》徂會反,徐采會反。下注同。司馬云:聚也。◎家世父曰:知者外發,心者內存;以其知得其心,循外以葆中也。心者,不息之真機,常心者,無妄之本體;以其心得其常心,即體以證道也。說文:最,犯而取也,猶言物莫能犯之。郭象斷句誤。◎慶藩案說文:冣,積也,從冂(莫狄切。)取,取亦聲。徐鍇曰:古以聚物之聚為冣。世人多見最,少見冣,故書傳冣字皆作最。

 

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一】,唯止能止眾止【二】。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1)在冬夏青青【三】;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2)【四】,幸能正生,以正眾生【五】。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六】,而況官(3)天地,府萬物【七】,直寓六骸【八】,象耳目【九】,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十】!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十一】。彼且何以物為事乎【十二】!」

 【一】【注】夫止水之致鑑者,非為止以求鑑也。故王駘之聚眾,眾自歸之,豈引物使從己耶(4)!

【疏】鑑,照也。夫止水所以留鑑者,為其澄清故也;王駘所以聚眾者,為其凝寂故也。止水本無情於鑑物,物自照之;王駘豈有意於招攜,而眾自來歸湊者也。
【釋文】《鑑》古暫反。《流水》崔本作沬水,云:沬或作流。◎慶藩案流水與止水相對為文。崔本作沬,非也。隸書流或作(涿)[](見魯相史晨饗孔廟後碑。)與沬形相似,故崔氏誤以為沬。淮南說山篇人莫鑑於沬雨,高注:沬雨,或作流潦。則沬為流字之譌益碻。
【二】【注】動而為之,則不能居眾物之止。
【疏】唯,獨也。唯止是水本凝湛,能止是留停鑑人,眾止是物來臨照。亦猶王駘忘懷虛寂,故能容止羣生,由是功能,所以為眾歸聚也。
【三】【注】夫松柏特稟自然之鍾(5)氣,故能為眾木之傑耳,非能為而得之也。
【疏】凡厥草木,皆資厚地。至於稟質堅勁,隆冬不凋者,在松柏通年四序,常保青全,受氣自爾,非關指意。王駘聚眾,其義亦然也。
【四】【注】言特受自然之正氣者至希也,下首則唯有松柏,上首則唯有聖人,故凡不正者皆來求正耳。若物皆有青全,則無貴於松柏;人各自正,則無羨於大聖而趣之。
【疏】人稟三才,受命蒼昊,圓首方足,其類極多。至如挺氣正真,獨有虞舜。豈由役意,直置自然。王駘合道,其義亦爾。郭注曰下首唯有松柏上首唯有聖人者,但人頭在上,去上則死,木頭在下,去下則死,是以呼人為上首,呼木為下首。故上首食傍首,傍首食下首。下首,草木也,傍首,蟲獸也。
【五】【注】幸自能正耳,非為正以正之。
【疏】受氣上玄,能正生道也,非由用意,幸率自然,既能正己,復能正物。正己正物,自利利他,內外行圓,名為大聖。虞舜既爾,王駘亦然。而舜受讓人,故為標的也。
【六】【注】非能遺名而無不任。
【疏】徵,成也,信也。天子六軍,諸侯三軍,故九軍也。或有一人,稟氣勇武,保守善始之心,信成令終之節,內懷不懼之志,外顯勇猛之姿。既而直入九軍,以求名位,尚能伏心要譽,忘死忘生。何況王駘!體道之狀,列在下文也。
【釋文】《保始之徵》李云:徵,成也,終始可保成也。《九軍》崔(本)[李](6)云:天子六軍,諸侯三軍,通為九軍也。簡文云:兵書以攻九天,收九地,故謂之九軍。《自要》一遙反。
【七】【注】冥然無不體也。
【疏】綱維二儀曰官天地,苞藏宇宙曰府萬物。夫勇士入軍,直要名位,猶能不顧身命,忘於生死。而況官府兩儀,混同萬物,視死如生,不亦宜乎!
【八】【注】所謂逆旅。
【疏】寓,寄也。六骸,謂身首四肢也。王駘體一身非實,達萬有皆真,故能混塵穢於俗中,寄精神於形內,直置暫遇而已,豈係之耶!
【釋文】《六骸》崔云:手足首身也。
【九】【注】人用耳目,亦用耳目,非須耳目。
【疏】象,似也。和光同塵,似用耳目,非須也。
【十】【注】知與變化俱,則無往而不冥,此知之一者也。心與死生順,則無時而非生,此心之未嘗死也。
【疏】一知,智也。所知,境也。能知之智照所知之境,境智冥會,能(無)所[無]差,故知與不知,通而為一。雖復迹理物化,而心未嘗見死者也,豈容有全兀於其間哉!
【十一】【注】以不失會為擇耳,斯人無擇也,任其天行而時動者也。故假借之人,由此而最之耳。
【疏】彼王駘者,豈復簡擇良日而登昇玄道?蓋不然乎,直置虛淡忘懷而會之也。至人無心,止水留鑑,而世閒虛假之人,由是而從之也。
【釋文】《彼且》如字。徐子余反。下同。《假人》古雅反,借也。徐音遐,讀連上句,人字向下。◎慶藩案登假即登格也。假格古通用。詩奏格或作奏假,是其證。爾雅:格,陟,登,升也。既言登又曰格者,古人自有複語耳。楚辭離騷陟陞皇之赫戲兮,陟亦陞也。
【十二】【注】其恬漠故全也。
【疏】唯彼王駘,冥真合道,虛假之物自來歸之,彼且何曾以為己務!
【校】(1)闕誤引張君房本也下有正字。俞樾以下在字乃正之誤。(2)闕誤引張君房本此句作堯舜獨也正,正下有在萬物之首五字。(3)唐寫本官作宮。(4)世德堂本無耶字。(5)趙諫議本鍾作種。(6)李字依世德堂本改。

 

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同師於伯昏无人【一】。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二】。」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三】?且子見執政而不違,子齊執政乎【四】?」 

【一】【疏】姓申徒,名嘉,鄭之賢人,兀者也。姓公孫,名僑,字子產,鄭之賢大夫也。伯昏无人,師者之嘉號也。伯,長也。昏,闇也。德居物長,韜光若闇,洞忘物我,故曰伯昏无人。子產申徒,俱學玄道,雖復出處殊隔,而同師伯昏,故寄此三人以彰德充之義也。
【釋文】《申徒嘉》李云:申徒,氏;嘉,名。《无人》雜篇作瞀人。
【二】【注】羞與刖者並行。
【疏】子產執政當塗,榮華富貴;申徒稟形殘兀,無復容儀。子產雖學伯昏,未能忘遣,猶存寵辱,恥見形殘,故預相檢約,令其必不並己也。
【釋文】《刖者》音月,又五刮反。
【三】【注】質而問之,欲使必不並己。
【疏】子產存榮辱之意,申徒忘貴賤之心,前雖有言,都不采領,所以居則共堂,坐還同席。公孫見其如此,故質而問之。
【四】【注】常以執政自多,故直云子齊執政,便謂足以明其不遜(1)。
【疏】違,避也。夫出處異塗,貴賤殊致。我秉執朝政,便為貴大;汝乃卑賤形殘,應殊敬我。不能遜讓,翻欲齊己也。
【校】(1)趙諫議本遜下有也字。

 

申徒嘉曰:「先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一】?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後人者也【二】?聞之曰:『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三】!」 

【一】【注】此論德之處,非計位也。
【疏】先生,伯昏也,先生道門,深明眾妙,混同榮辱,齊一死生。定以執政自多,必如此耶?
【釋文】《之處》昌慮反。
【二】【注】笑其矜說在位,欲處物先。
【疏】汝猶悅愛榮華,矜誇政事,推人於後,欲處物先。意見如斯,何名學道?
【釋文】《而說》音悅。注同。
【三】【注】事明師而鄙吝之心猶未去,乃真過也。
【疏】鑑,鏡也。夫鏡明則塵垢不止,止則非明照也,亦猶久與賢人居則無過,若有過則非賢哲。今子之所取,可重可大者,先生之道也。而先生之道,退己虛忘,子乃自矜,深乖妙旨,而出言如是,豈非過乎!

 

子產曰:「子既若是矣【一】,猶與堯爭善,計子之德不(1)足以自反邪【二】?」

 

【一】【注】若是形殘。
【二】【注】言不自顧省,而欲輕蔑在位,與有德者並。計子之德,故不足以補形殘之過。
【疏】反,猶復也。言申徒形殘如是而不自知,乃欲將我並驅,可謂與堯爭善。子雖有德,何足在言!以德補殘,猶未平復也。
【釋文】《爭善》如字。
【校】(1)闕誤引文成李張諸本不作□。

申徒嘉曰:「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一】,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二】。知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三】。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四】。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1)矣【五】,我怫然而怒【六】;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七】。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2)【八】?吾與夫子遊十九年矣(3),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九】。今子與我遊於形骸之內,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不亦過乎【十】!」 

【一】【注】多自陳其過狀,以己為不當亡者眾也。
【二】【注】默然知過,自以為應死者少也。
【疏】夫自顯其狀,推罪於他,謂己無愆,不合當亡,如此之人,世間甚多。不顯過狀,將罪歸己,謂己之過,不合存生,如此之人,世間寡少。鄭子產奢侈矜伐,於義亦然者也。
【三】【疏】若,順也。夫素質形殘,稟之天命,雖有知計,無如之何,唯當安而順之,則所造皆適。自非盛德,其孰能然!
【釋文】《知不可》如字,又音智。
【四】【注】羿,古之善射者。弓矢所及為彀中。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自不遺身忘知與物同波者,皆遊於羿之彀中耳。雖張毅之出,單豹之處,猶未免於中地,則中與不中,唯在命耳。而區區者各有所遇,而不知(4)命之自爾。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夫我之生也,非我之所生也,則一生之內,百年之中,其坐起行止,動靜趣舍,情性知能,凡所有者,凡所無者,凡所為者,凡所遇者,皆非我也,理自爾耳。而橫生休戚乎其中,斯又逆自然而失者也(5)。
【疏】羿,堯時善射者也。其矢所及,謂之彀中。言羿善射,矢不虛發,彀中之地,必被殘傷,無問鳥獸,罕獲免者。偶然得免,乃關天命,免與不免,非由工拙,自不遺形忘智,皆遊於羿之彀中。是知申徒兀足,忽遭羿之一箭;子產形全,中地偶然獲免;既非人事,故不足自多矣。
【釋文】《羿》音詣,徐胡係反。善射人,唐夏有之。一云:有窮之君篡夏者也。《彀》音遘,張弓也。◎家世父曰:玉篇:彀,張弓弩。漢書周亞夫傳,彀弓弩待滿。遊於羿之彀中,觸處皆危機也。而恢恢乎有中地,以自處不中,則上弦下弣,中承箭筈,反有激而傷者矣。均之遊也,中與不中,偶值之數也,不可柰何而安之則命也。言亡足之非其罪。《中》如字。《央》於良反,舊於倉反。郭云:弓矢所及為彀中。《中地》丁仲反。下不中、注中地、中與不中同。《單豹》音善。
【五】【注】皆不知命而有斯笑矣(6)。
【六】【注】見其不知命而怒,斯又不知命也。
【疏】怫然,暴戾之心也。人不知天命,妄計虧全,況己形好,嗤彼殘兀。如此之人,其流甚眾。忿其無知,怫然暴怒,嗔忿他人,斯又未知命也。
【釋文】《怫然》扶弗反。
【七】【注】見至人之知命遺形,故廢向者之怒而復常。
【疏】往伯昏之所,稟不言之教,則廢向者之怒而復於常性也。
【八】【注】不知先生洗我以善道故耶?我為能自反耶?斯自忘形而遺累矣(7)。
【疏】既適師門,入於虛室,廢棄忿怒,反覆尋常。不知師以善水洗滌我心?為是我之性情[能](8)自反覆?進退尋責,莫測所由。斯又忘於學心,遺其係累。
【九】【注】忘形故也。
【疏】我與伯昏遊於道德,故能窮陰陽之妙要,極至理之精微。既其遺智忘形,豈覺我之殘兀!
【釋文】《知吾介》本又作兀,兩通(9)。
【十】【注】形骸外矣,其德內也。今子與我德遊耳,非與我形交也,而索我外好,豈不過哉!
【疏】郭注云:形骸外矣,其德內也。今子與我德遊耳,非與我形交也,而索我外(交)[好](10),豈不過哉!此注意更不勞別釋也。
【釋文】《子索》色百反。注同。
【校】(1)世德堂本作眾。(2)闕誤引張君房本邪下有吾之自寤邪五字。(3)世德堂本無矣字。(4)趙諫議本知下有我字。(5)趙本無也字。(6)世德堂本無矣字。(7)世德堂本遺作遣,無矣字。(8)能字依注文補。(9)今本書作兀。(10)好字依注文改。

 

子產蹵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稱【一】!」 

【一】【注】已悟則厭其多言也。
【疏】蹵然,驚慚貌也。子產未能忘懷遣欲,多在物先。既被譏嫌,方懷驚悚,改矜誇之貌,更醜惡之容,悟知已至,不用稱說者也。
【釋文】《蹵》子六反。《乃稱》如字,舉也。又尺證反。

 

魯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見仲尼【一】。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二】!」 

【一】【注】踵,頻也。
【疏】叔山,字也。踵,頻也。殘兀之人,居於魯國,雖遭刖足,猶有學心,所以接踵頻來,尋師訪道,既無足趾,因以為其名也。
【釋文】《叔山无趾》音止。李云,叔山,(氏)[字](1),無足趾。◎盧文弨曰:字疑氏。《踵》朱勇反。向郭云:頻也。崔云:無趾,故踵行。《見》賢遍反。
【二】【疏】子之修身,不能謹慎,犯於憲(綱)[網],前已遭官,患難艱辛,形殘若此。今來請益,何所逮耶!
【釋文】《子不謹前》絕句。一讀以謹字絕句。
【校】(1)字字依世德堂本及盧校改。

 

无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一】。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二】,吾是以務全之也【三】。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四】,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五】!」 

【一】【注】人之生也,理自生矣,直莫之為而任其自生,斯重其身而知務者也。若乃忘其自生,謹而矜之,斯輕用其身而不知務也,故五藏相攻於內而手足殘傷於外也。
【二】【注】刖一足未足以虧其德,明夫形骸者逆旅也。
【三】【注】去其矜謹,任其自生,斯務全也。
【疏】无趾交遊恭謹,重德輕身,唯欲務借聲名,不知務全生道,所以觸犯憲章,遭斯殘兀。形雖虧損,其德猶存,是故頻煩追討,務全道德。以德比形,故言尊足者存。存者,在也。
【釋文】《去其》羌呂反。
【四】【注】天不為覆,故能常覆;地不為載,故能常載。使天地而為覆載,則有時而息矣;使舟能沈而為人浮,則有時而沒矣。故物為焉則未足以終其生也。
【釋文】《不為》於偽反。下不為、而為皆同。
【五】【注】責其不謹,不及天地也。
【疏】夫天地亭毒,覆載無偏,而聖人德合二儀,固當弘普不棄,寧知夫子尚不捨形殘?善救之心,豈其如是也?

 

孔子曰:「丘則陋矣【一】。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 

【一】【疏】仲尼所陳,不過聖迹;无趾請學,務其全生。答淺問深,足成鄙陋也。

 

无趾出【一】。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二】!」 

【一】【注】聞所聞而出,全其無為也。
【疏】夫子,无趾也。胡,何也。仲尼自覺鄙陋,情實多慚,故屈无趾,令其入室,語說所聞方內之道。既而(蓬)[蘧]廬久處,芻狗再陳,无趾惡聞,故默然而出也。
【二】【注】全德者生便忘生。
【疏】勉,勖勵也。夫无趾殘兀,尚實全生,補其虧殘,悔其前行。況賢人君子,形德兩全,生便忘生,德充於內者也。門人之類,宜勖之焉。
【釋文】《前行》下孟反。

 

无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1)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一】?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二】?」 

【一】【注】怪其方復學於老聃。
【疏】賓賓,恭勤貌也。夫玄德之人,窮理極妙,忘言絕學,率性生知。而仲尼執滯文字,專行聖跡,賓賓勤敬,問禮老君。以汝格量,故知其未如至人也,學子何為者也?
【釋文】《語老》魚據反。《賓賓》司馬云:恭貌。張云:猶賢賢也。崔云:有所親疏也。簡文云:好名貌。◎俞樾曰:賓賓之義,釋文所引,皆望文生義,未達古訓。賓賓,猶頻頻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仁頻并閭,顏注曰:頻字或作賓,是其例也。詩桑柔篇國步斯頻,說文目部作國步斯矉。書禹貢篇海濱廣斥,漢書地理志作海瀕廣潟。是皆賓聲頻聲相通之證。廣雅釋訓:頻頻,比也。楊子法言學行篇,頻頻之黨,甚於鸒斯。皆可說此賓賓之義。
【二】【注】夫無心者,人學亦學。然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其弊也遂至乎為人之所為矣。夫師人以自得者,率其常然者也;舍己效人而逐物於外者,求乎非常之名者也。夫非常之名,乃常之所生(2)。故學者非為幻怪也,幻怪之生必由於學;禮者非為華藻也,而華藻之興必由於禮。斯必然之理,至人之所無柰何,故以為己之桎梏也(3)。
【疏】蘄,求也。諔詭,猶奇譎也。在手曰桎,在足曰梏,即今之杻械也。彼之仲尼,行於聖跡,所學奇譎怪異之事,唯求虛妄幻化之名。不知方外體道至人,用此聲教為己枷鎖也。
【釋文】《且蘄》音祈。《諔》尺叔反。《詭》九委反。李云:諔詭,奇異也。◎俞樾曰:淑與詭語意不倫,淑詭當讀為弔詭。齊物論篇其名為弔詭,正與此同。弔作淑者,古字通用,哀十六年左傳昊天不弔,周官大祝職先鄭注引[作](4)閔天不淑,是其證矣。◎慶藩案諔詭亦作俶詭。(見呂覽傷樂篇。)諔,猶俶也。薛綜注西京賦曰:詭,異也。高誘注淮南本經篇曰:詭文,奇異之文也。《幻》滑辯反。亦作。◎盧文弨曰:舊本。案說文作,從反予。《桎》之實反,郭真一反。木在足也。《梏》古毒反,木在手也。《為己》于偽反。下者為人同。《舍己》音捨。
【校】(1)闕誤引張君房本其作□。(2)世德堂本有也字。(3)世德堂本無也字。(4)作字依諸子平議補。

 

老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一】?」 

【一】【注】欲以直理冥之,冀其無跡。
【疏】无趾前見仲尼談講之日,何不使孔丘忘於仁義,混同生死,齊一是非?條貫既融,則是帝之縣解,豈非釋其枷鎖,解其杻械也!
【釋文】《一貫》古亂反。

 

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一】!」 

【一】【注】今仲尼非不冥也。顧自然之理,行則影從,言則嚮隨。夫順物則名跡斯立,而順物者非為名也。非為名則至矣,而終不免乎名,則孰能解之哉!故名者影嚮也,影嚮者形聲之桎梏也。明斯理也,則名跡可遺;名跡可遺,則尚彼可絕;尚彼可絕,則性命可全矣。
【疏】仲尼憲章文武,祖述堯舜,刪詩書,定禮樂,窮陳蔡,圍商周,執於仁義,遭斯戮恥。亦猶行則影從,言則響隨,自然之勢,必至之宜也。是以陳迹既興,疵釁斯起,欲不困弊,其可得乎!故天然刑戮,不可解也。
【釋文】《嚮隨》許丈反。本又作向。下同。

 

魯哀公問於仲尼曰:「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一】。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於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數(1)而未止也【二】。未嘗有聞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三】。无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四】,无聚祿以望人之腹【五】。又以惡駭天下【六】,和而不唱【七】,知不出乎四域【八】,且而雌雄合乎前【九】。是必有異乎人者也【十】。寡人召而觀之,果以惡駭天下。與寡人處,不至以月數,而寡人有意乎其為人也【十一】;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國无宰,寡(2)人傳國焉【十二】。悶然而後應【十三】,氾(而)(3)若辭【十四】。寡人醜乎,卒授之國。無幾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卹焉若有亡也,若無與樂是國也。是何人者也?【十五】」 

【一】【注】惡,醜也。
【疏】惡,醜也。言衛國有人,形容醜陋,內德充滿,為物所歸。而哀駘是醜貌,因以為名。
【釋文】《惡人》惡,貌醜也。《哀駘》音臺,徐又音殆。《它》徒何反。李云:哀駘,醜貌;它,其名。
【二】【疏】妻者,齊也,言其位齊於夫。妾者,接也,適可接事君子。哀駘才全德滿,為物歸依,大順羣生,物忘其醜。遂使丈夫與[之](4)同處,戀仰不能捨去;婦人美其才德,競請為其媵妾。十數未止,明其慕義者多;不為人妻,彰其道能感物也。
【三】【疏】滅跡匿端,謙居物後,直置應和而已,未嘗誘引先唱。
【釋文】《常和》戶臥反。下同。
【四】【注】明物不由權勢而往。
【疏】夫人君者,必能赦過宥罪,恤死護生。駘它窮為匹夫,位非南面,無權無勢,可以濟人。明其懷人不由威力。
【五】【注】明非求食而往。
【疏】夫儲積倉廩,招迎士眾歸湊,本希飽腹。而駘它既無聚祿,何以致人!明其慕義非由食往也。◎李楨曰:望人之望,當讀如易月幾望之朢。說文:朢,月滿也。與望各字。腹滿則飽,猶月滿為朢,故以擬之。與逍遙游篇腹猶果然同一字法。叚望為朢,不見其妙。
【六】【注】明不以形美故往。
【疏】駘它形容,異常鄙陋,論其醜惡,驚駭天下,明其聚眾,非由色往。
【釋文】《惡駭》胡楷反。崔本作駴。
【七】【注】非招而致之。
【疏】譬幽谷之響,直而無心,既不以言說招攜,非由先物而唱者也。
【八】【注】不役思於分外。
【疏】域,分也。忘心遣智,率性任真,未曾役思運懷,緣於四方分外也。
【釋文】《役思》息嗣反。
【九】【注】夫才全者與物無害,故入獸不亂羣,入鳥不亂行,而為萬物之林藪。
【疏】雌雄,禽獸之類也。夫才全之士,與物同波,人無害物之心,物無畏人之慮,故鳥與獸且羣聚於前也。
【釋文】《雌雄合乎前》李云:禽獸屬也。《亂行》戶剛反。
【十】【疏】一無權勢,二無利祿,三無色貌,四無言說,五無知慮。夫聚集人物,必不徒然,今駘它為眾歸依,不由前之五事,以此而驗,固異於常人者也。
【十一】【注】未經月已覺其有遠處。
【疏】既聞有異,故命召看之。形容醜陋,果驚駭於天下。共其同處,不過二旬,觀其為人,察其意趣,心神凝淡,似覺深遠也。
【十二】【注】委之以國政。
【疏】日月既久,漬鍊彌深,是以共處一年,情相委信。而國無良宰,治道未弘,庶屈賢人,傳於國政者也。
【釋文】《期年》音基。《傳國》丈專反。
【十三】【注】寵辱不足以驚其神。
【疏】悶然而後應,不覺之容,亦是虛淡之貌。既無情於利祿,豈有意於榮華,故同彼世人,悶然而應之也。
【釋文】《悶然》音門。李云:不覺貌。崔(5)云:有頃之閒也。《後應》應對之應。
【十四】【注】人辭亦辭。
【疏】氾若者,是無的當不係之貌也。雖無驚於寵辱,亦乃同塵以遜讓,故氾然常人辭亦辭也。
【釋文】《氾》浮劍反,不係也。
【十五】【疏】愧,慙也。卒,終也。幾何,俄頃也。卹,憂也。寡人是五等之謙稱也。既見良人,氾然虛淡,中心愧醜,戀慕殷勤,終欲與之國政,屈為卿輔。俄頃之間,逃遁而去,喪失賢宰,實懷憂卹,情之恍惚,若有遺亡,雖君魯邦,曾無歡樂。來喜去憂,感動如此,何人何術,一至於斯?
【釋文】《醜乎》李云:醜,慙也。崔云:愧也。《無幾》居豈反。《與樂》音洛。
【校】(1)趙諫議本十數作數十。(2)世德堂本寡上有而字。(3)而字依趙本及疏文刪。(4)之字依正文補。(5)崔下疑脫作閒二字。

仲尼曰:「丘也嘗使於楚矣,適見子食於其死母者【一】,少焉眴若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二】。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三】。戰而(1)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四】;刖者之屨,无為愛之【五】;皆无其本矣【六】。為天子之諸御,不爪翦,不穿耳【七】;取妻者止於外,不得復使【八】。形全猶足以為爾【九】,而況全德之人乎【十】!今哀駘它未言而信,无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十一】。」

 

【一】【注】食乳也。
【釋文】《嘗使於楚矣》使,音所吏反。本亦作遊,本又直云嘗於楚矣。《子》本又作豚,徒門反。《食於》音飲,邑錦反。注同。舊如字,簡文同。
【二】【注】夫生者以才德為類,死而才德去矣,故生者以失類而走也。故含德之厚,(者)(2)比於赤子,無往而不為之赤子也,則天下莫之害,斯得類而明己故也。情苟類焉,則雖形不與同而物無害心;情類苟亡,(雖)則[雖](3)形同母子而不足以固其志矣。
【疏】哀公陳己心跡以問孔子,孔子以豚子為譬,以答哀公:「丘曾領門徒,遊行楚地,適見豚子飲其死母之乳,眴目之頃,少時之閒,棄其死母,皆散而走。不見己類,所以為然。」故郭注云,生者以才德為類,死而才德去矣,故生者以失類而走也。以況哀公素無才德,非是己類,棄捨而去。駘它才德既全,[比](4)於赤子,物之親愛,固是其宜矣。
【釋文】《眴若》本亦作瞬,音舜。司馬云:驚貌。崔云:目動也。謂死母目動。◎俞樾曰:眴若,猶眴然也。徐无鬼篇眾狙見之,恂然棄而走。此云眴若,彼云恂然,文異義同。眴恂並之叚字。說文兮部:  ,驚辭也。從兮,旬聲。眴恂亦從旬聲,故得通用。釋文引司馬曰:驚貌,得之矣。眴若皆棄之而走,言子皆驚而走也。蓋始焉不知其為死母,就之而食;少焉覺其死,故皆驚走也。眴若二字,以其子言,不以其母言。釋文又引崔云,目動也,謂死母目動。然則其母不死,與下意不合矣。下文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郭注曰,夫生者以才德為類,死而才德去矣,故生者以失類而走也。若從崔說,死母之目尚動,是其才德未去,何為以失類而走乎?
【三】【注】使形者,才德也。
【疏】郭注曰,使形者才德也。而才德者,精神也。豚子愛母,愛其精神;人慕駘它,慕其才德者也。
【四】【注】翣者,武所資也。戰而死者無武也,翣將安施!
【釋文】《翣資》所甲反,扇也,武王所造。宋均云:武飾也。李云:資,送也。崔本作翣杴,音坎,謂先人墳墓也。◎盧文弨曰:李下舊無云字,案當有,今增。
【五】【注】所愛屨者,為足故耳。
【釋文】《為足》于偽反。
【六】【注】翣屨者以足武為本。
【疏】翣者,武飾之具,武王為之,或云周公作也。其形似方扇,(使)[飾]車兩邊。軍將行師,陷陣而死,及其葬日,不用翣資。是知翣者武之所資,屨者足之所(使)用,形者神之所使;無足[則]屨無所用,無武則翣無所資,無神則形無所(愛)[受]。然翣屨以足武為本,形貌以才德為原,二者無本,故並無用也。
【七】【注】全其形也。
【八】【注】恐傷其形。
【疏】夫帝王宮闈,揀擇御女,穿耳翦爪,恐傷其形。匹夫取妻,停於外務,使役驅馳,慮虧其色。此重舉譬以況全才也。
【釋文】《不得復使》扶又反。章末注同。崔本作不得復使(矣)[入](5),云:不復入直也。◎家世父曰:不爪翦,不穿耳,謂不加修飾而後本質見。止於外不復使,謂不交涉他事而後精神專一。郭象以為恐傷其形,誤也。
【九】【注】採擇嬪御及燕爾新昏,本以形好為意者也。故形之全也,猶(6)以降至尊之情,回貞女之操也。
【釋文】《形好》呼報反。
【十】【注】德全而物愛之,宜矣。
【疏】爾,然也。夫形之全具,尚能降真人,感貞女,而況德全乎!此合譬也。故郭注云,德全而物愛之,宜矣哉!
【十一】【疏】夫親由績彰,信藉言顯。今駘它未至言說而已遭委信,本無功績而付託實親,遂使魯侯虛襟授其朝政,卑己遜讓,唯恐不受。如是之人,必當才智全具而推功於物,故德不形見之也。
【校】(1)趙諫議本無而字。(2)者字依世德堂本刪。(3)則雖依世德堂本互易。(4)比字依注文補。(5)入字依釋文原本改。(6)趙本猶作無。

 

哀公曰:「何謂才全【一】?」 

【一】【疏】前雖標舉,於義未彰,故發此疑,庶希後答。

 

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飢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一】;日夜相代乎前【二】,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三】。故不足以滑和【四】,不可入於靈府【五】。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六】;使日夜无郤(1)【七】而與物為春【八】,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九】。是之謂才全【十】。」

 

【一】【注】其理固當,不可逃也。故人之生也,非誤生也;生之所有,非妄有也。天地雖大,萬物雖多,然吾之所遇適在於是,則雖天地神明,國家聖賢,絕力至知而弗能違也。故凡所不遇,弗能遇也,其所遇,弗能不遇也;[凡](2)所不為,弗能為也,其所為,弗能不為也;故付之而自當矣。
【疏】夫二儀雖大,萬物雖多,人生所遇,適在於是。故前之八對,並是事物之變化,天命之流行,而留之不停,推之不去,安排任化。所遇(所)[斯](3)適。自非德充之士,其孰能然!此則仲尼答哀公才全之義。
【釋文】《毀譽》音餘。
【二】【注】夫命行事變,不舍晝夜,推之不去,留之不停。故才全者,隨所遇而任之。
【釋文】《不舍》音捨。
【三】【注】夫始非知之所規,而故非情之所留。是以知命之必行,事之必變者,豈於終規始,在新戀故哉?雖有至知而弗能規也。逝者之往,吾柰之何哉!
【疏】夫命行事變,其速如馳;代謝遷流,不舍晝夜。一前一後,反覆循環,雖有至知,不能測度,豈復在新戀故,在終規始哉?蓋不然也。唯當隨變任化,則無往而不逍遙也。
【四】【注】苟知性命之固當,則雖死生窮達,千變萬化,淡然自若而和理在身矣。
【疏】滑,亂也。雖復事變命遷,而隨形任化,淡然自若,不亂於中和之道也。
【釋文】《以滑》音骨。《淡然》徒蹔反。
【五】【注】靈府者,精神之宅也。夫至足者,不以憂患經神,若皮外而過去。
【疏】靈府者,精神之宅,所謂心也。經寒(涉)暑,[涉]治亂,千變萬化,與物俱往,未當意,豈復關心耶!
【六】【注】苟使和性不滑,靈府閒豫,則雖涉乎至變,不失其兌然也。
【疏】兌,悅也。體窮通,達生死,遂使所遇和樂,中心逸豫,經涉夷險,兌然自得,不失其適悅也。
【釋文】《於兌》徒外反。李云:悅也。《閒豫》音閑。
【七】【注】泯然常任之。
【疏】郤,閒也。駘它流轉,日夜不停,心心相係,亦無閒斷也。
【釋文】《無郤》去逆反。李云:閒也。
【八】【注】羣生之所賴也。
【疏】慈照有生,恩霑動植,與物仁惠,事等青春。
【九】【注】順四時而俱化。
【疏】是者,指斥以前事也。才全之人,接濟羣品,生長萬物,應赴順時,無心之心,逗機而照者也。
【釋文】《是接而生時乎心者也》司馬云:接至道而和氣在心也。李云:接萬物而施生,順四時而俱作。◎盧文弨曰:今本書乎作於。
【十】【疏】總結以前,是才全之義也。
【校】(1)敦煌本郤作陳。(2)凡字依世德堂本補。(3)斯字依劉文典補正本改。

 

「何謂德不形【一】?」

 【一】【疏】已領才全,未悟德不形義。更相發問,庶聞後旨也。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一】。其可以為法也【二】,內保之而外不蕩也【三】。德者,成和之脩也【四】。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五】。」 

【一】【注】天下之平,莫盛於停水也。
【疏】停,止也。而天下均平,莫盛於止水。故上文云人莫鑒於流水而必鑒於止水。此舉為譬,以彰德不形義故也。
【二】【注】無情至平,故天下取正焉。
【三】【注】內保其明,外無情偽,玄鑒洞照,與物無私,故能全其平而行其法也。
【疏】夫水性澄清,鑒照於物,大匠雖巧,非水不平。故能保守其明而不波蕩者,可以軌(徹)[轍]工人,洞鑒妍醜也。故下文云水平中準,大匠取則焉。況至人冥真合道,和光(和)[利](1)物,模楷蒼生,動而常寂,故云內保之而外不蕩者也。
【釋文】《情為》于偽反。◎慶藩案情為即情偽也。古為偽二字通用。史記小司馬本五帝紀平秩南為,漢書王莽傳作南偽。禮月令作為淫巧,鄭注曰:今月令作為作詐偽。左定公十二年傳子偽不知,釋文:偽,一作為。荀子性惡篇,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偽即為也。皆其證。
【四】【注】事得以成,物得以和,謂之德也。
【疏】夫成於庶事,和於萬物者,非盛德孰能之哉!必也先須修身立行,後始可成事和物。(之德)[物得]以和而我不喪者,方可以謂之德也。
【五】【注】無事不成,無物不和,此德之不形也。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疏】夫明齊日月而歸明於昧,功侔造化而歸功於物者,(也)[此](2)德之不形也。是以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天下樂推而不厭,斯物不離之者也。
【釋文】《能離》力智反。
【校】(1)利字依應帝王篇名實不入句下疏文改。後同。(2)此字依注文改。

 

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死,吾自以為至通矣。今吾聞至人之言,恐吾無其實,輕用吾身而亡其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一】。」

 

【一】【注】聞德充之風者,雖復哀公,猶欲遺形骸,忘貴賤也。
【疏】姓閔,名損,字子騫,宣尼門人,在四科之數,甚有孝德,魯人也。異日,猶它日也。南面,君位也。初始未悟,矜於魯君,執持綱紀,憂於兆庶,養育教誨,恐其夭死。用斯治術,為至美至通。今聞尼父言談,且陳才德之義,魯侯悟解,方覺前非。至通憂死之言,更成虛幻;執紀南面之大,都無實錄;於是隳肢體,黜聰明,遺尊卑,忘爵位,觀魯邦若蝸角,視己形如隙影,友仲尼以全道德,禮司寇以異君臣。故知莊老之談,其風清遠,德充之美,一至於斯。
【釋文】《閔子》孔子弟子閔子騫也。

闉跂支離无脤說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甕大癭說齊桓公,桓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一】。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二】,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三】。故聖人有所遊【四】,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五】。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斲,惡用膠?无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六】?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七】。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八】!有人之形【九】,无人之情【十】。有人之形,故羣於人【十一】,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十二】。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十三】!謷乎大哉,獨成其天【十四】!

 

【一】【注】偏情一往(1),則醜者更好而好者更醜也。
【疏】闉,曲也,謂攣曲企腫而行。脤,脣也,謂支體坼裂,傴僂殘病,復無脣也。,盆也。脰,頸也。肩肩,細小貌也。而支離殘病,企腫而行;瘤癭之病,大如盆甕。此二人者,窮天地之陋,而俱能忘形建德,體道談玄。遂使齊衛兩君,欽風愛悅,美其盛德,不覺病醜,顧視全人之頸,翻小而自肩肩者。
【釋文】《闉》音因,郭烏年反。《跂》音企,郭其逆反。《支離无脤》徐市軫反,又音脣。司馬云:闉,曲;跂,企也。闉跂支離,言腳常曲,行體不正卷縮也。無脤,名也。崔云:闉跂,偃者也。支離,傴者也。脤,脣同。簡文云:跂,行也。脤,臀也。◎慶藩案慧琳一切經音義一百肇論卷上引司馬云:跂,望也。釋文闕。《說衛》始銳反,又如字。下說齊桓同。《說之》音悅。下說之同。《脰》音豆,頸也。《肩肩》胡咽反,又胡恩反。李云:羸小貌。崔云:猶玄玄也。簡文云:直貌。◎李楨曰:攷工梓人文數目顅脰,注云:顅,長脰貌,與肩肩義合。知肩是省借,本字當作顅。竝可据鄭注補釋文一義。《甕》烏送反,郭於寵反。《》烏葬反,郭於兩反。李云:甕,大癭貌。崔同。《大癭》一領反。說文云:瘤也。
【二】【注】其德長於順物,則物忘其醜;長於逆物,則物忘其好。
【疏】大癭支離,道德長遠,遂使齊侯衛主,忘其形惡。
【三】【注】生則愛之,死則棄之。故德者,世之所不忘也;形者,理之所不存也。故夫忘形者,非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乃誠忘也。
【疏】誠,實也。所忘,形也;不忘,德也;忘形易而忘德難也,故謂形為所忘,德為不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此乃真實(志)[忘](2)。斯德不形之義也。
【四】【注】遊於自得之場,放之而無不至者,才德全也。
【疏】物我雙遣,形德兩忘,故放任乎變化之場,遨遊於至虛之域也。
【五】【注】此四者自然相生,其理已具。
【疏】夫至人道邁三清而神遊六合,故蘊智以救殃孽,約束以檢散心,樹德以接蒼生,工巧以利羣品。此之四事,凡類有之,大聖慈救,同塵順物也。
【釋文】《而知》音智,下同。《為孽》魚列反。司馬云:智慧生妖孽。《約為膠》司馬云:約束而後有如膠漆。崔云:約誓所以為膠固。《德為接》司馬云:散德以接物也。《工為商》司馬云:工巧而商賈起。
【六】【注】自然已具,故聖人無所用其己也。
【疏】惡,何也。至人不殃孽謀謨,何用智惠?不散亂彫斲,何用膠固?本不喪道,用德何為?不貴難得之貨,無勞商賈。衹為和光(和)[利]物,是故有之者也。
【釋文】《惡用》音烏,下同。《不斲》陟角反。《無喪》息浪反。
【七】【注】言自然而稟之。
【疏】鬻,食也。食,稟也。天,自然也。以前四事,蒼生有之,稟自天然,各率其性,聖人順之,故無所用己也。
【釋文】《天鬻》音育,養也。《天食》音嗣,亦如字。
【八】【注】既稟之自然,其理已足。則雖沈思以免難,或明戒以避禍,物無妄然,皆天地之會,至理所趣。必自思之,非我思也;必自不思,非我不思也。或思而免之,或思而不免,或不思而免之,或不思而不免。凡此皆非我也,又奚為哉?任之而自至也。
【疏】稟之自然,各有定分。何須分外添足人情!違天任人,故至悔者也。
【釋文】《受食》如字,又音嗣。《沈思》息嗣反,亦如字。《免難》乃旦反。
【九】【注】視其形貌若人。
【十】【注】掘若槁木之枝。
【疏】聖人同塵在世,有生處之形容;體道虛忘,無是非之情慮。
【釋文】《掘若》其勿反。《槁木》苦老反。
【十一】【注】類聚羣分,自然之道。
【疏】和光混跡,羣聚世間。此解有人之形。
【釋文】《羣分》如字。
【十二】【注】無情,故付之於物也。
【疏】譬彼靈真,絕無性識;既忘物我,何有是非!此解無人之情故也。
【十三】【注】形貌若人。
【疏】屬,係也。跡閔嚚俗,形係人羣,與物不殊,故稱眇小也。此結有人之形耳。
【釋文】《眇》亡小反。簡文云:陋也。◎慶藩案慧琳一切經音義九十八廣弘明集音卷十五引司馬云:眇,高視也。釋文闕。
【十四】【注】無情,故浩然無不任。無不任者,有情之所未能也,故無情而獨(3)成天也。
【疏】謷,高大貌也。謷然大教,萬境都忘,智德高深,凝照弘遠。故歎美大人,獨成自然之至。此結無人之情也。
【釋文】《謷乎》五羔反,徐五報反。簡文云:放也。今取遨遊義也。《獨成其天》如字。崔本天字作大,云:類同於人,所以為小;情合於天,所以為大
【校】(1)趙諫議本作性。(2)忘字依正文改。(3)趙本獨作及。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无情乎【一】?」

 

【一】【疏】前文云,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惠施引此語來質疑。莊子所言人者,必固無情慮乎?然莊惠二賢,並遊心方外,故常稟而為論端。

 

莊子曰:「然【一】。」

 

【一】【疏】然,如是也。許其所問,故答云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謂之人【一】?」

 

【一】【疏】若無情智,何名為人?此是惠施進責之辭,問於莊子。 

【一】【注】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豈情之所知哉?故有情於為離曠而弗能也,然離曠以無情而聰明矣;有情於為賢聖而弗能也,然賢聖以無情而賢聖矣。豈直賢聖絕遠而離曠難慕哉?雖下愚聾瞽及雞鳴狗吠,豈有情於為之,亦終不能也。不問遠之與近,雖去己一分,顏孔之際,終莫之得也。是以關之萬物,反取諸身,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手足不能以代司致業。故嬰兒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操物,不以手求行。豈百骸無定司,形貌無素主,而專由情以制之哉!
【疏】惡,何也。虛通之道,為之相貌;自然之理,遺其形質。形貌具有,何得不謂之人?且形之將貌,蓋亦不殊。道與自然,互其文耳。欲顯明斯義,故重言之也。
【釋文】《惡得》音烏。下惡得同。《吠》扶廢反。《一分》如字。《足操》七刀反。

 

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无情【一】?」 

【一】【注】未解形貌之非情也。
【疏】既名為人,理懷情慮。若無情識,何得謂之人?此是惠施未解形貌之非情。
【釋文】《未解》音蟹。

 

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一】。吾所謂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二】,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三】。」 

【一】【注】以是非為情,則無是無非無好無惡者,雖有形貌,直是人耳,情將安寄!
【疏】吾所言情者,是非彼我好惡憎嫌等也。若無是無非,雖有形貌,直是人耳,情將安寄!
【二】【注】任當而直前者,非情也。
【疏】莊子所謂無情者,非木石其懷也,止言不以好惡緣慮分外,遂成性而內理其身者也。何則?蘊虛照之智,無情之情也。
【三】【注】止於當也。
【疏】因任自然之理,以此為常;止於所稟之涯,不知生分。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一】?」 

【一】【注】未明生之自生,理之自足。
【疏】若不資益生道,何得有此身乎?未解生之自生,理之自足者也。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一】,无以好惡內傷其身【二】。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三】。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四】!」 

【一】【注】生理已自足於形貌之中,但任之則身存。
【疏】道與形貌,生理已足,但當任之,無勞措意也。
【二】【注】夫好惡之情,非所以益生,祇足以傷身,以其生之有分也。
【疏】還將益以酬後問也。
【釋文】《无以好惡》呼報反。下烏路反。注同。《祇足》音支。
【三】【注】夫神不休於性分之內,則外矣;精不止於自生之極,則勞矣。故行則倚樹而吟,坐則據梧而睡,言有情者之自困也。
【疏】槁梧,夾膝几也。惠子未遺筌蹄,耽內名理,疏外神識,勞苦精靈,故行則倚樹而吟詠,坐則隱几而談說,是以形勞心倦,疲怠而瞑者也。
【釋文】《倚樹》於綺反。《據槁》苦老反。《梧》音吾。《而瞑》音眠。崔云:據琴而睡也。《而睡》垂臂反。
【四】【注】言凡子所為,外神勞精,倚樹據梧,且吟且睡,此世之所謂情也。而云天選,明夫情(1)者非情之所生,而況他哉!故雖萬物萬形,云為趣舍,皆在無情中來,又何用情於其閒哉!
【疏】選,授也。鳴,言說也。自然之道,授與汝形,夭壽妍醜,其理已定,無勞措意,分外益生。而子稟性聰明,辨析(明)[名](2)理,執持己德,炫燿眾人。亦何異乎公孫龍作白馬論,云白馬非馬,堅守斯論,以此自多!信有其言而無其實,能伏眾人之口,不能伏眾人之心。今子分外誇談,即是斯之類也。
【釋文】《天選》宣轉反,舊思緩反。
【校】(1)趙諫議本情作此。(2)名字依劉文典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