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Jack 在 週一, 01/06/2014 - 19:42 發表
版本狀態: 
內容未經校對

漢書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楊王孫者,孝武時人也。學黃老之術,家業千金,厚自奉養生,亡所不致。1 及病且終,先令其子,2 曰:「吾欲臝葬,以反吾真,3 必亡易吾意。4 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其子欲默而不從,重廢父命,5 欲從(其)〔之〕,心又不忍,乃往見王孫友人祁侯。6

1 師古曰:「致,至也。」

2 師古曰:「先令,為遺令。」

3 師古曰:「臝者,不為衣衾棺槨者也。反,歸也。真者,自然之道也。臝音郎果反。」

4 師古曰:「易,改也。」

5 師古曰:「重,難也。」

6 師古曰:「祁侯繒賀之孫承嗣者,名它。」

 

祁侯與王孫書曰:「王孫苦疾,僕迫從上祠雍,未得詣前。1 願存精神,省思慮,進醫藥,厚自持。竊(閒)〔聞〕王孫先令臝葬,令死者亡知則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將臝見先人,竊為王孫不取也。且孝經曰『為之棺槨衣衾』,是亦聖人之遺制,何必區區獨守所聞?2 願王孫察焉。」

1 師古曰:「詣,至也。至前,言(求)〔來〕見也。」

2 師古曰:「區區,小意也。」

 

王孫報曰:「蓋聞古之聖王,緣人情不忍其親,故為制禮,今則越之,1 吾是以臝葬,將以矯世也。2 夫厚葬誠亡益於死者,而俗人競以相高,靡財單幣,腐之地下。3 或乃今日入而明日發,4 此真與暴骸於中野何異!且夫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也。歸者得至,化者得變,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聲,乃合道情。夫飾外以華眾,厚葬以鬲真,5 使歸者不得至,化者不得變,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聞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6 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之為言歸也。其尸塊然獨處,豈有知哉?7 裹以幣帛,鬲以棺槨,支體絡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鬱為枯腊,千載之後,棺槨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繇是言之,焉用久客!8 昔帝堯之葬也,窾木為櫝,葛藟為緘,9 其穿下不亂泉,上不泄殠。10 故聖王生易尚,死易葬也。11 不加功於亡用,不損財於亡謂。12 今費財厚葬,留歸鬲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謂重惑。於戲!吾不為也。」13

1 師古曰:「言踰禮而厚葬也。」

2 師古曰:「正曲曰矯。」

3 師古曰:「靡,散也。單,盡也。」

4 師古曰:「言見發掘也。」

5 師古曰:「鬲與隔同。其後並類此。」

6 師古曰:「文子稱天氣為魂。延陵季子云『骨肉下歸於土』,是以云然。」

7 師古曰:「塊音口對反。」

8 師古曰:「言不用久為客也。繇讀與由同。」

9 服虔曰:「窾音款。款,空也,空木為。」師古曰:「即櫝字也。櫝,小棺也。藟,葛蔓也。一曰,藟亦草名,葛之類也。緘,束也。藟音力水反。緘音工咸反。」

10 師古曰:「亂,絕也。」

11 師古曰:「尚,崇也。言生死皆儉約也。」

12 師古曰:「謂者,名稱也,亦指趣也。」

13 師古曰:「於讀曰烏。戲讀曰呼。」

 

祁侯曰:「善。」遂臝葬。 胡建字子孟,河東人也。孝武天漢中,守軍正丞,1 貧亡車馬,常步與走卒起居,所以尉薦走卒,甚得其心。2 時監軍御史為姦,穿北軍壘垣以為賈區,3 建欲誅之,乃約其走卒4 曰:「我欲與公有所誅,吾言取之則取,斬之則斬。」於是當選士馬日,監御史與護軍諸校列坐堂皇上,5 建從走卒趨至堂皇下拜謁,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監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斬之。」遂斬御史。護軍諸校皆愕驚,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懷中,遂上奏曰:「臣聞軍法,立武以威眾,誅惡以禁邪。今監御史公穿軍垣以求賈利,6 私買賣以與士巿,不立剛毅之心,勇猛之節,亡以帥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議,不至重法。黃帝李法曰:7 『壁壘已定,穿窬不繇路,是謂姦人,姦人者殺。』8 臣謹按軍法曰:『正亡屬將軍,將軍有罪以聞,9 二千石以下行法焉。』10 丞於用法疑,11 執事不諉上,12 臣謹以斬,昧死以聞。」制曰:「司馬法曰『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何文吏也?13 三王或誓於軍中,欲民先成其慮也;或誓於軍門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14 或將交刃而誓,致民志也。』15 建又何疑焉?」建繇是顯名。

1 師古曰:「南北軍各有正,正又置丞,而建未得真官,兼守之。」

2 師古曰:「尉者,自上安之也。薦者,舉籍也。」

3 師古曰:「坐賣曰賈,為賣物之區也。區者,小室之名,若今小庵屋之類耳。故衛士之屋謂之區廬,宿衛(官)〔宮〕外士稱為區士也。賈音古。其下亦同。」

4 師古曰:「約,束也。」

5 師古曰:「校者,軍之諸部校也。室無四壁曰皇。」

6 師古曰:「公謂顯然為之。」

7 蘇林曰:「獄官名也。天文志『左角李,右角將』。」孟康曰:「兵書之法也。」師古曰:「李者,法官之號也,總主征伐刑戮之事也,故稱其書曰李法。蘇說近之。」

8 師古曰:「窬,小竇也,音踰。繇讀與由同。下皆類此。」

9 師古曰:「言軍正不屬將軍。將軍有罪過,得表奏之。」

10 孟康曰:「二千石謂軍中校尉、都尉之屬。」

11 孟康曰:「丞屬軍正,斬御史於法有疑。」

12 師古曰:「諉,累也。言執事者,當見法即行,不可以事累於上也。諉音女瑞反。累音力瑞反。」

13 師古曰:「司馬法亦兵書之名也,解在主父偃傳。詔言在於軍中,何用文吏議也。」

14 師古曰:「慮謂計念也。先意謂先為之意也。」

15 師古曰:「欲致民勇志,使不奔北。」

 

後為渭城令,治甚有聲。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將軍安與帝姊蓋主私夫丁外人相善。外人(矯)〔驕〕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殺之。客臧公主廬,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將吏卒圍捕。蓋主聞之,與外人、上官將軍多從奴客往,奔射追吏,1 吏散走。主使僕射劾渭城令游徼傷主家奴。建報亡它坐。2 蓋主怒,使人上書告建侵辱長公主,射甲舍門。3 知吏賊傷奴,辟報故不窮審。4 大將軍霍光寢其奏。後光病,上官氏代聽事,下吏捕建,建自殺。吏民稱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1 師古曰:「,古奔字也。奔走赴之而射也。」

2 服虔曰:「言游徼奉公,無它坐也。」

3 師古曰:「甲舍即甲第,公主之宅。」

4 蘇林曰:「辟,迴也。報,論也。斷獄(也)為報。故言有故也。不窮審,〔不〕窮盡其事也。」師古曰:「蘇說非也。言為游徼避罪而妄報文書,故不窮治也。辟讀曰避。」

 

朱雲字游,魯人也,徙平陵。少時通輕俠,借客報仇。1 長八尺餘,容貌甚壯,以勇力聞。年四十,乃變節從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將軍蕭望之受論語,皆能傳其業。好倜儻大節,2 當世以是高之。

1 師古曰:「借,助也,音子夜反。」

2 師古曰:「倜音吐歷反。」

 

元帝時,琅邪貢禹為御史大夫,而華陰守丞嘉上封事,1 言『治道在於得賢,御史之官,宰相之副,九卿之右,2 不可不選。平陵朱雲,兼資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試守御史大夫,以盡其能。」上乃下其事問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對,以為「大臣者,國家之股肱,萬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擇也。傳曰下輕其上爵,賤人圖柄臣,則國家搖動而民不靜矣。3 今嘉從守丞而圖大臣之位,欲以匹夫徒(走)〔步〕之人而超九卿之右,非所以重國家而尊社稷也。自堯之用舜,文王於太公,猶試然後爵之,又況朱雲者乎?雲素好勇,數犯法亡命,受易頗有師道,其行義未有以異。今御史大夫禹絜白廉正,經術通明,有伯夷、史魚之風,海內莫不聞知,而嘉()〔猥〕稱雲,4 欲令為御史大夫,妄相稱舉,疑有姦心,漸不可長,宜下有司案驗以明好惡。」嘉竟坐之。

1 師古曰:「守華陰縣丞者,其人名嘉。」

2 師古曰:「右言在上也。」

3 師古曰:「上爵,大官也。圖,謀也。柄臣,執權之(官)〔臣〕。」

4 師古曰:「()〔猥〕,曲也。」

 

是時,少府五鹿充宗貴幸,為梁丘易。自宣帝時善梁丘氏說,元帝好之,欲考其異同,令充宗與諸易家論。充宗乘貴辯口,1 諸儒莫能與抗,皆稱疾不敢會。有薦雲者,召入,攝登堂,2 抗首而請,3 音動左右。既論難,連拄五鹿君,4 故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5 繇是為博士。

1 師古曰:「乘,因也。言因藉尊貴之權也。」

2 師古曰:「,衣下之裳音子私反。」

3 師古曰:「抗,舉也。」

4 師古曰:「拄,刺也,距也,音竹庾反。」

5 師古曰:「嶽嶽,長角之貌。」

 

遷杜陵令,坐故縱亡命,會赦,舉方正,為槐里令。時中書令石顯用事,與充宗為黨,百僚畏之。唯御史中丞陳咸年少抗節,不附顯等,而與雲相結。雲數上疏,言丞相韋玄成容身保位,亡能往來1 ,而咸數毀石顯。久之,有司考雲,疑風吏殺人。2 群臣朝見,上問丞相以雲治行。丞相玄成言雲暴虐亡狀。3 時陳咸在前,聞之,以語雲。雲上書自訟,咸為定奏草,求下御史中丞。事下丞相,丞相部吏考立其殺人罪。4 雲亡入長安,復與咸計議。丞相具發其事,奏「咸宿衛執法之臣,幸得進見,漏泄所聞,以私語雲,為定奏草,欲令自下治,5 後知雲亡命罪人,而與交通,雲以故不得。」6 上於是下咸、雲獄,減死為城旦。咸、雲遂廢錮,終元帝世。

1 李奇曰:「不能有所前卻也。」師古曰:「周書君奭之篇稱周公曰:『惟文王尚克修和有夏,有若虢叔、閎夭、散宜生、泰顛、南宮括。』又曰『亡能往來』。故雲引此以為言也。」

2 師古曰:「風讀曰諷。」

3 師古曰:「無善狀也。」

4 師古曰:「立,成也。」

5 師古曰:「咸為御史中丞,而奏請下中丞,故云自下治。」

6 師古曰:「吏捕之不得。」

 

至成帝時,丞相故安昌侯張禹以帝師位特進,甚尊重。雲上書求見,公卿在前。雲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1 孔子所謂『鄙夫不可與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2 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3 上問:「誰也?」對曰「安昌侯張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4 罪死不赦。」御史將雲下,雲攀殿檻,檻折。5 雲呼曰:6 「臣得下從龍逄、比干遊於地下,足矣7 !未知聖朝何如耳?」8 御史遂將雲去。於是左將軍辛慶忌免冠解印綬,叩頭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於世。9 使其言是,不可誅;其言非,固當容之。臣敢以死爭。」慶忌叩頭流血。上意解,然後得已。及後當治檻,上曰:「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10 」

1 師古曰:「尸,主也。素,空也。尸位者,不舉其事,但主其位而已。素餐者,德不稱官,空當食祿。」

2 師古曰:「皆論語所載孔子之言也。苟患失其寵祿,則言行僻邪,無所不至也。」

3 師古曰:「尚方,少府之屬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斬馬劍,劍利可以斬馬也。」

4 師古曰:「訕,謗也,音所諫反,又音刪。」

5 師古曰:「檻,軒前欄也。」

6 師古曰:「呼,叫也,音火故反。」

7 師古曰:「關龍逄,桀臣,王子比干,紂之諸父,皆以諫而死,故云然。」

8 師古曰:「言殺直臣其聲惡。」

9 師古曰:「著,表也。言此名久彰表。」

10 師古曰:「輯與集同,謂補合之也。旌,表也。」

 

雲自是之後不復仕,常居鄠田,時出乘牛車從諸生,所過皆敬事焉。薛宣為丞相,雲往見之。宣備賓主禮,因留雲宿,從容謂雲曰:1 「在田野亡事,且留我東閤,可以觀四方奇士。」雲曰:「小生乃欲相吏邪?」2 宣不敢復言。

1 師古曰:「從音七庸反。」

2 師古曰:「小生謂其新學後進。言欲以我為吏乎?」

 

其教授,擇諸生,然後為弟子。九江嚴望及望兄子元,字仲,能傳雲學,皆為博士。望至泰山太守。 雲年七十餘,終於家。病不呼醫飲藥。遺言以身服斂,棺周於身,土周於槨,1 為丈五墳,葬平陵東郭外。

1 師古曰:「棺周於身,小棺裁容身也。土周於槨,冢壙裁容槨也。」

 

梅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人也。少學長安,明尚書、穀梁春秋,為郡文學,補南昌尉。1 後去官歸壽春,數因縣道上言變事,2 求假軺傳,3 詣行在所條對急政,4 輒報罷。

1 師古曰:「豫章之縣。」

2 師古曰:「附縣道之使而封奏也。變謂非常之事。」

3 師古曰:「小車之傳也。軺音遙。傳音張戀反。」

4 師古曰:「條對者,一一條錄而對之。」

 

是時成帝委任大將軍王鳳,鳳專勢擅朝,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譏刺鳳,為鳳所誅。王氏浸盛,1 災異數見,群下莫敢正言。福復上書曰:

1 師古曰:「浸,漸也。」

 

臣聞箕子佯狂於殷,而為周陳洪範;叔孫通遁秦歸漢,制作儀品。1 夫叔孫先非不忠也,2 箕子非疏其家而畔親也3 ,不可為言也。昔高祖納善若不及,從諫若轉圜,4 聽言不求其能,舉功不考其素。5 陳平起於亡命而為謀主,韓信拔於行陳而建上將。6 故天下之士雲合歸漢,7 爭進奇異,知者竭其策,愚者盡其慮,勇士極其節,怯夫勉其死。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舉秦如鴻毛,取楚若拾遺,8 此高祖所以亡敵於天下也。9 孝文皇帝起於代谷,10 非有周召之師,伊呂之佐也,11 循高祖之法,加以恭儉。當此之時,天下幾平。12 繇是言之,循高祖之法則治,不循則亂。何者?秦為亡道,削仲尼之跡,滅周公之軌,13 壞井田,除五等,禮廢樂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也。孝(文)〔武〕皇帝好忠諫,說至言14 ,出爵不待廉茂,慶賜不須顯功,15 是以天下布衣各厲志竭精以赴闕廷自衒鬻者不可勝數。漢家得賢,於此為盛。使孝武皇帝聽用其計,升平可致。16 於是積尸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安王)〔王安〕緣間而起。所以計慮不成而謀議泄者,以眾賢聚於本朝,17 故其大臣勢陵不敢和從也。18 方今布衣乃窺國家之隙,見間而起者,蜀郡是也。19 及山陽亡徒蘇令之群,蹈藉名都大郡,求黨與,索隨和,20 而亡逃匿之意。此皆輕量大臣,亡所畏忌,國家之權輕,故匹夫欲與上爭衡也。

1 師古曰:「遁,逃也。」

2 師古曰:「先猶言先生也。一曰,先謂在秦時。」

3 師古曰:「箕子,紂之諸父,故言疏家畔親也。」

4 師古曰:「不及,恐失之也。轉圜,言其順也。」

5 師古曰:「直取其功,不論其舊行及所從來也。」

6 師古曰:「立以為大將軍。」

7 師古曰:「言四面而至。」

8 師古曰:「鴻毛喻輕。拾遺,言其易也。」

9 師古曰:「亡讀曰無。」

10 師古曰:「從代而來即帝位。」

11 師古曰:「召讀曰邵。」

12 師古曰:「幾音距依反。」

13 師古曰:「軌,法也。」

14 師古曰:「說讀曰悅。」

15 師古曰:「謂諫爭合意即得官爵,不由薦舉及軍功也。廉,廉吏也。茂,茂材也。」

16 張晏曰:「民有三年之儲曰升平。」

17 師古曰:「本朝,漢朝也。」

18 服虔曰:「臣勢陵君也。」師古曰:「謂淮南大臣相內史之屬也。」

19 孟康曰:「成帝鴻嘉中廣漢男子鄭躬等反是也。」

20 李奇曰:「求索與己和及隨己者。」

 

士者,國之重器;得士則重,失士則輕。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1 廟堂之議,非草茅所當言也。臣誠恐身塗野草,尸并卒伍,故數上書求見,輒報罷。臣聞齊桓之時有以九九見者,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2 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昔秦武王好力,任鄙叩關自鬻;3 繆公行伯,繇余歸德。4 今欲致天下之士,民有上書求見者,輒使詣尚書問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祿,賜以一束之帛。若此,則天下之士發憤懣,吐忠言,5 嘉謀日聞於上,天下條貫,國家表裏,爛然可睹矣。6 夫以四海之廣,士民之數,能言之類至眾多也。然其俊桀指世陳政,言成文章,質之先聖而不繆,施之當世合時務,7 若此者,亦亡幾人。8 故爵祿束帛者,天下之厎石,高祖所以厲世摩鈍也。9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0 至秦則不然,張誹謗之罔,以為漢驅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11 故誠能勿失其柄,天下雖有不順,莫敢觸其鋒,此孝武皇帝所以辟地建功為漢世宗也。12 今不循伯者之道13 ,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於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故高祖棄陳平之過而獲其謀,14 晉文召天王,齊桓用其讎,15 (亡)〔有〕益於時,不顧逆順,此所謂伯道者也。一色成體謂之醇,白黑雜合謂之駮。欲以承平之法治暴秦之緒,16 猶以鄉飲酒之禮理軍市也。

1 師古曰:「大雅文王之詩也。已解於上。」

2 師古曰:「九九,算術,若今九章、五曹之輩。」

3 師古曰:「秦武王即孝公之孫,惠文王之子也。任鄙,力士也。」

4 師古曰:「即秦穆公。伯讀曰霸。繇讀曰由。」

5 師古曰:「懣音滿。」

6 師古曰:「爛然,分明之貌也。」

7 師古曰:「質,正也。」

8 師古曰:「無幾,言不多也。幾音居豈反。」

9 師古曰:「厎,細石也,音之履反,又音秖。」

10 師古曰:「論語載孔子之言也。工以喻國政,利器喻賢材。」

11 師古曰:「泰阿,劍名,歐冶所鑄也。言秦無道,令陳涉、項羽乘間而發,譬倒持劍而以把授與人也。」

12 師古曰:「辟讀曰闢。」

13 師古曰:「伯讀曰霸。次下亦同。」

14 師古曰:「盜嫂受金之事。」

15 師古曰:「召天王,謂狩于河陽也。用其讎,謂以管仲為相。並解於上。」

16 師古曰:「緒謂餘業也。」

 

今陛下既不納天下之言,又加戮焉。夫鵲遭害,則仁鳥增逝;1 愚者蒙戮,則知士深退。2 間者愚民上疏,多觸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眾。3 自陽朔以來,天下以言為諱,朝廷尤甚,4 群臣皆承順上指,莫有執正。何以明其然也?取民所上書,陛下之所善,試下之廷尉,廷尉必曰「非所宜言,大不敬。」以此卜之,一矣。故京兆尹王章資質忠直,敢面引廷爭,孝元皇帝擢之,以厲具臣而矯曲朝。5 及至陛下,戮及妻子。且惡惡止其身,王章非有反畔之辜,而殃及家。折直士之節,結諫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爭,天下以言為戒,最國家之大患也。願陛下循高祖之軌,杜亡秦之路,6 數御十月之歌,7 留意亡逸之戒8 ,除不急之法,下亡諱之詔,博覽兼聽,謀及疏賤,令深者不隱,遠者不塞,所謂「辟四門,明四目」也。9 且不急之法,誹謗之微者也。「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追。」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奪,10 外戚之權日以益隆,陛下不見其形,願察其景。建始以來,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災亡與比數。11 陰盛陽微,金鐵為飛,此何景也!12 漢興以來,社稷三危。呂、霍、上官皆母后之家也,親親之道,全之為右,13 當與之賢師良傅,教以忠孝之道。今乃尊寵其位,授以魁柄,14 使之驕逆,至於夷滅,15 此失親親之大者也。自霍光之賢,不能為子孫慮,故權臣易世則危。書曰:「毋若火,始庸庸。」16 勢陵於君,權隆於主,然後防之,亦亡及已。17

1 師古曰:「,鴟也。仁鳥,鸞鳳也。音緣。」

2 師古曰:「蒙,被也。」

3 師古曰:「以其所言為不急而罪之也。」

4 師古曰:「防人之口,法禁嚴切。」

5 師古曰:「具臣,具位之臣無益者也。矯,正也。」

6 師古曰:「杜,塞也。」

7 孟康曰:「福譏切王氏。十月之詩,刺后族太盛也。」師古曰:「詩小雅十月之交篇也。」

8 師古曰:「周書篇名也,周公作之以戒成王。」

9 師古曰:「虞書舜典曰『闢四門,明四目』,言開四門以致眾賢,則明視於四方也。」

10 師古曰:「君命犯者,謂大臣犯君之命。」

11 師古曰:「言其極多,不可比較而數也。」

12 張晏曰:「河平二年,沛郡鐵官鑄鐵如星飛上去,權臣用事之異也。」蘇林曰:「『言之不從,是謂不艾,則金不從革。』景,象也。何象,言將危亡也。」

13 師古曰:「務全安之,此為上。」

14 師古曰:「以斗為喻也,斗身為魁。」

15 師古曰:「夷,平也,謂平除之。」

16 師古曰:「周書洛誥之辭也。庸庸,微小貌也。言火始微小,不早撲滅則至熾盛。大臣貴擅,亦當早圖黜其權也。」

17 師古曰:「已,語終辭。」

 

上遂不納。 成帝久亡繼嗣,福以為宜建三統,封孔子之世以為殷後,復上書曰:

臣聞「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職也,位卑而言高者罪也。越職觸罪,危言世患,雖伏質橫分,臣之願也。1 守職不言,沒齒身全,死之日,尸未腐而名滅,雖有景公之位,伏歷千駟,臣不貪也。2 故願壹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塗,3 當戶牖之法坐,4 盡平生之愚慮。亡益於時,有遺於世,5 此臣寢所以不安,食所以忘味也。願陛下深省臣言。6

1 師古曰:「伏質,斬刑也。橫分,謂身首分離也。」

2 師古曰:「景公,齊景公也。論語云:『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得而稱焉。』故引之也。」

3 應劭曰:「以丹淹泥塗殿上也。」

4 師古曰:「戶牖之間謂之扆,言負扆也。法坐,正坐也,聽朝之處,猶言法官、法駕也。坐音才臥反。」

5 師古曰:「遺,留也。」

6 師古曰:「省,察也。」

 

臣聞存人所以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善惡之報,各如其事。昔者秦滅二周,夷六國,1 隱士不顯,佚民不舉,2 絕三統,滅天道,是以身危子殺,厥孫不嗣,3 所謂壅人以自塞者也。故武王克殷,未下車,存五帝之後,封殷於宋,紹夏於杞,4 明著三統,示不獨有也。是以姬姓半天下,遷廟之主,流出於戶,5 所謂存人以自立者也。今成湯不祀,殷人亡後。陛下繼嗣久微,殆為此也。春秋經曰:「宋殺其大夫。」穀梁傳曰:「其不稱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6 此言孔子故殷後也,雖不正統,封其子孫以為殷後,禮亦宜之。何者?諸侯奪宗,聖庶奪適。7 傳曰「賢者子孫宜有土」,而況聖人,又殷之後哉!昔成王以諸侯禮葬周公,而皇天動威,雷風著災。8 今仲尼之廟不出闕里,9 孔氏子孫不免編戶,10 以聖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今陛下誠能據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孫,11 則國家必獲其福,又陛下之名與天亡極。何者?追聖人素功,封其子孫,未有法也,後聖必以為則。不滅之名,可不勉哉!

1 師古曰:「二周,東周、西周君也。六國,齊、楚、韓、魏、趙、燕。」

2 師古曰:「佚與逸同。」

3 張晏曰:「身為燕丹、張良所謀,子二世見殺。孫謂子嬰。」

4 師古曰:「謂封黃帝之後於薊,帝堯之後於祝,帝舜之後於陳,并杞、宋,是為五帝。」

5 李奇曰:「言其多。」

6 師古曰:「事在僖二十五年。穀梁所云『在祖位』者,謂孔子本宋孔父之後,防叔奔魯,遂為魯人。今宋所殺者亦孔父之後留在宋者,於孔子為(祀)〔祖〕列,故尊而不名也。」

7 如淳曰:「奪宗,始封之君尊為諸侯,則奪其舊為宗子之事也。奪適,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是也。孔子雖庶,可為殷後。」師古曰:「適讀曰嫡。」

8 師古曰:「尚書大傳云:『周公疾,曰:「吾死必葬於成周,示天下臣於成王也。」周公死,天乃雷雨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國恐,王與大夫開金縢之書,執書以泣曰:「周公勤勞王家,予幼人弗及知。」乃不葬於成周而葬之於畢,示天〔下〕不敢臣。』」

9 師古曰:「闕里,孔子舊里也。言除此之外,更無祭祀孔子者也。」

10 師古曰:「列為庶人也。」

11 師古曰:「素功,素王之功也。穀梁傳曰『孔子素王』。」

福孤遠,又譏切王氏,故終不見納。

 

〔初〕,武帝時,始封周後姬嘉為周子南君,至元帝時,尊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位次諸侯王。使諸大夫博士求殷後,分散為十餘姓,郡國往往得其大家,推求子孫,絕不能紀。1 時匡衡議,以為「王者存二王後,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統也。其犯誅絕之罪者絕,而更封他親為始封君,上承其王者之始祖。春秋之義,諸侯不能守其社稷者絕。今宋國已不守其統而失國矣,則宜更立殷後為始封君,而上承湯統,非當繼宋之絕侯也,宜明得殷後而已。今之故宋,推求其嫡,久遠不可得;雖得其嫡,嫡之先已絕,不當得立。禮記孔子曰:『丘,殷人也。』先師所共傳,宜以孔子世為湯後。」上以其語不經,2 遂見寢。至成帝時,梅福復言宜封孔子後以奉湯祀。綏和元年,立二王後,推跡古文,以左氏、穀梁、世本、禮記相明,遂下詔封孔子世為殷紹嘉公。語在成紀。是時,福居家,常以讀書養性為事。

1 師古曰:「不自知其昭穆之數也。」

2 師古曰:「不合於經也。」

 

至元始中,王莽顓政,1 福一朝棄妻子,去九江,至今傳以為仙。其後,人有見福於會稽者,變名姓,為吳市門卒云。2

1 師古曰:「顓讀與專同。」

2 師古曰:「其後謂棄妻子去之後。」

 

云敞字幼(儒)〔孺〕,平陵人也。師事同縣吳章,章治尚書經為博士。平帝以中山王即帝位,年幼,莽秉政,自號安漢公。以平帝為成帝後,不得顧私親,帝母及外家衛氏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師。莽長子宇,非莽鬲絕衛氏,1 恐帝長大後見怨。宇與吳章謀,夜以血塗莽門,若鬼神之戒,冀以懼莽。章欲因對其咎。事發覺,莽殺宇,誅滅衛氏,謀所聯及,死者百餘人。章坐要斬,磔尸東市門。初,章為當世名儒,教授尤盛,弟子千餘人,莽以為惡人黨,皆當禁(固)〔錮〕,不得仕宦。門人盡更名他師。2 敞時為大司徒掾,自劾吳章第子,收抱章尸歸,棺斂葬之,3 京師稱焉。車騎將軍王舜高其志節,比之欒布,表奏以為掾,薦為中郎諫大夫。莽篡位,王舜為太師。復薦敞可輔職。4 以病免。唐林言敞可典郡,擢為魯郡大尹。更始時,安車徵敞為御史大夫,復病免去,卒于家。

1 師古曰:「鬲讀與隔同。」

2 師古曰:「更以他人為師,諱不言是章弟子。」

3 師古曰:「棺音工喚反。斂音力贍反。」

4 師古曰:「為輔弼之任。」

 

贊曰:昔仲尼稱不得中行,則思狂狷。1 觀楊王孫之志,賢於秦始皇遠矣。世稱朱雲多過其實,〔故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亡是也。」2 胡建臨敵敢斷,武昭於外。3 斬伐姦隙,軍旅不隊。梅福之辭,合於大雅雖無老成,尚有典刑;殷監不遠,夏后所聞。4 遂從所好,全性市門。云敞之義,著於吳章,為仁由己,再入大府,5 清則濯纓,何遠之有?6

1 師古曰:「論語載孔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中行,中庸也。狷,介也。言不必得中庸之人與之論道,則思狂狷,猶愈於頑嚚無識者也。狷音子掾反。」

2 師古曰:「論語稱孔子之言也。疾時人妄有述作,非有實也。」

3 師古曰:「昭,明也。」

4 師古曰:「大雅蕩之詩曰『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言今雖無其人,尚有故法可案用也。又曰『殷監不遠,在夏后之時』,言殷視夏桀之亡,可為戒也。贊引此者,謂梅福請封孔子後,是案武王克商之法而行之。又視秦滅二周,夷六國,不為立後,自取喪亡,可為戒也。」

5 師古曰:「論語稱孔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此贊引之。再入大府,謂初為大司徒掾,後為車騎將軍掾也。」

6 師古曰:「楚辭漁父之歌曰:『滄浪之水清,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可以濯我足。』遇治則仕,遇亂則隱,云敞謝病去職,近於此義也。」

 

校勘記

二九0七頁五行欲從(其)〔之〕,心又不忍。錢大昭說閩本「其」作「之」。按景祐、殿本都作「之」。

二九0八頁二行竊(閒)〔聞〕王孫先令臝葬,景祐、汲古、殿、局本都作「聞」,此誤。

二九0八頁五行言(求)〔來〕見也。景祐、殿本都作「來」。王先謙說作「來」是。

二九一0頁四行因上堂〔皇〕,錢大昭說「堂」下脫「皇」字。按殿本有。

二九一一頁一行宿衛(官)〔宮〕外士稱為區士也。景祐、殿本都作「宮」。王先謙說作「宮」是。

二九一一頁一七行外人(矯)〔驕〕恣,景祐、殿本都作「驕」。

二九一二頁八行報,論也。斷獄(也)為報。故言有故也。不窮審,〔不〕窮盡其事也。景祐、殿、局本都無「也」字。殿、局本都有「不」字。王先謙說無「也」字有「不」字是。

二九一三頁四行欲以匹夫徒(走)〔步〕之人而超九卿之右,景祐、殿本都作「步」。

二九一三頁七行而嘉()〔猥〕稱雲,景祐、殿、局本都作「猥」。注同。

二九一三頁一一行柄臣,執權之(官)〔臣〕。景祐、殿本都作「臣」。

二九一八頁五行孝(文)〔武〕皇帝好忠諫,景祐、殿、局本都作「武」。王先謙說作「武」是。

二九一八頁七行故淮南(安王)〔王安〕緣間而起,景祐、殿、局本都作「王安」。

二九二0頁一二行(亡)〔有〕益於時,不顧逆順,此所謂伯道者也。王念孫說,「亡」當為「有」,蓋涉後文「亡益於時,有遺於世」而誤。

二九二五頁一六行於孔子為(祀)〔祖〕列,景祐、殿本都作「祖」。王先謙說作「祖」是。

二九二六頁五行示天〔下〕不敢臣。景祐、殿本都有「下」字。王先謙說有「下」字是。

二九二六頁一0行〔初〕,武帝時,錢大昭說,「武帝」上閩本有「初」字。按殿本有,景祐本無。

二九二七頁九行云敞字幼(儒)〔孺〕,景祐、殿本都作「孺」。王先謙說作「孺」是。

二九二七頁一四行皆當禁(固)〔錮〕,景祐、殿本都作「錮」。

二九二八頁九行〔故曰〕二字據景祐、殿本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