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Jack 在 週一, 01/06/2014 - 07:58 發表
版本狀態: 
內容未經校對

漢書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1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2 當宣王時,官失其守而為司馬氏。3 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適晉。4 晉中軍隨會奔魏,5 而司馬氏入少梁。6

1 張晏曰:「南方,陽也。火,水配也。水為陰,故命南正重主天,火正黎兼地職也。」臣瓚曰:「重、黎,司天地之官也。唐虞謂之羲和,則司地者宜曰北正。古文作北正。」師古曰:「瓚說非也。據班氏幽通賦云『黎淳燿於高辛』,則此為火正是也。」

2 應劭曰:「封為程國伯。休甫,字也。」

3 師古曰:「失其〔所〕守之職也。」

4 張晏曰:「周惠王、襄王有子頹、叔帶之難,故司馬氏奔晉也。」

5 如淳曰:「左氏傳晉偽使魏壽餘誘士會於秦譟而還時也。」師古曰:「,古奔字也。據春秋,隨會奔秦,其後自秦入魏而還晉。今此言隨會奔魏,司馬氏因入少梁,則似謂自晉出奔魏耳。但魏國在獻公時已滅為邑,封畢萬矣。既非別國,不得言奔。未詳遷之所說。」

6 師古曰:「少梁,本梁國也,為秦所滅,號為少梁。」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者,相中山。1 在趙者,以傳劍論顯,2 蒯聵其後也。3 在秦者錯,與張儀爭論,4 於是惠王使錯將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5 錯孫蘄,6 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夏陽。蘄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7 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8 葬於華池。9 蘄孫昌,為秦王鐵官。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10 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11 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昌生毋懌,12 毋懌為漢市長。毋懌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13 喜生談,談為太史公。14

1 張宴曰:「司馬喜為中山相。」

2 服虔曰:「世善劍也。」師古曰:「劍論,劍術之論也。論,來頓反。」

3 如淳曰:「刺客傳之蒯聵也。」師古曰:「蒯,苦怪反。聵,五怪反。」

4 應劭曰:「秦惠王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司馬錯以當先伐蜀。惠王從之,起兵伐蜀取之。」師古曰:「錯音千(古)〔各〕反。」

5 蘇林曰:「為郡守。」

6 師古曰:「音祈。」

7 文穎曰:「趙孝成王時,趙括為將。」

8 李奇曰:「地名,在咸陽西十里。」師古曰:「郵音尤。」

9 晉灼曰:「池名也,在鄠縣。」師古曰:「晉說非也。華池在左馮翊界,近夏陽,非鄠縣。」

10 師古曰:「武信君即武臣也,未為趙王之前號武信君。項籍傳曰『趙將司馬卬』,是知為武臣之將也。」

11 師古曰:「項羽封卬為殷王。」

12 師古曰:「懌,弋赤反。」

13 蘇林曰:「長安北門也。」師古曰:「蘇說非也。高門,地名,在夏陽西北,而東去華池三里。」

14 如淳曰:「漢儀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遷死後,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而已。」晉灼曰:「百官表無太史公在丞相上。又衛宏所說多不實,未可以為正。」師古曰:「談為太史令耳,遷尊其父,故謂之為公。如說非也。」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1 受易於楊何,2 習道論於黃子。3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愍學者不達其意而師誖,4 乃論六家之要指曰:

1 師古曰:「即律曆志所云方士唐都者。」

2 師古曰:「何字叔元,菑川人,見儒林傳。」

3 師古曰:「景帝時人也,儒林傳謂之黃生,與轅固爭論於上前,謂湯武非受命,乃殺也。」

4 師古曰:「誖,惑也。各習師法,惑於所見。誖音布內反。」

 

易大傳曰:「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1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2 嘗竊觀陰陽之術,大詳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畏3 ,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敘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4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5 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6 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澹足萬物,7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8 與時遷徙,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9 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君唱臣和,主先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佚。10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11 黜聰明,12 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神形蚤衰,13 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1 張晏曰:「大傳謂易繫辭。」

2 師古曰:「言發跡雖殊,同歸於治,但學者不能省察,昧其端緒耳。直猶但也。」

3 李奇曰:「陰陽之術,月令星官,是其枝葉也。」師古曰:「拘,曲礙也。」

4 師古曰:「易,變也。」

5 師古曰:「言難盡用。」

6 師古曰:「劉向別錄云名家者流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7 師古曰:「澹,古贍字。」

8 師古曰:「撮,總取也,音千活反。」

9 師古曰:「操,執持也,音千高反。」

10 師古曰:「佚,樂也,字與逸同。」

11 服虔曰:「門戶健壯也。」如淳曰:「知雄守雌,是去健也。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去羨也。」晉灼曰:「老子曰『善閉者無關楗』。嚴君平曰『拆關破楗,使姦者自止』。服說是也。」師古曰:「二義並通。楗,其偃反,然今書本字皆作健字也。」

12 如淳曰:「不尚賢,絕聖棄知也。」晉灼曰:「嚴君平曰『黜聰棄明,倚依太素,反本歸真,則理得而海內鈞也。』」師古曰:「黜,廢也。」

13 師古曰:「蚤,古早字。」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1 曰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臧,此天道之大經也,2 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紀綱,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1 張晏曰:「八位,八卦位也。十二度,十二次也。二十四節,就中氣也。各有禁,謂月令也。」

2 師古曰:「經,常法。」

 

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1 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1 師古曰:「究,盡也。」

 

墨者亦上堯舜,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棌椽不斲;1 飯土簋,歠土刑,2 粱之食,3 藜藿之羹;4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率。故天下共若此,則尊卑無別也。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也。要曰彊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5 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不能廢也。

1 師古曰:「屋蓋曰茨。茅茨,以茅覆屋也。棌,柞木也。茨音疾茲反。棌音采,又音菜。」

2 師古曰:「簋所以盛飯也,刑以盛羹也。土謂燒土為之,即瓦器也。飯,扶晚反。簋音軌。歠,尺悅反。」

3 服虔曰:「,粗米也。」張晏曰:「一斛粟七斗米為,音賴。」師古曰:「食,飯也。」

4 師古曰:「藜,草似蓬也。藿,豆葉也。」

5 師古曰:「給亦足也。人人家家皆得足也。」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壹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踰越,雖百家不能改也。1

1 師古曰:「分,扶問反。」

 

名家苛察繳繞,1 使人不得反其意,剸決於名,時失人情,2 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責實,參伍不失3 ,此不可不察也。

1 如淳曰:「繳繞猶纏繞也。」師古曰:「繳,公鳥反。」

2 師古曰:「剸讀與專同,又音章免反。」

3 晉灼曰:「引名責實,參錯交互,明知事情也。」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1 其實易行,其辭難知。2 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3 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興舍。4 故曰「聖人不巧,時變是守」。5 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6 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款。7 款言不聽,姦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8 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9 光燿天下,復反無名。10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合,故聖人重之。由此觀之,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11

1 師古曰:「無為者,守靜一也。無不為者,功利大也。」

2 師古曰:「言指趣幽遠。」

3 師古曰:「任自然也。」

4 師古曰:「興,起也。舍,廢也。」

5 師古曰:「無機巧之心,但順時也。」

6 師古曰:「言因百姓之心以為教,但執其綱而已。」

7 服虔曰:「款,空也。」李奇曰:「聲則名也。」師古曰:「中,當也,充也,音竹仲反。」

8 師古曰:「形,見也。」

9 師古曰:「元氣之貌也。混音胡本反。」

10 師古曰:「反,還也。」

11 師古曰:「凡此皆言道家之教為長也。」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 遷生龍門,1 耕牧河山之陽。2 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3 浮沅湘。4 北涉汶泗,5 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嶧;6 阨困蕃、薛、彭城,7 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筰、昆明,8 還報命。

1 蘇林曰:「禹所鑿龍門也。」師古曰:「龍門山,其東則在今秦州龍門縣北,其西則在今同州韓城縣北,而河從其中下流。」

2 師古曰:「河之北,山之南也。」

3 張晏曰:「禹巡狩至會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間云禹入此穴。九疑,舜墓在焉。」師古曰:「會稽,山名,本茅山也,禹於此會諸侯之計,因名曰會稽。九疑山有九峰,解在司馬相如傳。」

4 師古曰:「沅水出牂柯,湘水出零陵,二水皆入江。」

5 師古曰:「汶、泗兩水名在地理志。汶音問。」

6 師古曰:「鄒,縣名也。嶧,山名也,近曲阜地也。於此行鄉射之禮,嶧音懌。」

7 師古曰:「蕃,縣名也,音皮。」

8 師古曰:「筰,才各反。」

 

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1 不得與從事,2 發憤且卒。而子遷適反,見父於河雒之間。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予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爾必為太史;為太史,毋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也。3 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4 達大王王季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5 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壹統,明主賢君,忠臣義士,予為太史而不論載,廢天下之文,予甚懼焉,爾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鐀之書。6 五年而當太初元年,7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曆始改,建於明堂,諸神受記。8

1 如淳曰:「周南,洛陽也。」張晏曰:「洛陽而謂周南者,自陝以東皆周南之地也。」

2 師古曰:「與讀曰豫。」

3 師古曰:「此孔子說孝經之辭也。」

4 師古曰:「召讀曰邵。」

5 師古曰:「爰,曰也,發語辭也。一曰,爰,於也。」

6 如淳曰:「紬徹舊書故事而次述之。」師古曰:「此說非也。紬謂綴集之,音冑。鐀與匱同。」

7 李奇曰:「遷為太史後五年適當武帝太初元年,時述史記也。」

8 張晏曰:「以元新改,立明堂,朝諸侯及郡守受正朔,各有山川之祀,故曰諸神受記。」孟康曰:「明堂班十二月之政,曆紀四時,故改建於明堂。諸神受記,若勾芒祝融之屬皆受瑞記。遷因此而作。」師古曰:「張說是矣。」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而明之,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攘焉!」1

1 師古曰:「攘,古讓字。言當述成先人之業,何敢自謙,當五百歲而讓之也。」

 

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為何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之董生:1 『周道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時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2 以為天下儀表,貶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3 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經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與,4 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5 禮綱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6 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7 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勝數。8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9 故易曰『差以豪氂,謬以千里』。10 故『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漸久矣』。11 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不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12 為人君父者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13 為人臣子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誅死之罪。其實皆以善為之,而不知其義,14 被之空言不敢辭。15 夫不通禮義之指,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16 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大過予之,受而不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1 服虔曰:「仲舒也。」

2 師古曰:「是非謂本其得失。」

3 師古曰:「時諸侯僭侈,大夫擅權,故貶討之也。貶,退也。討,治也。」

4 師古曰:「與讀曰豫。」

5 師古曰:「以變化之道為長也。長讀如本字。一曰長謂崇長之也,音竹兩反。下皆類此。」

6 師古曰:「道,言也。」

7 張晏曰:「春秋萬八千字,當言減,而云成,字誤也。」師古曰:「張說非也。一萬之外即以萬言之,故云數萬,何乃忽言減乎?學者又為曲解,云公羊經傳凡四萬四千餘字,尤疏謬矣。史遷豈謂公羊之傳為春秋乎?」

8 師古曰:「解並在劉向傳。」

9 師古曰:「已,語終之辭。」

10 師古曰:「今之易經及彖象繫辭,並無此語。所稱易緯者,則有之焉。斯蓋易家之別說者也。」

11 師古曰:「易坤卦文言之辭。」

12 師古曰:「經,常也。」

13 師古曰:「蒙猶被也。」

14 師古曰:「其心雖善,以不知義理之故,則陷於惡也。」

15 蘇林曰:「趙盾不知討賊,而不敢辭弒君之罪。」

16 師古曰:「為臣下所干犯也。1 曰違犯禮義也。」

 

壺遂曰:「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1 當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職,萬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論,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2 不然。余聞之先人曰:『虙戲至純厚,作易八卦。3 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湯武之隆,詩人歌之。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漢興已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4 澤流罔極,5 海外殊俗重譯款塞,6 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7 臣下百官力誦聖德,猶不能宣盡其意。8 且士賢能矣,而不用,有國者恥也;主上明聖,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余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9 罪莫大焉。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春秋,謬矣。」

1 師古曰:「斷,決也,決之於禮義也。」

2 晉灼曰:「唯唯,謙應也。否否,不通也。」師古曰:「唯,弋癸反。」

3 師古曰:「虙讀與伏同。」

4 師古曰:「於,歎辭也。穆,美也。言天子有美德而政化清也。於讀曰烏。」

5 師古曰:「罔,無也。極,止也。」

6 師古曰:「款,叩也。」

7 師古曰:「道,言也。」

8 師古曰:「力,勤也。」

9 師古曰:「墮,毀也,謂不修之也。音火規反。」

 

於是論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於纍紲。1 乃喟然而歎曰:「是余之罪夫!2 身虧不用矣。」退而深惟曰3 :「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4 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5 自黃帝始。6 五帝本紀第一,夏本紀第二,殷本紀第三,周本紀第四,秦本紀第五,始皇本紀第六,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呂后本紀第九,孝文本紀第十,孝景本紀第十一,今上本紀第十二。三代世表第一,十二諸侯年表第二,六國年表第三,秦楚之際月表第四,漢諸侯年表第五,高祖功臣年表第六,惠景間功臣年表第七,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王子侯者年表第九,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曆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準書第八。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7 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晉世家第九,楚世家第十,越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王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第二十九,8 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9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蘇秦列傳第九,張儀列傳第十,樗里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平原虞卿列傳第十五,孟嘗君列傳第十六,魏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韓信列傳第三十二,韓王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倉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成侯列傳第三十八,10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爰盎朝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平津主父列傳第五十一,匈奴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閩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游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龜策列傳第六十八,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1 師古曰:「纍,係也。紲,長繩也。纍音力追反。紲音先列反。」

2 師古曰:「喟然,歎息貌也。音邱位反。」

3 師古曰:「惟,思也。」

4 師古曰:「隱,憂也。約,屈也。」

5 服虔曰:「武帝得白麟,而鑄金作麟足形。作史記止於此也。」張晏曰:「武帝獲麟,遷以為述事之端,上記黃帝,下至麟止,猶春秋止於獲麟也。」師古曰:「遷序事盡太初,故言至麟而止。張說是也。」

6 師古曰:「遷之書序眾篇各別有辭,班氏以其文多,故略而不載,但取最後一首,故此單目盡於六十九。至『惟漢繼五帝末流』之後,乃言第七十。讀者不詳其意,或於目中加云『敘傳第七十』,此大妄矣。」

7 師古曰:「召讀曰邵。」

8 師古曰:「景帝子凡十三人為王,而母五人所生,遷謂同母者為一宗,故云五宗也。」

9 師古曰:「苴音子閭反。」

10 師古曰:「成侯,周也。音普肯反,又音陪。」

 

惟漢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絕業。周道既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鐀玉版圖籍散亂。1 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2 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誼、朝錯明申韓,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仍父子相繼篹其職,3 曰:「於戲!4 余維先人嘗掌斯事,顯於唐虞。至於周,復典之。故司馬氏世主天官,至於余乎,欽念哉!」5 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6 禮樂損益,律曆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7 輔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8 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序略,以拾遺補蓺,成一家言,9 協六經異傳,齊百家雜語,臧之名山,副在京師10 ,以俟後聖君子。第七十,11 遷之自敘云爾。12 而十篇缺,有錄無書。13

1 如淳曰:「玉版,刻玉版畫為文字也。」

2 師古曰:「彬彬,文章貌。彬音邠。間音居莧反。」

3 師古曰:「篹讀與撰同。」

4 師古曰:「於戲,歎聲也。於讀曰烏,戲讀曰呼。古字或作烏虖,今字或作烏呼,音義皆同耳。而俗之讀者,隨字而別,又曲為解釋云有吉凶美惡之殊,是不通其大指也。義例具在詩及尚書,不可一二遍舉之。」

5 師古曰:「欽,敬也。」

6 師古曰:「並時則年曆差殊,異代則難以明辨,故作表也。」

7 孟康曰:「象黃帝以下三十家也。老子言車三十輻運行無窮,以象王者如此也。」師古曰:「此說非也。言眾星共繞北辰,諸輻咸歸車轂,若文武之臣尊輔天子也。」

8 師古曰:「俶儻,大節也。俶,吐歷反。」

9 孟康曰:「蓺音褋。謂裳下壞褋。」李奇曰:「蓺,六蓺也。」師古曰:「李說是也。蓺,古藝字。」

10 師古曰:「臧於山者。備亡失也。其副貳本乃留京師也。」

11 師古曰:「俟,古俟字。」

12 師古曰:「自此以前,皆其自敘之辭也。自此以後,乃班氏作傳語耳。」

13 張晏曰:「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元成之間褚先生補缺,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師古曰:「序目本無兵書,張云亡失,此說非也。」

 

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故人益州刺史任安1 予遷書,責以古賢臣之義。遷報之曰:

1 師古曰:「故人者,言其舊交也。」

 

少卿足下:1 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2 若望僕不相師用,3 而流俗人之言。4 僕非敢如是也。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遺風矣。5 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6 欲益反損,是以抑鬱而無誰語。7 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8 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9 何則?士為知己用,女為說己容。10 若僕大質已虧缺,雖材懷隨和,行若由夷,11 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12

1 如淳曰:「少卿,任安字。」

2 師古曰:「懇懇,至誠也。音墾。」

3 師古曰:「望,怨也。」

4 師古曰:「謂隨俗人之言,而流移其志。」

5 師古曰:「罷讀曰疲。」

6 師古曰:「顧,思念也。尤,過也。」

7 師古曰:「無誰語者,言無相知心之人,誰可告語?」

8 師古曰:「言無知己者,設欲修名節,立言行,誰可為作之,又令誰聽之?上為音于偽反。」

9 師古曰:「伯牙、鍾子期皆楚人也。伯牙鼓琴,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既而志在流水,子期又曰:『湯湯乎若流水。』及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時人無足復為鼓琴耳。」

10 師古曰:「說讀曰悅。」

11 應劭曰:「由、夷,許由、伯夷也。」師古曰:「隨,隨侯珠也。和,和氏璧。」

12 師古曰:「點,汙也。」

 

書辭宜答,1 會東從上來,2 又迫賤事,3 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4 今少卿抱不測之罪,5 涉旬月,迫季冬,僕又薄從上上雍,6 恐卒然不可諱。7 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8 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9 請略陳固陋。闕然不報,幸勿過。10

1 師古曰:「宜早答。」

2 服虔曰:「從武帝還也。」

3 孟康曰:「卑賤之事,苦煩務也。」晉灼曰:「賤事,家之私事賤小者也。」師古曰:「謂所供職事也。孟說是也。」

4 文穎曰:「卒言倉卒。」師古曰:「卒卒,促遽之意也。間,隙也。卒音千忽反。」

5 如淳曰:「平居時,遷不肯報其書。今有罪在獄,故報往日書,欲使其恕以度己也。」師古曰:「不測謂深也。」

6 李奇曰:「薄,迫也。迫當從行也。」如淳曰:「遷時從上在鹵簿中也。」師古曰:「李說是也。」

7 師古曰:「卒讀曰猝。不可諱謂安死也。」

8 師古曰:「懣,煩悶也。曉,告喻也。懣音滿。」

9 師古曰:「謂任安恨不見報。」

10 師古曰:「謂中間久不報也。」

 

僕聞之,修身者智之府也,1 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2 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託於世,列於君子之林矣。故禍莫憯於欲利,3 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4 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靈公與雍渠載,孔子適陳;5 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6 同子參乘,爰絲變色:7 自古而恥之。夫中材之人,事關於宦豎,莫不傷氣。況慨之士乎!8 如今朝雖乏人,柰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豪雋哉!僕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9 所以自惟:10 上之,不能納忠效信,11 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戰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12 下之,不能累日積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於此矣。鄉者,僕亦嘗廁下大夫之列,13 陪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已虧形為埽除之隸,在闒茸之中,14 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15 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16 嗟乎!嗟乎!如僕,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1 師古曰:「府者,所聚之處也。」

2 師古曰:「符,信也。」

3 師古曰:「憯亦痛也。音千敢反。」

4 師古曰:「詬,恥也,音垢。」

5 應劭曰:「雍渠,奄人也,靈公近之。」

6 應劭曰:「景監,秦嬖人也。」服虔曰:「趙良,賢者。」

7 蘇林曰:「趙談也。與遷父同諱,故曰同子。」

8 師古曰:「音口朗反。」

9 師古曰:「言侍從天子之車輿。」

10 師古曰:「惟,思也。」

11 師古曰:「效,致也。」

12 師古曰:「搴,拔也,拔取敵人之旗也。搴音蹇。」

13 韋昭曰:「周官太史位下大夫也。」臣瓚曰:「漢太史令千石,故比下大夫。」師古曰:「鄉讀曰嚮。嚮,曩昔時也。」

14 師古曰:「闒茸,猥賤也。闒,下也。茸,細毛也。言非豪桀也。闒,吐合反。茸,人勇反。」

15 師古曰:「卬讀曰仰。信讀曰伸。列,陳也。」

16 師古曰:「羞,辱也。」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1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衛之中。2 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3 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壹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4 未嘗銜盃酒接殷勤之歡。然僕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5 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6 其素所畜積也,7 僕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8 僕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彊胡,9 卬億萬之師,10 與單于連戰十餘日,所殺過當。11 虜救死扶傷不給,12 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徵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13 一國共攻而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14 士無不起,躬流涕,沬血飲泣,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15 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奉觴上壽。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僕竊不自料其卑賤,16 見主上慘悽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17 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18 事已無可柰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於天下。19 僕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功,20 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21 明主不深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游說,22 遂下於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23 因為誣上,卒從吏議。24 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親見,僕行事豈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25 而僕又茸以蠶室,26 重為天下觀笑。27 悲夫!悲夫!

1 師古曰:「不羈,言其材質高遠,不可羈繫也。負者,亦言無此事也。」

2 服虔曰:「薄技,薄材也。」師古曰:「周衛,言宿衛周密也。」

3 如淳曰:「頭戴盆則不得望天、望天則不得戴盆,事不可兼施。言己方有所造,不暇修人事也。」師古曰:「言營職務耳,未論造書也。如說失之。」

4 師古曰:「趣,所嚮也。舍,所廢也。」

5 師古曰:「下音胡亞反。」

6 師古曰:「徇,從也,營也。」

7 師古曰:「畜讀曰蓄。」

8 臣瓚曰:「媒謂遘合會之,孽謂為生其罪舋也。」師古曰:「媒如媒娉之媒,孽如麴孽之孽。一曰齊人謂麴餅為媒也。」

9 李奇曰:「挑音(銚)〔誂〕。」師古曰:「音徒了反。」

10 師古曰:「卬讀曰仰。漢軍北向,匈奴南下,北方地高,故云然。」

11 師古曰:「率計戰士,殺敵數多,故云過當也。」

12 師古曰:「給猶供也。」

13 師古曰:「能引弓者皆發之。」

14 師古曰:「呼音火故反。」

15 孟康曰:「沬音z。」李奇曰:「弮,弩弓也。」師古曰:「沬,古z字。z,洒面也。言流血在面如盥z。冒,犯也。首,嚮也。沬音呼內反,字從午未之未。弮音丘權反。又音眷。冒音莫克反。首音式救反。讀者乃以拳掔之拳,大謬矣。拳則屈指,不當言張。陵時矢盡,故張弩之空弓,非是手拳也。」

16 師古曰:「料,量也,音聊。」

17 師古曰:「自絕旨甘,而與眾人分之,共同其少多也。」

18 師古曰:「欲於匈奴立功而歸,以(其當)〔當其〕破敗之罪。」

19 師古曰:「謂摧破匈奴之兵也。」

20 師古曰:「指,意也。」

21 師古曰:「睚眥,舉目眥也,猶言顧瞻之頃也。睚音。眥音才賜反。」

22 師古曰:「沮,毀壞也。音才汝反。」

23 師古曰:「拳拳,忠謹之貌。劉向傳作惓惓字,音義同耳。列,陳也。」

24 師古曰:「卒,終也。」

25 孟康曰:「家世為將有名聲,陵降而隤之也。」師古曰:「隤,墜也,音頹。」

26 蘇林曰:「茸,次也,若人相俾次。」師古曰:「此說非也。茸音人勇反,推也。蠶室,初腐刑所居溫密之室也。謂推致蠶室之中也。」

27 師古曰:「觀視之而笑也。」

 

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螘何異?1 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2 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3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4 其次鬄毛髮嬰金鐵受辱,5 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6 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厲也。猛虎處深山,百獸震恐,及其在阱檻之中,搖尾而求食,7 積威約之漸也。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於鮮也。8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9 幽於圜牆之中,10 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11 視徒隸則心惕息。12 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謂彊顏耳,曷足貴乎!13 且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14 淮陰,王也,受械於陳;15 彭越、張敖南鄉稱孤,繫獄具罪;16 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於請室;17 魏其,大將也,衣赭關三木;18 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財。19 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彊弱,形也。審矣,曷足怪乎!且人不能蚤自財繩墨之外,已稍陵夷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20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顧妻子,至激於義理者不然,21 乃有不得已也。今僕不幸,蚤失二親,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22 僕雖怯耎欲苟活,23 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紲之辱哉!24 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25 況若僕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1 師古曰:「螻,螻蛄也。螘,蚍蜉也。皆蟲之微小者。螻音樓。」

2 師古曰:「與,許也。不許其能死節。」

3 師古曰:「趨讀曰趣。趣,嚮也。」

4 師古曰:「箠,杖也,音止橤反。」

5 師古曰:「嬰,繞也。鬄音吐計反。」

6 師古曰:「腐刑,解在景紀。」

7 師古曰:「,掘地以陷獸也,音才性反。」

8 文穎曰:「未遇刑自殺,為鮮明也。」

9 師古曰:「榜音彭。」

10 師古曰:「圜牆,獄也,周禮謂之圜土。」

11 師古曰:「槍,千羊反。」

12 師古曰:「惕,懼也。息,喘息也。」

13 師古曰:「強音其兩反。」

14 師古曰:「說在刑法志。」

15 師古曰:「高祖偽遊雲夢,而信至陳上謁,(助)〔即〕見囚執。械謂桎梏之。」

16 師古曰:「或繫於獄,或至大罪也。鄉讀曰嚮。」

17 師古曰:「伯讀曰霸。」

18 師古曰:「三木,在頸及手足。」

19 師古曰:「財與裁同,古通用字。」

20 師古曰:「重,難也。」

21 師古曰:「言激於義理者,則不顧念親戚妻子。」

22 師古曰:「勇敢之人闇於分理,未必能死名節。怯懦之夫心知慕義,則處處皆能勉勵也。」

23 師古曰:「耎,柔弱也,音人阮反。」

24 師古曰:「湛讀曰沈。累音力追反。」

25 應劭曰:「揚雄方言云:『海岱之間,罵奴曰臧,罵婢曰獲。燕之北郊,民而婢謂之臧,女而婦奴謂之獲。』晉灼曰:「臧獲,敗敵所被虜獲為奴隸者。」師古曰:「應說是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1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2 韓非囚秦,說難、孤憤。3 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4 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5 。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6 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7 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8 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1 文穎曰:「孫子與龐涓學,而為龐涓所斷足。」師古曰:「髕音頻忍反。」

2 蘇林曰:「呂氏春秋篇名八覽、六論。」

3 師古曰:「說難、孤憤,韓子之篇名。」

4 師古曰:「氐,歸也,音丁禮反。」

5 師古曰:「令將來之人,見己志也。」

6 師古曰:「見,胡電反。」

7 師古曰:「稽,計也。」

8 師古曰:「其人謂能行其書者。」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汙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1 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霑衣也。身直為閨閤之臣,寧得自引深臧於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湛,與時俯仰,2 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僕之私指謬乎。3 今雖欲自彫瑑,4 曼辭以自解,5 無益,於俗不信,祗取辱耳。6 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書不能盡意,故略陳固陋。

1 師古曰:「如亦往也。」

2 師古曰:「湛讀曰沉。」

3 師古曰:「指,意也。」

4 師古曰:「瑑,刻也,音篆。」

5 如淳曰:「曼,美也。」師古曰:「曼音萬。」

6 師古曰:「祇,適也。」

 

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後,為史通子。1

1 應劭曰:「以遷世為史(宜)〔官〕,通於古今也。」李奇曰:「史通國子爵也。」

 

贊曰:自古書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載籍博矣。至孔氏篹之,1 上(繼)〔斷〕唐堯,下訖秦繆。唐虞以前雖有遺文,其語不經,2 故言黃帝、顓頊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3 又篹異同為國語。又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後,七國並爭,4 秦兼諸侯,有戰國策。漢興伐秦定天下,有楚漢春秋。故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于(大)〔天〕漢。其言秦漢,詳矣。至於采經摭傳,5 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6 亦其涉獵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頗繆於聖人,7 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姦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蔽也。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8 其文直,其事核9 ,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10 烏呼!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極刑,幽而發憤,書亦信矣。11 跡其所以自傷悼,小雅巷伯之倫。12 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難矣哉!13

1 師古曰:「篹與撰同。」

2 師古曰:「非經典所說。」

3 師古曰:「輯與集同。」

4 服虔曰:「關東六國,與秦七國。」

5 師古曰:「摭,拾也,音之亦反。」

6 如淳曰:「梧讀曰迕,相觸迕也。」師古曰:「抵,觸也。梧,相支柱不安也。梧音悟。」

7 師古曰:「頗,普我反。」

8 劉德曰:「俚,鄙也。」如淳曰:「言雖質,猶不如閭里之鄙言也。」師古曰:「劉說是也。俚音里。」

9 師古曰:「核,堅實也。」

10 應劭曰:「言其錄事實。」

11 師古曰:「言其報任安書,自陳己志,信不謬。」

12 師古曰:「巷伯,奄官也,遇讒而作詩,列在小雅。其詩曰『萋兮菲兮,成是貝錦』是也。」

13 師古曰:「尹吉甫作烝民之詩,美宣王而論仲山甫之德,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詩列於大雅,故贊云然。」

 

校勘記

二七0七頁一一行失其〔所〕守之職也。景祐、殿本都有「所」字。

二七0八頁一六行錯音千(古)〔各〕反。景祐、殿本都作「各」。王先謙說作「各」是。

二七一九頁七行1 曰違犯禮義也。景祐、殿本都有「一」字。王先謙說此奪。

二七二0頁一0行是余之罪夫!11 身虧不用矣。注2 原在「罪」字下,王先謙說殿本在「夫」字下,是。

二七二七頁一五行攻城(戰野)〔野戰〕,景祐、殿本都作「野戰」。

二七三一頁三行挑音(銚)〔誂〕。景祐、殿本都作「誂」。

二七三一頁一四行以(其當)〔當其〕破敗之罪。殿本作「當其」。王先謙說殿本是。

二七三四頁一三行(助)〔即〕見囚執。景祐、殿本都作「即」。王先謙說作「即」是。

二七三七頁七行以遷世為史(宜)〔官〕,景祐、殿本都作「官」,此誤。

二七三七頁八行上(繼)〔斷〕唐堯,下訖秦繆。吳承仕說,「繼」字無義,字當為「斷」。藝文志「斷自堯典」,儒林傳「上斷唐虞」,並其證。按藝文志作「上斷于堯」。

二七三七頁一二行接其後事,訖于(大)〔天〕漢。楊樹達說,「大漢」無義,當作「天漢」。天漢,武帝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