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禮樂志第二

Jack 在 三, 01/01/2014 - 17:54 發表
版本狀態: 
內容未經校對

漢書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1 治身者斯須忘禮,則暴嫚入之矣;2 為國者一朝失禮,則荒亂及之矣。人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3 天稟其性而不能節也,4 聖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天地而制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5 正情性,節萬事者也。

1  師古曰:「六經謂易、詩、書、春秋、禮、樂也。」

2  師古曰:「斯須,猶須臾。」

3  師古曰:「函,包容也,讀與含同。它皆類此。」

4  師古曰:「稟謂給授也。」

5  師古曰:「倫,理也。」

 

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別,為制婚姻之禮;有交接長幼之序,為制鄉飲之禮;有哀死思遠之情,為制喪祭之禮;有尊尊敬上之心,為制朝覲之禮。哀有哭踊之節,樂有歌舞之容,1 正人足以副其誠,邪人足以防其失。2 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3 鄉飲之禮廢,則長幼之序亂,而爭鬥之獄蕃;4 喪祭之禮廢,則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眾;5 朝聘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漸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於禮;移風易俗,莫於樂。」6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政刑四達而不誖,則王道備矣。7

1  師古曰:「踊,跳也。哀甚則踊。」

2  師古曰:「副,稱也。」

3  孟康曰:「苦音盬。夫婦之道行盬不固也。」師古曰:「苦,惡也,不當假借。辟讀曰僻。」

4  師古曰:「蕃亦多也,音扶元反。他皆類此。」

5  師古曰:「先者,先人,謂祖考。」

6  師古曰:「此孝經載孔子之言也。,古善字。」

7  師古曰:「誖,乖也,音布內反。」

 

樂以治內而為同,1 禮以修外而為異;2 同則和親,異則畏敬;和親則無怨,畏敬則不爭。揖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謂也。二者並行,合為一體。畏敬之意難見,則著之於享獻辭受,登降跪拜;3 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鐘石筦弦。4 蓋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財賄,美其歡心而不流其聲音。5 故孔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6 此禮樂之本也。故曰:「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7

1  李奇曰:「同於和樂也。」

2  李奇曰:「尊卑為異也。」

3  師古曰:「見謂彰顯也。」

4  師古曰:「說讀曰悅。形亦見也。筦字與管同。」

5  師古曰:「流,移也。心不移溢於音聲也。」

6  師古曰:「論語載孔子之言也。謂禮以節人為貴,樂以和人為本,玉帛鐘鼓乃其末也。」

7  師古曰:「作謂有所興造也。述謂明辨其義而循行也。」

 

王者必因前王之禮,順時施宜,有所損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1 至太平而大備。周監於二代,禮文尤具,2 事為之制,曲為之防,3 故稱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於是教化浹洽,4 民用和睦,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囹圄空虛,四十餘年。5 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6 及其衰也,諸侯踰越法度,惡禮制之害己,去其篇籍。遭秦滅學,遂以亂亡。

1  師古曰:「即,就也。」

2  師古曰:「監,觀也。二代,夏、殷也。言周觀夏、殷之禮,而增損之也。」

3  師古曰:「言每事立制,委曲防閑也。」

4  師古曰:「浹,徹也。洽,霑也。浹音子牒反。」

5  應劭曰:「囹圄,周獄名也。」師古曰:「囹,獄也。圄,守也。故總言囹圄,無繫於周。囹音來丁反。圄音牛呂反。」

6  師古曰:「論語載孔子之言也。郁郁,文章貌。」

 

漢興,撥亂反正,日不暇給,1 猶命叔孫通制禮儀,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說而歎曰:2 「吾乃今日知為天子之貴也!」以通為奉常,遂定儀法,3 未盡備而通終。

1  師古曰:「撥去亂俗而還之於正道也。給,足也。言事務殷多,日日修造,尚不能足,故無暇也。」

2  師古曰:「說讀曰悅。」

3  師古曰:「奉常,則太常也。解在百官公卿表。」

 

至文帝時,賈誼以為「漢承秦之敗俗,廢禮義,捐廉恥,今其甚者殺父兄,盜者取廟器,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為故,1 至於風俗流溢,恬而不怪,2 以為是適然耳。3 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4 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綱紀有序,六親和睦,5 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人之所設,不為不立,不修則壞。6 漢興至今二十餘年,宜定制度,興禮樂,然後諸侯軌道,百姓素樸,獄訟衰息」。7 乃草具其儀,8 天子說焉。9 而大臣絳、灌之屬害之,故其議遂寢。10

1  師古曰:「特,但也。簿,文簿也。故謂大事也。言公卿但以文案簿書報答為事也。簿音步戶反。」

2  師古曰:「恬,安也,謂心以為安。」

3  師古曰:「言正當如此,非失道也。」

4  師古曰:「鄉讀曰嚮。」

5  如淳曰:「六親,賈誼書以為父也,子也,從父昆弟也,從祖昆弟也,曾祖昆弟也,族昆弟也。」

6  師古曰:「為,作也。」

7  師古曰:「軌道,言遵道,猶車行之依軌轍也。」

8  師古曰:「草謂創立其事也。它皆類此。」

9  師古曰:「說讀曰悅。」

10 師古曰:「舊說以為絳謂絳侯周勃也,灌謂灌嬰也。而楚漢春秋高祖之臣別有絳灌,疑昧之文,不可明也。此既言大臣,則當謂周勃、灌嬰也。」

 

至武帝即位,進用英雋,議立明堂,制禮服,以興太平。1 會竇太后好黃老言,不說儒術,2 其事又廢。後董仲舒對策言:「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天道大者,在於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天使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長養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陽出布施於上而主歲功,陰入伏藏於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務德教而省刑罰。刑罰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今廢先王之德教,獨用執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難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3 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天下嘗無一人之獄矣。至周末世,大為無道,以失天下。秦繼其後,又益甚之。自古以來,未嘗以亂濟亂,大敗天下如秦者也。4 習俗薄惡,民人抵冒。5 今漢繼秦之後,雖欲治之,無可柰何。法出而姦生,令下而詐起,一歲之獄以萬千數,如以湯止沸,沸俞甚而無益。6 辟之琴瑟7 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勝殘去殺者,失之當更化而不能更化也。古人有言:『臨淵羨魚,不如歸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而災害日去,福祿日來矣。」是時,上方征討四夷,銳志武功,8 不暇留意禮文之事。

1  師古曰:「服謂衣服之色也。」

2  師古曰:「說讀曰悅。」

3  師古曰:「庠序,行禮養老之處也。」

4  師古曰:「濟,益也。」

5  師古曰:「抵,忤也。冒,犯也。言無廉恥,不畏懼也。抵音丁禮反。」

6  師古曰:「俞,進也,音踰,又音愈。它皆類此。」

7  師古曰:「辟讀曰譬。」

8  師古曰:「銳,利也。言一意進求,若兵刃之銳利。」

 

至宣帝時,琅邪王吉為諫大夫,又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1 公卿幸得遭遇其時,未有建萬世之長策,舉明主於三代之隆者也。其務在於簿書斷獄聽訟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鑿,各取一切。2 是以詐偽萌生,刑罰無極,質樸日消,恩愛寖薄。3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非空言也。願與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王制,驅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4 則俗何以不若成康?壽何以不若高宗?」5 上不納其言,吉以病去。

1  師古曰:「言時時而一出,難常遇也。」

2  師古曰:「苟順一時,非正道。」

3  師古曰:「寖,古浸字。浸,漸也。」

4  師古曰:「言以仁道治之,皆得其性,則壽考也。域,界也。」

5  師古曰:「成康,周之二王,太平之時也。高宗,殷王武丁也。有德可尊,故曰高宗。享國五十九年,故云壽。」

 

至成帝時,犍為郡於水濱得古磬十六枚,1 議者以為祥。劉向因是說上:「宜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攘之容,2 以風化天下。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曰,不能具禮。3 禮以養人為本,如有過差,是過而養人也。4 刑罰之過,或至死傷。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而有司請定法,削則削,筆則筆,5 救時務也。至於禮樂,則曰不敢,是敢於殺人不敢於養人也。為其俎豆筦弦之間小不備,因是絕而不為,是去小不備而就大不備,(大不備)或莫甚焉。6 夫教化之比於刑法,刑法輕,是舍所重而急所輕也。7 且教化,所恃以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廢所恃而獨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自京師有誖逆不順之子孫,8 至於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絕,繇不習五常之道也。9 夫承千歲之衰周,繼暴秦之餘敝,民漸漬惡俗,貪饕險詖,不閑義理,10 不示以大化,而獨敺以刑罰,終已不改。11 故曰:『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12 初,叔孫通將制定禮儀,見非於齊魯之士,然卒為漢儒宗,業垂後嗣,斯成法也。」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議,會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雍。案行長安城南,13 營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諡。14

1  師古曰:「濱,水涯也,音賓。」

2  師古曰:「攘,古讓字。」

3  師古曰:「或曰者,劉向設為難者之言,而後答釋也。」

4  師古曰:「過差,猶失錯也。」

5  服虔曰:「言隨君意也。」師古曰:「削者,謂有所刪去,以刀削簡牘也。筆者,謂有所增益,以筆就而書也。」

6  師古曰:「大不備者,事之虧失,莫甚於此。」

7  師古曰:「舍,廢也。」

8  師古曰:「誖,乖也,音布內反。」

9  師古曰:「繇與由同。五常,仁、義、禮、智、信,人性所常行之也。」

10 師古曰:「貪甚曰饕。言行險曰詖。饕音吐高反。詖音彼義反。」

11 師古曰:「敺與驅同。」

12 師古曰:「孝經載孔子之言也。」

13 師古曰:「行音下更反。」

14 孟康曰:「諡法曰『安民立政曰成』。帝欲立辟廱,未就而崩,群臣議諡,引為美,謂之成。」

 

及王莽為宰衡,欲燿眾庶,遂興辟廱,因以篡位,海內畔之。世祖受命中興,撥亂反正,1 改定京師于土中。2 即位三十年,四夷賓服,百姓家給,政教清明,3 乃營立明堂、辟廱。顯宗即位,4 躬行其禮,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養三老五更於辟廱,5 威儀既盛美矣。然德化未流洽者,禮樂未具,群下無所誦說,而庠序尚未設之故也。孔子曰:「辟如為山,未成一匱,止,吾止也。」6 今叔孫通所撰禮儀,與律令同錄,臧於理官,7 法家又復不傳。漢典寢而不著,民臣莫有言者。8 又通沒之後,河間獻王采禮樂古事,稍稍增輯,至五百餘篇。9 今學者不能昭見,但推士禮以及天子,說義又頗謬異,故君臣長幼交接之道以不章。10

1  師古曰:「謂後漢光武帝也。」

2  師古曰:「謂都洛陽。」

3  師古曰:「給,足也,言家家皆足。」

4  李奇曰:「明帝曰顯宗。」

5  李奇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詩云『三壽作朋』。」鄧展曰:「漢直以一公為三老,用大夫為五更,(母常人)〔每常大〕行禮乃置。」師古曰:「鄭玄說云三老五更謂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更音工衡反。蔡邕以為更當為叟。叟,老人之稱也。」

6  師古曰:「論語載孔子之言。匱者,織草為器,所以盛土也。言為山欲成,尚少一匱之土,止而不為,則其功終已不就。如斯之人,吾所不能教喻也。辟讀曰譬。」

7  師古曰:「古書懷藏之字本皆作臧,漢書例為臧耳。理官,即法官也。」

8  師古曰:「寢,息也。」

9  師古曰:「輯與集同。」

10 師古曰:「,漸也。」

 

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易,1 故先王著其教焉。2

1  師古曰:「易音弋豉反。」

2  師古曰:「著,明也。」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而動,然後心術形焉。1 是以纖微瘁(一作「衰」)之音作,而民思憂;2 闡諧嫚易之音作,而民康樂;3 麤厲猛奮之音作,而民剛毅;4 廉直正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和順之音作,而民慈愛5 ;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亂。6 先王恥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儀,7 合生氣之和,導五常之行,8 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集,9 剛氣不怒,柔氣不懾,10 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11 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也〕,不使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1  師古曰:「言人之性感物則動也。術,道徑也。心術,心之所由也。形,見也。」

2  師古曰:「瘁,謂減縮也,音子笑反。」

3  師古曰:「闡,廣也。諧,和也。嫚易,言不急刻也。易音弋豉反。」

4  師古曰:「麤厲,抗厲也。猛奮,發揚也。麤(古)〔作〕字,〔非是〕。」

5  師古曰:「裕,饒也。」

6  師古曰:「辟讀曰僻。」

7  師古曰:「稽,考也。」

8  師古曰:「生氣,陰陽之氣也。導,引也。」

9  師古曰:「集謂聚滯也。」

10 師古曰:「懾,恐也,音之涉反。」

11 師古曰:「暢,通達也。」

 

王者未作樂之時,因先王之樂以教化百姓,說樂其俗,1 然後改作,以章功德。易曰:「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2 昔黃帝作咸池,顓頊作六莖,帝嚳作五英,3 堯作大章,舜作招,4 禹作夏,湯作濩,5 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6 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7 招,繼堯也。8 大章,章之也9 。五英,英華茂也。六莖,及根莖也。10 咸池,備矣。11 自夏以往,其流不可聞已,12 殷頌猶有存者。13 周詩既備,14 而其器用張陳,周官具焉。15 典者自卿大夫師瞽以下,皆選有道德之人,16 朝夕習業,以教國子。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學歌九德,17 誦六詩,18 習六舞、五聲、八音之和。19 故帝舜命夔曰:「女典樂,教冑子20 ,直而溫,21 寬而栗,22 剛而無虐,23 簡而無敖。24 詩言志,歌詠言,25 聲依詠,律和聲,26 八音克諧。」27 此之謂也。又以外賞諸侯德盛而教尊者。其威儀足以充目,音聲足以動耳,詩語足以感心,故聞其音而德和,省其詩而志正,28 論其數而法立。是以薦之郊廟則鬼神饗,作之朝廷則群臣和,立之學官則萬民協。聽者無不虛己竦神,說而承流,29 是以海內遍知上德,被服其風,30 光煇日新,化上遷善,而不知所以然,至於萬物不夭,天地順而嘉應降。故詩曰:「鐘鼓鍠鍠,磬管鏘鏘,降福穰穰。」31 書云:「擊石拊石,百獸率舞。」32 鳥獸且猶感應,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故樂者,聖人之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萬民,成性類者也。然自雅頌之興,而所承衰亂之音猶在,33 是謂淫過凶嫚之聲,為設禁焉。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34 心耳淺薄,則邪勝正。故書序「殷紂斷棄先祖之樂,乃作淫聲,用變亂正聲,以說婦人。」35 樂官師瞽抱其器而奔散,或適諸侯,或入河海。36 夫樂本情性,浹肌膚而臧骨髓,雖經乎千載,其遺風餘烈尚猶不絕。至春秋時,陳公子完奔齊。37 陳,舜之後,招樂存焉。故孔子適齊聞招,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美之甚也。38

1  師古曰:「說樂其俗,使和說而安樂也。說讀曰悅。樂音來各反。」

2  師古曰:「此豫卦象辭也。殷,盛大也。上帝,天也。言王者作樂,崇表其德,大薦於天,而以祖考配饗之也。」

3  師古曰:「嚳音酷。」

4  師古曰:「招讀曰韶。下皆類此。」

5  師古曰:「濩音護。」

6  師古曰:「勺讀曰酌。酌,取也。」

7  師古曰:「夏,大也。二帝謂堯、舜也。」

8  師古曰:「韶之言紹,故曰繼堯也。」

9  師古曰:「章,明也。」

10 師古曰:「澤及下也。」

11 師古曰:「咸,皆也。池,言其包容浸潤也。故云備矣。」

12 師古曰:「言歌頌皆亡也。已,語終辭。」

13 師古曰:「謂正考甫所得那以下是。」

14 師古曰:「謂雅頌皆得其所。」

15 師古曰:「謂大司樂以下諸官所掌。」

16 師古曰:「師,樂工。瞽,無目者。」

17 師古曰:「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六府三事謂之九功。九功之德皆可歌也,故言九德也。」

18 應劭曰:「六詩者,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19 師古曰:「六舞謂帗舞、羽舞、舞、旄舞、干舞、人舞也。五聲,宮、商、角、徵、羽也。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帗音弗。音皇。」

20 師古曰:「虞書舜典所載也。夔,舜臣名。冑子,即國子也。」

21 師古曰:「正直溫和也。」

22 師古曰:「寬大而敬栗。」

23 師古曰:「剛毅而不害虐也。」

24 師古曰:「簡約而無傲慢也。敖讀曰傲。」

25 師古曰:「,古詠字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詠,永也。永,長也,歌所以長言之。」

26 師古曰:「依,助也。五聲所以助歌也,六律所以和聲也。」

27 師古曰:「諧亦和也。自此以上,皆帝舜之言。」

28 師古曰:「省,視也。」

29 師古曰:「竦,敬也。說讀曰悅。」

30 師古曰:「被音皮義反。言蒙其風化,若被而服之。」

31 師古曰:「此周頌執競之詩也。鍠鍠,和也。鏘鏘,盛也。穰穰,多也。言周王祭祖考之廟,奏樂而八音和盛,則神降之福至多也。鍠音皇。穰音人羊反。」

32 師古曰:「虞書舜典也。石謂磬也。言樂之和諧也,至於擊拊磬石,則百獸相率而舞也。」

33 師古曰:「言若周時尚有殷紂之餘聲。」

34 師古曰:「乘,陵也。」

35 師古曰:「今文周書泰誓之辭也。說讀曰悅。」

36 師古曰:「,古奔字。論語云:『太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p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此志所云及古今人表所敘,皆謂是也。云諸侯者,追繫其地,非為當時已有國名。而說論語者乃以為(追)魯哀公時禮壞樂崩,樂人皆去,斯亦未允也。夫六經殘缺,學者異師,文義兢馳,各守所見。而馬、鄭群儒,皆在班、揚之後,向、歆博學,又居王、杜之前,校其是非,不可偏據。其漢書所引經文,與近代儒家往往乖別,既自成義指,即就而通之,庶免守株,以申賢達之意。非苟越異,理固然也。它皆類此。」

37 師古曰:「完,陳厲公子,即敬仲也,莊二十二年遇難出奔齊也。」

38 師古曰:「事見論語。」

 

周道始缺,怨刺之詩起。王澤既竭,而詩不能作。王官失業,雅頌相錯,1 孔子論而定之,故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2 是時,周室大壞,諸侯恣行,設兩觀,乘大路。3 陪臣管仲、季氏之屬,4 三歸雍徹,八佾舞廷。5 制度遂壞,陵夷而不反,6 桑間、濮上,鄭、衛、宋、趙之聲並出,7 內則致疾損壽,外則亂政傷民。巧偽因而飾之,以營亂富貴之耳目。8 庶人以求利,列國以相間。9 故秦穆遺戎而由余去,10 齊人餽魯而孔子行。11 至於六國,魏文侯最為好古,12 而謂子夏曰:「寡人聽古樂則欲寐,及聞鄭、衛,余不知倦焉。」子夏辭而辨之,終不見納,13 自此禮樂喪矣。

1  師古曰:「錯,雜也。」

2  師古曰:「事亦見論語。」

3  應劭曰:「觀,闕門邊兩觀也。禮,諸侯一觀。大路,天子之車。」

4  師古曰:「陪,重也。諸侯者,天子之臣,故其臣稱重臣也。季氏,魯桓公子季友之後,專執國政而奢僭也。」

5  師古曰:「三歸,取三姓女也。婦人謂嫁曰歸,故曰三歸。蓋謂管仲耳。雍,樂詩也,徹饌奏之。八佾,八列之舞。皆僭天子禮也。此謂季氏耳。」

6  師古曰:「陵夷,漸頹替也。解在成帝紀及諸侯王表。」

7  應劭曰:「桑間,衛地,濮上,濮水之上,皆好新聲。」師古曰:「鄭、衛、宋、趙諸國,亦皆有淫聲。」

8  師古曰:「營猶回繞也。」

9  師古曰:「間音居莧反。」

10 應劭曰:「戎,西戎也。由余,其賢臣也。秦欲兼之,遺以女樂,由余諫而不聽,遂去入秦。」

11 師古曰:「餽亦饋字。論語云『齊人餽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也。」

12 師古曰:「魏文侯本晉大夫畢萬之後,僭諸侯者。」

13 師古曰:「事見禮之樂記。」

 

漢興,樂家有制氏,1 以雅樂聲律世世在大樂官,但能紀其鏗鎗鼓舞,而不能言其義。2 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大祝迎神于廟門,奏嘉至,3 猶古降神之樂也。皇帝入廟門,奏永至,以為行步之節,猶古采薺、肆夏也。4 乾豆上,奏登歌,5 獨上歌,不以筦弦亂人聲,欲在位者遍聞之,猶古清廟之歌也。登歌再終,下奏休成之樂,6 美神明既饗也。皇帝就酒東廂,坐定,奏永安之樂,美禮已成也。又有房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7 周有房中樂,至秦名曰壽人。凡樂,樂其所生,禮不忘本。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曰安世樂。

1  服虔曰:「魯人也,善樂事也。」

2  師古曰:「鏗鎗,金石之聲也。鏗音丘耕反。鎗音初庚反。其下亦同。」

3  李奇曰:「嘉,善也,善神之至也。」

4  劉德曰:「歌樂,在逸詩。」師古曰:「薺音才私反,禮經或作薋,又作茨,音並同耳。」

5  師古曰:「乾豆,脯羞之屬。」

6  服虔曰:「叔孫通所奏作也。」

7  服虔曰:「高帝姬也。」韋昭曰:「唐山,姓也。」

 

高(祖)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孝武廟奏盛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樂己行武以除亂也。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襲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時舞者,孝文所作,以(明)示天下之安和也。蓋樂己所自作,明有制也;1 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2 孝景采武德舞以為昭德,以尊大宗廟。至孝宣,采昭德舞為盛德,以尊世宗廟。諸帝廟皆常奏文始、四時、五行舞云。高祖六年又作昭容樂、禮容樂。昭容者,猶古之昭夏也,主出武德舞。3 禮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舞人無樂者,將至至尊之前不敢以樂也;出用樂者,言舞不失節,能以樂終也。大氐皆因秦舊事焉。4

1  師古曰:「言自制作也。」

2  師古曰:「遵前代之法。」

3  蘇林曰:「言昭容樂生於武德舞。」

4  師古曰:「氐,歸也,音丁禮反。其後字或作抵,音義並同。」

 

初,高祖既定天下,過沛,與故人父老相樂,醉酒歡哀,作「風起」之詩,令沛中僮兒百二十人習而歌之。至孝惠時,以沛宮為原廟,1 皆令歌兒習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為員。文、景之間,禮官肄業而已。2 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就乾位也;3 祭后土於汾陰,澤中方丘也。4 乃立樂府,5 采詩夜誦,6 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7 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8 百官侍祠者數百人皆肅然動心焉。

1  師古曰:「原,重也。言已有正廟,更重立(之)〔也〕。」

2  師古曰:「肄,習也,音弋二反。」

3  師古曰:「言在京師之西北也。」

4  師古曰:「汾水之旁,土特堆起,是澤中方丘也。祭地,以方象地形。」

5  師古曰:「始置之也。樂府之名蓋起於此,哀帝時罷之。」

6  師古曰:「采詩,依古遒人徇路,采取百姓謳謠,以知政教得失也。夜誦者,其言辭或祕不可宣露,故於夜中歌誦也。」

7  師古曰:「用上辛,用周禮郊天日也。辛,取齊戒自新之義也。為圜丘者,取象天形也。」

8  韋昭曰:「以竹為宮,天子居中。」師古曰:「漢舊儀云竹宮去壇三里。」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其詩曰:

大孝備矣,休德昭清。高張四縣,樂充宮庭。1 芬樹羽林,雲景杳冥,2 金支秀華,庶旄翠旌。3

1  晉灼曰:「四縣,樂四縣也,天子宮縣。」師古曰:「謂設宮縣而高張之。縣,古懸字。」

2  師古曰:「言所樹羽葆,其盛若林,芬然眾多,仰視高遠,如雲日之杳冥也。」

3  張晏曰:「金支,百二十支。秀華,中主有華豔也。旄,鍾之旄也。」文穎曰:「析羽為旌,翠羽為之也。」臣瓚曰:「樂上眾飾,有流Y羽葆,以黃金為支,其首敷散,若草木之秀華也。」師古曰:「金支秀華,瓚說是也。庶,眾也。庶旄翠旌,謂析五采羽,注翠旄之首而為旌耳。」

 

 

七始華始,肅倡和聲。1 神來宴娭,庶幾是聽。2 粥粥音送,細齊人情。3 忽乘青玄,熙事備成。4 清思眑眑,經緯冥冥。5

1  孟康曰:「七始,天地四時人之始。華始,萬物英華之始也。以為樂名,如六英也。」師古曰:「肅,敬也。言歌者敬而倡諧和之聲。」

2  師古曰:「娭,戲也。言庶幾神來宴戲聽此樂也。娭音許其反。」

3  晉灼曰:「粥粥,敬懼貌也。細,微也。以樂送神,微感人情,使之齊肅也。」師古曰:「粥音弋六反。」

4  師古曰:「言還神禮畢,忽登青天而去,福熙之事皆備成也。熙與禧同。」

5  蘇林曰:「眑音窈。」師古曰:「眑眑,幽靜也。經緯,謂經緯天地。」

 

 

我定曆數,人告其心。1 敕身齊戒,施教申申。2 乃立祖廟,敬明尊親。大矣孝熙,四極爰轃。3

1  師古曰:「言臣下各竭其心,致誠也。」

2  應劭曰:「敕,謹敬之貌。」師古曰:「齊讀曰齋。」

3  師古曰:「熙亦福也。四極,四方極遠之處也。爾雅曰:『

東至於泰遠,西至於邠國,南至於濮鉛,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邠音彬。轃字與臻同。」

 

 

王侯秉德,其鄰翼翼,1 顯明昭式。清明鬯矣,皇帝孝德。2 竟全大功,撫安四極。

1  師古曰:「鄰,言德不孤必有鄰也。翼翼,恭敬也。」

2  師古曰:「鬯,古暢字。暢,通也。」

 

 

海內有姦,紛亂東北。1 詔撫成師,武臣承德。2 行樂交逆,簫、勺群慝。3 肅為濟哉,蓋定燕國。4

1  師古曰:「謂匈奴。」

2  師古曰:「成師,言各置(郊)〔部〕校,師出以律也。春秋左氏傳曰『成師以出』。」

3  晉灼曰:「簫,舜樂也。勺,周樂也。言以樂征伐也。」師古曰:「言制定新樂,教化流行,則逆亂之徒盡交歡也。慝,惡也。勺讀曰酌。」

4  師古曰:「匈奴服從,則燕國安靜無寇難也。」

 

 

大海蕩蕩水所歸,高賢愉愉民所懷。1 大山崔,百卉殖。民何貴?貴有德。2

1  李奇曰:「愉愉,懌也。」師古曰:「蕩蕩,廣大貌也。愉愉,和樂貌也。懷,思也。言海以廣大之故,眾水歸之;王者有和樂之德,則人皆思附也。」

2  師古曰:「言大山以崔嵬之故,能生養百卉;明君以崇高其德,故為萬姓所尊也。崔音才回反。」

 

 

安其所,樂終產。1 樂終產,世繼緒。2 飛龍秋,游上天。3 高賢愉,樂民人。4

1  師古曰:「萬物各安其所,而樂終其生也。」

2  師古曰:「言傳祚無窮。」

3  蘇林曰:「秋,飛貌也。」師古曰:「莊子有秋駕之法者,亦言駕馬騰驤,秋秋然也。揚雄賦曰『秋秋蹌蹌入西園』,其義亦同。讀者不曉秋義,或改此秋字為秫稷之秫,失之遠矣。」

4  師古曰:「言王者有愉愉之德,故使眾人皆安樂。」

 

 

豐草葽,女羅施。1 何如,誰能回!2 大莫大,成教德;長莫長,被無極。3

1  孟康曰:「葽音『四月秀葽』。葽,盛貌也。」應劭曰:「

女羅,兔絲也,延于松柏之上。異類而猶載之,況同姓,言族親不可不覆遇也。」

2  師古曰:「回,亂也。言至德之善,上古帝皇皆不如之,而不可干亂。」

3  師古曰:「被音皮義反。次下亦同。」

 

 

雷震震,電燿燿。明德鄉,治本約。1 治本約,澤弘大。2 加被寵,咸相保。3 德施大,世曼壽。4

1  服虔曰:「與臣民之約。」師古曰:「鄉,方也。言王者之威,取象雷電,明示德義之方,而治政本之約。約讀曰要。」

2  師古曰:「政教有常,則恩惠溥洽。」

3  師古曰:「言德政所加,人被寵渥,則室家老幼皆相保也。」

4  師古曰:「曼,延也。」

 

 

都荔遂芳,窅窊桂華。1 孝奏天儀,若日月光。2 乘玄四龍,回馳北行。羽旄殷盛,芬哉芒芒。3 孝道隨世,我署文章。4  桂華。

1  蘇林曰:「窅音窅胅之窅。窊音窊下之窊。」孟康曰:「窅,出;窊,入。都良薜荔之香鼓動桂華也。」晉灼曰:「桂華似殿名,次下言『桂華馮馮翼翼,承天之則』,言樹此香草以絜齊其芳氣,乃達於宮殿也。」臣瓚曰:「茂陵中書歌都孋、桂英、美芳、鼓行,如此復不得為殿名。」師古曰:「諸家說皆未盡也。此言都良薜荔俱有芬芳,桂華之形窅窊然也。皆謂神宮所有耳。窅音一校反。窊音一瓜反。」

2  師古曰:「言以孝道進承於天,天神下降,故有光。」

3  師古曰:「芬亦謂眾多。芒芒,廣遠之貌。」

4  師古曰:「署猶分部也,一曰表也。」

 

 

馮馮翼翼,承天之則。1 吾易久遠,燭明四極。2 慈惠所愛,美若休德。3 杳杳冥冥,克綽永福。4  美(芳)〔若〕。

1  師古曰:「馮馮,盛滿也。翼翼,眾貌也。」

2  晉灼曰:「易,疆易也。久,固也。武帝自言拓境廣遠安固也。」師古曰:「此說非也。久猶長也,自言疆易遠大耳。非武帝時也,不得云拓境。」

3  師古曰:「若,順也。休亦美也。」

4  師古曰:「綽,緩也,亦謂延長也。」

 

 

磑磑即即,師象山則。1 烏呼孝哉,案撫戎國。蠻夷竭歡,象來致福。2 兼臨是愛,終無兵革。3

1  孟康曰:「磑磑,崇積也。即即,充實也。師,眾也。則,法也。積實之盛眾類於山也。」師古曰:「磑音五回反。」

2  李奇曰:「象,譯也。蠻夷遣(擇)〔譯〕致福貢也。」

3  師古曰:「兼臨,言在上位者普包容也。」

 

 

嘉薦芳矣,告靈饗矣。告靈既饗,德音孔臧。1 惟德之臧,建侯之常。承保天休,令問不忘。2

1  師古曰:「饗字合韻皆音鄉。孔,甚也。臧,善也。」

2  師古曰:「建侯,封建諸侯也。易屯卦曰『利建侯』。休,美也。令,善也。問,名也。」

 

 

皇皇鴻明,蕩侯休德。1 嘉承天和,伊樂厥福。2 在樂不荒,惟民之則。3

1  服虔曰:「侯,惟也。」臣瓚曰:「天下蕩平,惟帝之休德。」

2  師古曰:「伊,是也。」

3  師古曰:「則,法也。」

 

 

浚則師德,下民咸殖。令問在舊,孔容翼翼。1

1  師古曰:「浚,深也。師,眾也。則,法也。殖,生也。舊,久也。翼翼,敬也。言有深法眾德,故能生育群黎,久有善名,其容甚敬也。」

 

 

孔容之常,承帝之明。1 下民之樂,子孫保光。2 承順溫良,受帝之光。嘉薦令芳,壽考不忘。3

1  師古曰:「帝謂天也。下皆類此。」

2  師古曰:「言永保其光寵也。」

3  師古曰:「不忘,言長久也。」

 

 

承帝明德,師象山則。1 雲施稱民,永受厥福。2 承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安樂,受福無疆。3

1  師古曰:「眾象山而為法,言不騫不崩。」

2  師古曰:「言稱物平施,其澤如雲也。稱音尺孕反。」

3  師古曰:「疆,竟也。下皆類此。」

 

郊祀歌十九章,其詩曰:

練時日,侯有望,1 膋蕭,延四方。2 九重開,靈之斿,3 垂惠恩,鴻祜休。4 靈之車,結玄雲,駕飛龍,羽旄紛。5 靈之下,若風馬,6 左倉龍,右白虎。7 靈之來,神哉沛,8 先以雨,般裔裔。9 靈之至,慶陰陰10 ,相放怫,震澹心。11 靈已坐,五音飭,12 虞至旦,承靈億。13 牲繭栗,粢盛香,尊桂酒,賓八鄉。14 靈安留,吟青黃,15 遍觀此,眺瑤堂。16 眾嫭並,綽奇麗,17 顏如荼,兆逐靡。18 被華文,廁霧縠,曳阿錫,佩珠玉。19 俠嘉夜,蘭芳,20 澹容與,獻嘉觴。21 練時日一

1  師古曰:「練,選也。」

2  李奇曰:「膋,腸間脂也。蕭,香蒿也。」師古曰:「以蕭脂合馨香也。四方,四方之神也。膋音來彫反。音人說反。」

3  師古曰:「天有九重,言皆開門而來降厥福。」

4  師古曰:「鴻,大也。祜,福也。休,美也。祜音怙。」

5  師古曰:「紛紛,言其多。」

6  師古曰:「言速疾也。」

7  師古曰:「以為衛。」

8  師古曰:「沛,疾貌,音補蓋反。」

9  師古曰:「先以雨,言神欲行,令雨先驅也。般讀與班同。班,布也。裔裔,飛流之貌。」

10 師古曰:「言垂陰覆遍於下。」

11 師古曰:「放怫猶髣彿也。澹,動也。放音昉。怫音沸。澹音大濫反。」

12 師古曰:「飭讀與敕字同,謂整也。」

13 師古曰:「虞,樂也。億,安也。」

14 應劭曰:「桂酒,切桂置酒中也。」晉灼曰:「尊,大尊也。元帝時大宰丞李元記云『以水漬桂,為大尊酒』。」師古曰:「繭栗,言角之小如繭及栗之形也。八鄉,八方之神。」

15 服虔曰:「吟音含。」師古曰:「服說非也。吟謂歌誦也。青黃,謂四時之樂也。」

16 應劭曰:「眺,望也。瑤,石而似玉者也。」師古曰:「以瑤飾堂。瑤音遙。」

17 孟康曰:「嫭音互。嫭,好也。」如淳曰:「嫭,美目貌。」晉灼曰:「嫭音坼罅之罅。」師古曰:「孟說是也。謂供神女樂,並好麗也。」

18 應劭曰:「荼,野菅白華也。言此奇麗,白如荼也。」孟康曰:「兆逐靡者,兆民逐觀而猗靡也。」師古曰:「菅,茅也。言美女顏貌如茅荼之柔也。荼者,今俗所謂蒹錐也。荼音塗。菅音姦。靡,合韻音武義反。」

19 如淳曰:「阿,細繒。錫,細布也。」師古曰:「廁,雜也。霧縠,言其輕細若雲霧也。」

20 如淳曰:「佳、俠,皆美人之稱。嘉夜,芳草也。」師古曰:「俠與挾同,言懷挾芳草也。即今白芷。音昌改反。」

21 師古曰:「澹,安也。容與,言閑舒也。澹音大濫反。」

 

 

帝臨中壇,四方承宇,1 繩繩意變,備得其所。2 清和六合,制數以五。3 海內安寧,興文匽武。4 后土富媼,昭明三光。5 穆穆優游,嘉服上黃。6 帝臨二

1  師古曰:「言天神尊者來降中壇,四方之神各承四宇也。壇字或作,讀亦曰壇。字加示者,神靈之耳。下言紫壇、嘉壇,其義並同。」

2  應劭曰:「繩繩,謹敬更正意也。」孟康曰:「眾多也。」臣瓚曰:「爾雅曰『繩繩,戒也』。」師古曰:「瓚說是也。」

3  張晏曰:「此后土之歌也。土數五。」

4  師古曰:「匽,古偃字。」

5  張晏曰:「媼,老母稱也。坤為母,故稱媼。海內安定,富媼之功耳。」

6  孟康曰:「土色上黃也。」

 

青陽開動,根荄以遂,1 膏潤并愛,跂行畢逮。2 霆聲發榮,壧處頃聽,3 枯槁復產,乃成厥命。4 眾庶熙熙,施及夭胎,5 群生啿啿,惟春之祺。6

 

青陽三 鄒子樂。

1  臣瓚曰:「春為青陽。」師古曰:「草根曰荄。遂者,言皆生出也。荄音該。」

2  孟康曰:「跂音岐。」師古曰:「并,兼也。逮,及也。凡有足而行者,稱跂行也。」

3  晉灼曰:「壧,穴也。謂蟄蟲驚聽也。」師古曰:「壧與巖同。言雷霆始發,草木舒榮,則蟄蟲處巖崖者,莫不頃聽而起。頃讀曰傾。」

4  師古曰:「枯槁,謂草木經冬零落者也。槁音口老反。」

5  師古曰:「熙熙,和樂貌也。施,延也。少長曰夭,在孕曰胎。施音弋豉反。夭音烏老反。」

6  服虔曰:「啿音『湛湛露斯』。」如淳曰:「祺,福也。」師古曰:「啿啿,豐厚之貌也,音徒感反。祺音其。」

 

朱明盛長,與萬物,1 桐生茂豫,靡有所詘。2 敷華就實,既阜既昌,3 登成甫田,百鬼迪嘗。4 廣大建祀,肅雍不忘,神若宥之,傳世無疆。5

 

朱明四 鄒子樂。

1  臣瓚曰:「夏為朱明。」師古曰:「,古敷字也。與,言開舒也。與音弋於反。」

2  師古曰:「桐讀為通。茂豫,美盛而光悅也。言草木皆通達而生,美悅光澤,各無所詘,皆申遂也。詘音丘物反。」

3  師古曰:「敷,布也。就,成也。阜,大也。昌,盛也。」

4  師古曰:「甫田,大田也。百鬼,百神也。迪,進也。嘗謂歆饗之也。言此粢盛,皆因大田而登成,進於祀所,而為百神所歆饗也。迪音大歷反。」

5  師古曰:「若,善也。宥,祐也。」

 

西顥沆碭,秋氣肅殺,1 含秀垂穎,續舊不廢。2 姦偽不萌,祅孽伏息,隅辟越遠,四貉咸服。3 既畏茲威,惟慕純德,附而不驕,正心翊翊。4

 

西顥五 鄒子樂。

1  韋昭曰:「西方少昊也。」師古曰:「沆音胡浪反。碭音蕩。沆碭,白氣之貌也。」

2  師古曰:「五穀百草,秀穎成實,皆因舊苗,無廢絕也。不榮而實曰秀,葉末曰穎。廢合韻音發。」

3  師古曰:「四貉猶言四夷。辟讀曰僻。貉音莫客反。」

4  師古曰:「純,大也。言畏威懷德,皆來賓附,無敢驕怠,盡虔敬。」

 

玄冥陵陰,蟄蟲蓋臧,1 屮木零落,抵冬降霜。2 易亂除邪,革正異俗,3 兆民反本,抱素懷樸。條理信義,望禮五嶽。4 籍斂之時,掩收嘉穀。5

 

玄冥六 鄒子樂。

1  師古曰:「玄冥,北方之神也。」

2  孟康曰:「抵,至也,至冬而降霜,音底。」師古曰:「屮,古草字。」

3  師古曰:「易,變;革,改也。」

4  師古曰:「條,分也,暢也。」

5  師古曰:「籍斂,謂收籍田也。」

 

惟泰元尊,媼神蕃釐,1 經緯天地,作成四時。精建日月,星辰度理,陰陽五行,周而復始。雲風雷電,降甘露雨,百姓蕃滋,咸循厥緒。2 繼統共勤,順皇之德,3 鸞路龍鱗,罔不肸飾。4 嘉籩列陳,庶幾宴享,5 滅除凶災,(列)〔烈〕騰八荒。6 鐘鼓竽笙,雲舞翔翔,招搖靈旗,九夷賓將。7

 

惟泰元七 建始元年,丞相匡衡奏罷「鸞路龍鱗」,更定詩曰「涓選休成」。8

1  李奇曰:「元尊,天也。媼神,地也。祭天燔燎,祭地瘞埋也。」師古曰:「李說非也。泰元,天也。蕃,多也。釐,福也。言天神至尊,而地神多福也。蕃音扶元反。釐讀曰禧。」

2  師古曰:「蕃,多也。滋,益也。循,順也。緒,業也。」

3  師古曰:「共讀曰恭。皇,皇天也。此言天子繼承祖統,恭勤為心而順天也。」

4  蘇林曰:「肸音塈塗之塈。塈,飾也。」師古曰:「罔,無也。肸,振也。謂皆振整而飾之也。肸音許乙反。」

5  師古曰:「嘉籩,謂祭祀之籩實也。木曰豆,竹曰籩。享字合韻宜(因)〔音〕鄉。」

6  師古曰:「言威烈之盛,踰於八荒。」

7  師古曰:「畫招搖於旗以征伐,故稱靈旗。將猶從也。」

8  臣瓚曰:「涓,除也。除惡選取美成者也。」

 

天地並況,惟予有慕,1 爰熙紫壇,思求厥路。2 恭承禋祀,縕豫為紛,3 黼繡周張,承神至尊。4 千童羅舞成八溢,5 合好效歡虞泰一。6 九歌畢奏斐然殊,鳴琴竽瑟會軒朱。7 璆磬金鼓,靈其有喜,8 百官濟濟,各敬厥事。盛牲實俎進聞膏,9 神奄留,臨須搖。10 長麗前掞光燿明11 ,寒暑不忒況皇章。12 展詩應律鋗玉鳴,13 函宮吐角激徵清。發梁揚羽申以商,14 造茲新音永久長。聲氣遠條鳳鳥 ,15 神夕奄虞蓋孔享。16

 

 

天地八 丞相匡衡奏罷「黼繡周張」,更定詩曰「肅若舊典」。17

1  師古曰:「況,賜也。」

2  師古曰:「熙,興也。紫壇,壇紫色也。思求降神之路也。」

3  孟康曰:「積聚脩飾,為此紛華也。」師古曰:「縕音於粉反。」

4  師古曰:「白與黑畫為斧形謂之黼。」

5  師古曰:「溢與佾同。佾,列也。」

6  師古曰:「虞與娛同。」

7  師古曰:「軒朱即朱軒也。言總合音樂,會於軒檻之前。」

8  師古曰:「璆,美玉名,以為磬也。喜,合韻音許吏反。」

9  師古曰:「言以牲實俎,以蕭脂,則其芬馨達於神所,故曰盛牲實俎進聞膏。」

10 晉灼曰:「須搖,須臾也。」師古曰:「奄讀曰淹。」

11 孟康曰:「欲令神宿留,言日雖暮,長更星在前扶助,常有光明也。掞或作扶。」晉灼曰:「掞即光炎字也。」臣瓚曰:「長麗,靈鳥也。故相如賦曰『前長麗而後矞皇』。舊說云鸞也。張衡思玄賦亦曰『前長麗使拂羽』。」師古曰:「晉、瓚二說是也。麗音離。掞音豔。」

12 晉灼曰:「況,賜也。皇,君也。章,明也。言長更星終始不改其光,神永以此明賜君也。」臣瓚曰:「忒,差也。寒暑不差,言陰陽和也,以此賜君,章賢德也。」師古曰:「瓚說是也。」

13 晉灼曰:「鋗,鳴玉聲也。」師古曰:「鋗音火玄反。」

14 晉灼曰:「下有『梁黃鼓員四人』,似新造音樂者姓名也。」師古曰:「晉說非也。自函宮吐角以下,總言五聲之備耳。申,重也。發梁,歌聲繞梁也。函與含同。」

15 師古曰:「條,達也。 ,古翔字。」

16 師古曰:「虞,樂也。蓋,語辭也。孔,甚也。享,合韻音鄉。」

17 師古曰:「肅,敬也。若,順也。」

 

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1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觀是邪謂何?2 吾知所樂,獨樂六龍,六龍之調,使我心若。3 訾黃其何不徠下4 !

 

日出入九

1  晉灼曰:「日月無窮,,而人命有終,世長而壽短。」

2  晉灼曰:「言人壽不能安固如四海,遍觀是,乃知命甚促。謂何,當如之何也。」師古曰:「泊,水貌也,音步各反,又音魄。」

3  應劭曰:「易曰『時乘六龍以御天』。武帝願乘六龍,仙而升天,曰『吾所樂獨乘六龍然,御六龍得其調,使我心若』。」

4  應劭曰:「訾黃一名乘黃,龍翼而馬身,黃帝乘之而仙。武帝意欲得之,曰:『何不來邪?』」師古曰:「訾,嗟歎之辭也。黃,乘黃也。歎乘黃不來下也。訾音咨。」

 

 

太一況,天馬下,1 霑赤汗,沬流赭。2 志俶儻,精權奇,浮雲,晻上馳。3 體容與,迣萬里,4 今安匹,龍為友。5  元狩三年馬生渥洼水中作。

1  師古曰:「言此天馬乃太一所賜,故來下也。」

2  應劭曰:「大宛馬汗血霑濡也,流沬如赭也。」李奇曰:「

沬音o面之o。」晉灼曰:「沬,古o字也。」師古曰:「沬、沫兩通。沬者,言被面如z也,字從水傍午未之未,音呼內反。沫者,言汗流沫出也,字從水傍本末之末,音亦如之。然今書字多作沬面之沬也。」

3  蘇林曰:「音躡。言天馬上躡浮雲也。」師古曰:「晻音烏感反。言晻然而上馳。」

4  孟康曰:「迣音逝。」如淳曰:「迣,超踰也。」晉灼曰:「古迾字。」師古曰:「孟音非也。迣讀與厲同,言能厲渡萬里也。」

5  師古曰:「言今更無與匹者,唯龍可為之友耳。」

 

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1 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2 天馬徠,歷無草,徑千里,循東道。3 天馬徠,執徐時,4 將搖舉,誰與期?5 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昆侖。6 天馬徠,龍之媒,7 游閶闔,觀玉臺。8  太初四年誅宛王獲宛馬作。

 

天馬十

1  師古曰:「言九夷皆服,故此馬遠來也。徠,古往來字也。」

2  應劭曰:「馬毛色如虎脊〔者〕有兩也。」師古曰:「言其變化若鬼神。」

3  張晏曰:「馬從西而來東也。」師古曰:「言馬從西來,經行磧鹵之地無草者,(幾)〔凡〕千里而至東道。」

4  應劭曰:「太歲在辰曰執徐。言得天馬時歲在辰也。」孟康曰:「東方震為龍,又青龍宿。言以其方來也。」師古曰:「應說是也。」

5  如淳曰:「遙,遠也。搖或作遙。」師古曰:「如說非也。言當奮搖高舉,不可與期也。」

6  應劭曰:「言天馬雖去人遠,當豫開門以待之也。」文穎曰:「言武帝好仙,常庶幾天馬來,當乘之往發昆侖也。」師古曰:「

文說是也。」

7  應劭曰:「言天馬者乃神龍之類,今天馬已來,此龍必至之效也。」

8  應劭曰:「閶闔,天門。玉臺,上帝之所居。」

 

天門開,詄蕩蕩,1 穆並騁,以臨饗。2 光夜燭,德信著,3 靈(平而)鴻,長生豫。4 大朱涂廣,夷石為堂,5 飾玉梢以舞歌,體招搖若永望。6 星留俞,塞隕光,7 照紫幄,珠熉黃。8 幡比集,貳雙飛常羊。9 月穆穆以金波,日華燿以宣明。10 假清風軋忽,激長至重觴。11 神裴回若留放,殣冀親以肆章。12 函蒙祉福常若期,13 寂漻上天知厥時。14 泛泛滇滇從高斿,15 殷勤此路臚所求。16 佻正嘉吉弘以昌,17 休嘉砰隱溢四方。18 專精厲意逝九閡,19 紛云六幕浮大海。20

 

天門十一

1  如淳曰:「詄讀如迭。詄蕩蕩,天體堅清之狀也。」師古曰:「詄音大結反。」

2  師古曰:「言眾神穆然方駕馳騁而臨祠祭。」

3  師古曰:「神光夜照,應誠而來,是德信著明。」

4  師古曰:「神靈德澤所浸,溥博無私,其福甚大,故我得長生之道而安豫也。」

5  師古曰:「涂,道路也。夷,平也。言通神之路,飾以朱丹,又甚廣大。平夷密石,累以為堂。」

6  師古曰:「梢,竿也,舞者所持。玉梢,以玉飾之也。招搖,申動之貌。永,長也。梢音所交反。招音韶。望,合韻音亡。」

7  師古曰:「俞,答也。言眾星留神,答我饗薦,降其光燿,四面充塞也。俞音踰。」

8  如淳曰:「熉音殞,黃貌也。」師古曰:「紫幄,饗神之幄也。帳上四下而覆曰幄。言光照紫幄,故其珠色熉然而黃也。熉音云。」

9  文穎曰:「舞者骨騰肉飛,如鳥之回翅而雙集也。」師古曰:「常羊,猶逍遙也。」

10 師古曰:「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宣,遍也。」

11 師古曰:「軋忽,長遠之貌也。重觴,謂累獻也。」

12 孟康曰:「殣音覲。」師古曰:「言神靈裴回,留而不去,故我得覲見,冀以親附而陳誠意,遂章明之。」

13 師古曰:「函,包也。蒙,被也。言為神所饗,故能包函蒙被祉福,應誠而至,有常期也。」

14 應劭曰:「言天雖寂漻高遠,而知我饗薦之時也。漻音來朝反。」

15 應劭曰:「泛泛,上浮之意也。滇滇,盛貌也。」晉灼曰:「滇音『振旅闐闐』。」師古曰:「音徒千反。」

16 應劭曰:「臚,陳也。言所以殷勤此路,乃欲陳所求也。」師古曰:「臚音力於反。」

17 如淳曰:「佻讀曰肇。肇,始也。」

18 師古曰:「休,美也。嘉,慶也。砰音普萌反。砰隱,盛意。」

19 如淳曰:「閡亦陔也。淮南子曰若士者謂盧敖曰『吾與汗漫期乎九陔之上』。陔,重也。謂九天之上也。」師古曰:「閡,合韻音改,又音亥。」

20 師古曰:「紛云,興作之貌。六幕,猶言六合也。」

 

景星顯見,信星彪列,1 象載昭庭,日親以察。2 參侔開闔,爰推本紀,3 汾脽出鼎,皇祜元始。4 五音六律,依韋饗昭,5 雜變並會,雅聲遠姚。6 空桑琴瑟結信成,7 四興遞代八風生。8 殷殷鐘石羽籥鳴。9 河龍供鯉醇犧牲。10 百末旨酒布蘭生。11 泰尊柘漿析朝酲。12 微感心攸通修名,13 周流常羊思所并。14 穰穰復正直往甯,15 馮蠵切和疏寫平。16 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豐年四時榮。

 

景星十二 元鼎五年得鼎汾陰作。

1  如淳曰:「景星者,德星也,見無常,常出有道之國。鎮星為信星,居國益地。」師古曰:「謂彰著而為行列也。」

2  師古曰:「象謂縣象也。載,事也。縣象祕事,昭顯於庭,日來親近,甚明察也。」

3  應劭曰:「參,三也。言景星光明開闔,乃三於日月也。」晉灼曰:「侔,等也。開闔,猶開闢也。言今之鼎瑞,參等於上世。」師古曰:「晉說是。」

4  師古曰:「皇,大也。祜,福也。脽音誰。祜音怙。」

5  師古曰:「依韋,諧和不相乖離也。饗讀曰響。昭,明也,言聲響之明也。」

6  師古曰:「姚,僄姚,言飛揚也。」

7  張晏曰:「傳曰『空桑為瑟,一彈三歎』,祭天質故也。」師古曰:「空桑,地名也,出善木,可為琴瑟也。」

8  應劭曰:「四時遞代成陰陽,八風以生也。」臣瓚曰:「舞者四縣代奏也。左氏傳曰『夫舞者,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也。」師古曰:「瓚說是也。八方之風,謂東北曰條風,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

9  師古曰:「殷殷,聲盛也。石謂磬也。羽籥,韶舞所持者也。殷音隱。」

10 晉灼曰:「河龍,夏之所賜者也。供鯉,給廚祭也。」師古曰:「醇謂色不雜也。犧牲,牛羊全體者也。」

11 張晏曰:「百末,末作之末也。」晉灼曰:「百日之末酒也,芬香布列,若蘭之生也。」師古曰:「百末,百草華之末也。旨,美也。以百草華末雜酒,故香且美也。事見春秋繁露。」

12 應劭曰:「柘漿,取甘柘汁以為飲也。酲,病酒也。析,解也。言柘漿可以解朝酲也。」

13 師古曰:「言精微所應,其心攸遠,故得通達成長久之名。」

14 師古曰:「周流,猶周行也。常羊,猶逍遙也。思所并,思與神道合也,下言合所思是也。」

15 師古曰:「穰穰,多也。復猶歸也。直,當也。甯,願也。言獲福既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也。復音扶目反,甯合韻音寧。」

16 晉灼曰:「馮,馮夷,河伯也。蠵,觜蠵,龜屬也。」師古曰:「言馮夷命靈蠵,使切厲諧和水神,令之疏導川潦,寫散平均,無災害也。蠵音弋隨反,又音攜。」

 

齊房產草,九莖連葉,1 宮童效異,披圖案諜。2 玄氣之精,回復此都,3 蔓蔓日茂,芝成靈華。4

 

齊房十三 元封二年芝生甘泉齊房作。

1  師古曰:「齊讀曰齋。其下並同。」

2  臣瓚曰:「宮之童豎致此異瑞也。」蘇林曰:「諜,譜弟之也。」

3  師古曰:「玄,天也。言天氣之精,回旋反復於此雲陽之都,謂甘泉也。」

4  師古曰:「蔓蔓。言其長久,日以茂盛也。」

 

后皇嘉壇,立玄黃服,1 物發冀州,兆蒙祉福。2 沇沇四塞,徦狄合處,3 經營萬億,咸遂厥宇。4

 

后皇十四

1  師古曰:「壇,祭壇也。服,祭服也。」

2  晉灼曰:「得寶鼎於汾陰也。」臣瓚曰:「汾陰屬冀州。」

3  孟康曰:「沇音兗。」師古曰:「沇沇,流行之貌也。徦狄,遠夷也。合處,內附也。徦即遐字耳,其字從彳。彳音丑益反。」

4  師古曰:「宇,居也。言我經營萬方億兆,故得咸遂其居。」

 

華,固靈根。神之斿,過天門,車千乘,敦昆侖。1 神之出,排玉房,周流雜,拔蘭堂。2 神之行,旌容容,騎沓沓,般縱縱。3 神之徠,泛翊翊,甘露降,慶雲集。4 神之揄,臨壇宇,5 九疑賓,夔龍舞。6 神安坐, 吉時,7 共翊翊,合所思。8 神嘉虞,申貳觴,9 福滂洋,邁延長。10 沛施祐,汾之阿,11 揚金光,橫泰河,12 莽若雲,增陽波。13 遍臚驩,騰天歌。14

 

華十五

1  師古曰:「敦讀曰屯。屯,聚也。」

2  師古曰:「拔。舍止也,音步曷反。」

3  孟康曰:「縱音總。」晉灼曰:「音人相傱勇作惡。」師古曰:「容容,飛揚之貌。沓沓,疾行也。般,相連也。縱縱,眾也。容音勇。縱音總。一曰容讀如本字,傱音才公反。」

4  如淳曰:「天文志云『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郁郁紛紛,是謂慶雲』。」師古曰:「翊音弋入反,又音立。」

5  師古曰:「揄,引也。壇宇,謂祭祠壇場及宮室。言神引來降臨之也。揄音踰。」

6  如淳曰:「九疑,舜所葬。言以舜為賓客也。夔典樂,龍管納言,皆隨舜而來,舞以樂神。」

7  師古曰:「 ,古翔字也。言神安坐回翔,皆趣吉時也。」

8  師古曰:「共讀曰恭。翊翊,敬也。」

9  師古曰:「虞,樂也。貳觴,猶重觴也。」

10 師古曰:「滂洋,饒廣也。滂音普郎反。洋音羊,又音祥。」

11 師古曰:「沛音普大反。沛然泛貌也。阿,水之曲隅。」

12 師古曰:「橫,充滿也。泰河,大河也。」

13 師古曰:「莽,雲貌。言光明之盛,莽莽然如雲也。」

14 師古曰:「臚,陳也。騰,升也。言陳其歡慶,令歌上升於天。」

 

五神相,包四鄰,1 土地廣,揚浮雲。扢嘉壇,椒蘭芳,2 璧玉精,垂華光。3 益億年,美始興,4 交於神,若有承。5 廣宣延,咸畢觴,6 靈輿位,偃蹇驤。7 卉汨臚,析奚(道)〔遺〕?8 淫淥澤,然歸。9

 

五神十六

1  如淳曰:「五帝為太一相也。」師古曰:「包,含也。四鄰,四方。」

2  孟康曰:「扢,摩也。」師古曰:「音公忽反。謂摩拭其壇,加以椒蘭之芳。」

3  師古曰:「言禮神之璧乃玉之精英,故有光華也。」

4  師古曰:「言福慶方興起也。」

5  師古曰:「言神來降臨,故盡其肅恭。」

6  師古曰:「言遍延諸神,咸歆祭祀,畢盡觴爵也。」

7  師古曰:「神既畢饗,則嚴駕靈輿,引其侍從之位偃蹇高驤也。蹇音居偃反。」

8  師古曰:「卉汨,疾意也。臚,陳也。析,分也。奚,何也。言速自陳列分散而歸,無所留也。汨音于筆反。」

9  師古曰:「淫,久也。淥澤,澤名。言我饗神之後,久在淥澤,乃然而歸也。淥音綠。音烏黃反。」

 

朝隴首,覽西垠,1 電,獲白麟。2 爰五止,顯黃德,3 圖匈虐,熏鬻殛。4 闢流離,抑不詳,5 賓百僚,山河饗。6 掩回轅,鬗長馳,7 騰雨師,洒路陂8 。流星隕,感惟風,歸雲,撫懷心。9

 

朝隴首十七 元狩元年行幸雍獲白麟作。

1  臣瓚曰:「謂朝於隴首而覽西北也。」師古曰:「隴坻之首也。垠,也。坻音丁禮反。」

2  臣瓚曰:「祭五畤,皆有報應,聲若,光若電也。」師古曰:「,古燎字。」

3  師古曰:「爰,曰也,發語辭也。止,足也。時白麟足有五蹄。」

4  應劭曰:「熏鬻,匈奴本號也。」師古曰:「殛,窮也。一曰,殛,誅也,音居力反。」

5  師古曰:「流離不得其所者,為開道路,使之安集。違道不詳善者,則抑黜之,以申懲勸也。」

6  師古曰:「百僚,百神之官也。饗,合韻音鄉。」

7  如淳曰:「鬗音樠。鬗鬗,長貌也。」師古曰:「音武元反。」

8  師古曰:「洒,灑也。路陂,路傍也。言使雨師灑道也。洒音灑,又音山豉反。」

9  師古曰:「懷心,懷柔之心也。音躡。」

 

象載瑜,白集西,1 食甘露,飲榮泉。2 赤鴈集,六紛員,3 殊翁雜,五采文。4 神所見,施祉福,登蓬萊,結無極。5

 

象載瑜十八 太始三年行幸東海獲赤鴈作。

1  服虔曰:「象載,鳥名也。」師古曰:「此說非也。象載,象輿也。山出象輿,瑞應車也。瑜,美貌也。言此瑞車瑜然色白而出西方也。西,合韻音先。」

2  師古曰:「駕輿者之所飲食也。榮泉,言泉有光華。」

3  師古曰:「言六者,所獲赤鴈之數也。紛員,多貌也。言西獲象輿,東獲赤鴈,祥瑞多也。員音云。」

4  孟康曰:「翁,鴈頸也。言其文采殊異也。」

5  師古曰:「見,顯示也。蓬萊,神山也,在海中。結,成也。」

 

赤蛟綏,黃華蓋,1 露夜零,晝晻濭。2 百君禮,六龍位,3 勺椒漿,靈已醉。4 靈既享,錫吉祥,芒芒極,降嘉觴。5 靈殷殷,爛揚光,6 延壽命,永未央。杳冥冥,塞六合,澤汪濊,輯萬國。7 靈禗禗,象輿轙,8 票然逝,旗逶蛇。9 禮樂成,靈將歸,託玄德,長無衰。10

 

赤蛟十九

1  師古曰:「綏綏,赤蛟貌。黃華蓋,言其上有黃氣,狀若蓋也。」

2  師古曰:「晻音烏感反。濭音藹。晻濭,雲氣之貌。」

3  師古曰:「百君,亦謂百神也。」

4  師古曰:「勺讀曰酌。」

5  師古曰:「芒芒,廣大貌,音莫郎反。」

6  師古曰:「殷殷,盛也。爛,光貌。殷音隱。」

7  師古曰:「塞,滿也。輯,和也。天地四方謂之六合。汪濊,言饒多也。濊音於廢反,又音烏外反。輯與集同。」

8  孟康曰:「禗音近枲,不安欲去也。轙,待也。」如淳曰:「轙,僕人嚴駕待發之意也。」師古曰:「禗,孟音是也。轙,如說是也。轙音儀。」

9  師古曰:「票然,輕舉意也。逶蛇,旗貌也。票音匹遙反。蛇音移。」

10 師古曰:「言託恃天德,冀獲長生,無衰竭也。」

 

其餘巡狩福應之事,不序郊廟,故弗論。

是時,河間獻王有雅材,亦以為治道非禮樂不成,因獻所集雅樂。天子下大樂官,常存肄之,1 歲時以備數,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然詩樂施於後嗣,猶得有所祖述。昔殷周之雅頌,乃上本有娀、姜原,2 、稷始生,玄王、公劉、古公、大伯、王季、姜女、大任、太姒之德,3 乃及成湯、文、武受命,武丁、成、康、宣王中興,4 下及輔佐阿衡、周、召、太公、申伯、召虎、仲山甫之屬,5 君臣男女有功德者,靡不褒揚。功德既信美矣,褒揚之聲盈乎天地之間,是以光名著於當世,遺譽垂於無窮也。今漢郊廟詩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調均,又不協於鐘律,而內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樂府,皆以鄭聲施於朝廷。

1  師古曰:「肄,習也。音弋二反。」

2  應劭曰:「簡狄,有娀之女,吞燕卵而生契。」師古曰:「

姜嫄,后稷之母也。」

3  師古曰:「,殷之始祖。稷,周之始祖。玄王亦殷之先祖,承黑帝之後,故曰玄王。公劉,后稷之曾孫也。古公亶父,即豳公也。大伯,大王之子,王季之兄也。王季,文王之父也。姜女,亶甫之妃也。大任,文王之母也。太姒,文王之妃,武王之母也。毛、鄭說詩,以玄王即也。此志既言,又有玄王,則玄王非一人矣。」

4  師古曰:「武丁,殷王高宗也。周成王,武王之子也。康王,成王之子也。宣王,厲王之子。」

5  師古曰:「阿衡,伊尹職號也。周,周公旦也。召,召公奭也。太公,師尚父也。申伯、召虎、仲山甫,皆周宣王臣也。」

 

至成帝時,謁者常山王禹世受(可)〔河〕間樂,能說其義,其弟子宋等上書言之,1 下大夫博士平當等考試。當以為「漢承秦滅道之後,賴先帝聖德,博受兼聽,修廢官,立大學,河間獻王聘求幽隱,修興雅樂以助化。時,大儒公孫弘、董仲舒等皆以為音中正雅,立之大樂。春秋鄉射,作於學官,希闊不講。2 故自公卿大夫觀聽者,但聞(鑑)〔鏗〕鎗,不曉其意,而欲以風諭眾庶,其道無由。3 是以行之百有餘年,德化至今未成。今等守習孤學,大指歸於興助教化。衰微之學,興廢在人。宜領屬雅樂,以繼絕表微。4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5 河間區區,(不)〔小〕國藩臣,6 以好學修古,能有所存,7 民到于今稱之,況於聖主廣被之資,8 修起舊文,放鄭近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於以風示海內,揚名後世,誠非小功小美也。」事下公卿,以為久遠難分明,當議復寢。

1  師古曰:「音于輒反。」

2  師古曰:「講謂論習也。」

3  師古曰:「風,化也。」

4  師古曰:「表,顯也。」

5  師古曰:「論語載孔子之言。」

6  師古曰:「區區,小貌也。」

7  師古曰:「存意於禮樂。」

8  師古曰:「被猶覆也,音皮義反。」

 

是時,鄭聲尤甚。黃門名倡丙彊、景武之屬富顯於世,貴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1 淫侈過度,至與人主爭女樂。哀帝自為定陶王時疾之,又性不好音,及即位,下詔曰:「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鄭衛之聲興。夫奢泰則下不孫而國貧,2 文巧則趨末背本者眾,3 鄭衛之聲興則淫辟之化流,4 而欲黎庶敦朴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5 豈不難哉!孔子不云乎?『放鄭聲,鄭聲淫。』6 其罷樂府官。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衛之樂者,條奏,別屬他官。」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郊祭樂人員六十二人,給祠南北郊。大樂鼓員六人,嘉至鼓員十人,邯鄲鼓員二人,騎吹鼓員三人,江南鼓員二人,淮南鼓員四人,巴俞鼓員三十六人,7 歌鼓員二十四人,楚嚴鼓員一人,梁皇鼓員四人,臨淮鼓員三十五人,茲邡鼓員三人,8 凡鼓十二,員百二十八人,朝賀置酒陳殿下,應古兵法。外郊祭員十三人,諸族樂人兼雲招給祠南郊用六十七人,9 兼給事雅樂用四人,夜誦員五人,剛、別柎員二人,10 給盛德主調篪員二人,11 聽工以律知日冬夏至一人,鐘工、磬工、簫工員各一人,僕射二人主領諸樂人,皆不可罷。竽工員三人,一人可罷。12 琴工員五人,三人可罷。柱工員二人,一人可罷。13 繩弦工員六人,四人可罷。14 鄭四會員六十二人,一人給事雅樂,六十一人可罷。張瑟員八人,七人可罷。安世樂鼓員二十人,十九人可罷。沛吹鼓員十二人,族歌鼓員二十七人,陳吹鼓員十三人,商樂鼓員十四人,東海鼓員十六人,長樂鼓員十三人,縵樂鼓員十三人,15 凡鼓八,員百二十八人,朝賀置酒,陳前殿房中,不應經法。治竽員五人,楚鼓員六人,常從倡三十人,常從象人四人,16 詔隨常從倡十六人,秦倡員二十九人,秦倡象人員三人,詔隨秦倡一人,雅大人員九人,朝賀置酒為樂。楚四會員十七人,巴四會員十二人,銚四會員十二人,17 齊四會員十九人,蔡謳員三人,齊謳員六人,竽瑟鐘磬員五人,皆鄭聲,可罷。師學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給大官挏馬酒,18 其七十人可罷。大凡八百二十九人,其三百八十八人不可罷,可領屬大樂,其四百四十一人不應經法,或鄭衛之聲,皆可罷。」奏可。然百姓漸漬日久,又不制雅樂有以相變,豪富吏民湛沔自若,19 陵夷壞于王莽。

1  師古曰:「五侯,王鳳以下也。定陵,淳于長也。富平,張放。」

2  師古曰:「孫讀曰遜。」

3  師古曰:「趨讀曰趣。趣,嚮也。」

4  師古曰:「辟讀曰僻也。」

5  師古曰:「源,水泉之本。」

6  師古曰:「論語載孔子之言。」

7  師古曰:「巴,巴人也。俞,俞人也。當高祖初為漢王,得巴俞人,並趫捷善鬥,與之定三秦滅楚,因存其武樂也。巴俞之樂因此始也。巴即今之巴州,俞即今之(俞)〔渝〕州,各其本地。」

8  晉灼曰:「邡音方。」

9  師古曰:「招讀與翹同。」

10 師古曰:「剛及別柎皆鼓名也。柎音膚。」

11 師古曰:「篪以竹為之,七孔,亦笛之類也,音池。」

12 師古曰:「竽,笙類也,三十六簧,音于。」

13 師古曰:「柱工,主箏瑟之柱者。」

14 師古曰:「弦,琴瑟之弦。繩言主糾合作之也。」

15 師古曰:「縵樂,雜樂也,音漫。」

16 孟康曰:「象人,若今戲蝦魚師子者也。」韋昭曰:「著假面者也。」師古曰:「孟說是。」

17 李奇曰:「疑是«。」韋昭曰:「銚,國名,音繇。」師古曰:「韋說是也。銚音姚。」

18 李奇曰:「以馬乳為酒,撞挏乃成也。」師古曰:「挏音動。馬酪味如酒,而飲之亦可醉,故呼馬酒也。」

19 師古曰:「湛讀曰沈,又讀曰耽。自若,言自如故也。」

 

今海內更始,民人歸本,戶口歲息,1 平其刑辟,牧以賢良,至於家給,既庶且富,則須庠序禮樂之教化矣。2 今幸有前聖遺制之威儀,誠可法象而補備之,經紀可因緣而存著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百世可知也。」3 今大漢繼周,久曠大儀,未有立禮成樂,此賈(宜)〔誼〕、仲舒、王吉、劉向之徒所為發憤而增嘆也。4

1  師古曰:「今謂班氏撰書時也。息,生也。」

2  師古曰:「家給,解已在前。庶,眾也。論語云孔子曰:『

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故班氏引之也。」

3  師古曰:「論語載孔子答子張之言也。」

4  師古曰:「感嘆也。」

校勘記

一0三四頁 三行 (大不備)或莫甚焉。 王先謙說「大不備」三字誤衍。「或」古「惑」字。通鑑不重三字,「或」作「惑」,是所見本不誤。

一0三六頁 四行 (母常人)〔每常大〕行禮乃置。 「母常人」,景祐本作「每常大」。殿本「常」作「當」。

一0三七頁 七行 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足以感動人之善心(

而)〔也〕,不使邪氣得接焉, 景祐本如此。

一0三七頁一二行 麤(古)〔作〕字,〔非是〕。 景祐本如此。 按「」是「麤」之俗字,故說非是。

一0四一頁一六行 而說論語者乃以為(追)魯哀公時禮壞樂崩, 景祐、殿本無「追」字。

一0四四頁 七行 高(祖)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王念孫說「祖」字涉上下文而衍,景祐本作「高廟」,是也。

一0四四頁一0行 以(明)示天下之安和也。 王念孫說「明」字涉下兩「明」字而衍,景祐本無。

一0四五頁一0行 更重立(之)〔也〕。 景祐、殿本都作「也」。

一0四七頁一六行 言各置(郊)〔部〕校, 景祐、殿、局本都作「部」。王先謙說作「部」是。

一0四九頁一一行 桂華 錢大昭說,此二字是練時日、帝臨、青陽之類,所以記章數也。但存桂華、美若二章之名,其餘俱脫去耳。

一0五0頁 四行 美(芳)〔若〕 劉奉世說,桂華、美芳皆二詩章名,本側注在前章之末,傳寫之誤,遂以冠後。後詞無「美芳」,亦當作「美若」矣。

一0五0頁一三行 蠻夷遣(擇)〔譯〕致福貢也。 景祐、殿本都作「譯」。王先謙說作「譯」是。

一0五七頁 四行 (列)〔烈〕騰八荒。 景祐、殿本都作「烈」。王先謙說作「烈」是。

一0五七頁一二行 享字合韻宜(因)〔音〕鄉。 景祐、殿本都作「音」。王先謙說作「音」是。

一0六一頁 五行 馬毛色如虎脊〔者〕有兩也。 「者」字據景祐、殿本補。

一0六一頁 六行 (幾)〔凡〕千里而至東道。 景祐、殿本都作「凡」。王先謙說作「凡」是。

一0六一頁一四行 靈(平而)鴻,長生豫。 王先謙說,八字不成句義,「平而」二字當衍。顏注亦未為「平」字釋義,衍文明矣。

一0六七頁一三行 析奚(道)〔遺〕? 景祐、殿、局本都作「遺」。王先謙說作「遺」是。

一0七一頁一四行 世受(可)〔河〕間樂, 錢大昭說「可」當作「河」。按景祐、殿、局本都作「河」。

一0七二頁 一行 但聞(鑑)〔鏗〕鎗, 景祐、殿、局本都作「

鏗」。王先謙說作「鏗」是。

一0七二頁 四行 (不)〔小〕國藩臣, 錢大昭說「不」疑「小」字之訛。按景祐、殿本都作「小」。

一0七三頁 八行 剛、別柎員二人,10 給盛德主調篪員二人, 注10 原在「盛德」下。王先謙說「給盛德」三字當下屬。

一0七四頁一四行 俞即今之(俞)〔渝〕州。 景祐、殿本都作「

渝」。王先謙說作「渝」是。

一0七五頁一四行 賈(宜)〔誼〕 景祐、殿本都作「誼」。王先謙說作「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