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百官公卿表第七

Jack 在 三, 01/01/2014 - 10:56 發表
版本狀態: 
內容未經校對

漢書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師古曰:「漢制,三公號稱萬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穀。其稱中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二千石者百二十斛,比二千石者百斛,千石者九十斛,比千石者八十斛,六百石者七十斛,比六百石者六十斛,四百石者五十斛,比四百石者四十五斛,三百石者四十斛,比三百石者三十七斛,二百石者三十斛,比二百石者二十七斛,一百石者十六斛。」

易敘宓羲、神農、(皇)〔黃〕帝作教化民,1 而傳述其官,2 以為宓羲龍師名官,3 神農火師火名,4 黃帝雲師雲名,5 少昊鳥師鳥名。6 自顓頊以來,為民師而命以民事,7 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8 書載唐虞之際,命羲和四子9 順天文,授民時;咨四岳,以舉賢材,揚側陃;10 十有二牧,柔遠能邇;11 禹作司空,平水土;12 棄作后稷,播百穀;13 作司徒,敷五教;14 咎繇作士,正五刑;15 垂作共工,利器用;16 作朕虞,育草木鳥獸;17 伯夷作秩宗,典三禮;18 夔典樂,和神人;19 龍作納言,出入帝命。20 夏、殷亡聞焉,21周官則備矣。22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各官司空,是為六卿,23各有徒屬職分,用於百事。24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25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故不以一職為官名。又立三少為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為孤卿,與六卿為九焉。記曰三公無官,言有其人然後充之,26舜之於堯,伊尹於湯,周公、召公於周,是也。或說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為三公。四岳謂四方諸侯。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戰國並爭,各變異。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27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28明簡易,隨時宜也。其後頗有所改。王莽篡位,慕從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亂亡。故略表舉大分,29以通古今,備溫故知新之義云。30

1  應劭曰:「宓羲氏始作八卦,神農氏為耒耜,黃帝氏作衣裳,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師古曰;「見易下繫。宓音伏,字本作虙,轉寫訛謬耳。」

2  師古曰:「春秋左氏傳載郯子所說也。」

3  應劭曰;「師者長也,以龍紀其官長,故為龍師。春官為青龍,夏官為赤龍,秋官為白龍,冬官為黑龍,中官為黃龍。」張晏曰:「庖羲將興,神龍負圖而至,因以名師與官也。」

4  應劭曰:「火德也,故為炎帝。春官為大火,夏官為鶉火,秋官為西火,各官為北火,中官為中火。」張晏曰:「神農有火星之瑞,因以名師與官也。」

5  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張晏曰:「黃帝有景雲之應,因以名師與官也。」

6  應劭曰:「金天氏,黃帝子青陽也。」張晏曰:「少昊之立,鳳鳥適至,因以名官。鳳鳥氏為歷正,玄鳥司分,伯趙司至,青鳥司開,丹鳥司閉。」師古曰:「玄鳥,燕也。伯趙,伯勞也。青鳥,鶬鴳也。丹鳥,鷩雉也。」

7  應劭曰:「顓頊氏代少昊者也,不能紀遠,始以職事命官也。春官為木正,夏官為火正,秋官為金正,冬官為水正,中官為土正。」師古曰:「自此以上皆郯子之辭也。」

8  應劭曰:「少昊有四叔,重為句芒,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故有五行之官,皆封為上公,祀為貴神。」師古曰:「上謂其事久遠也。胲音該。」

9  應劭曰:「堯命四子分掌四時之教化也。」張晏曰:「四子謂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也。」師古曰:「事見虞書堯典。」

10 師古曰:「四嶽,分主四方諸侯者。」

11 應劭曰:「牧,州牧也。」師古曰:「柔,安也,能,善也。邇,近也。」

12 師古曰:「空,穴也。古人穴居,主穿土為穴以居人也。」

13 應劭曰:「棄,臣名也。后,主也,為此稷官之主也。」師古曰:「播謂布種也。」

14 應劭曰:「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師古曰;「音先列反。」

15 應劭曰:「土,獄官之長。」張晏曰:「五刑謂墨、刖、劓、剕、宮、大辟也。」師古曰:「咎音皋。繇音弋昭反。墨,鑿其而涅以墨也。刖,斷足也。劓,割鼻也。剕,去髕骨也。宮,陰刑也。大辟,殺之也。」

16 應劭曰:「垂,臣名也。為共工,理百工之事也。」師古曰:「共讀曰龔。」

17 應劭曰:「,伯益也。虞,掌山澤禽獸官名也。」師古曰:「,古益字也。虞,度也,主商度山川之事。」

18 應劭曰:「伯夷,臣名也。典天神、地祇、人鬼之禮也。」師古曰:「秩,次也;宗,尊也:主尊神之禮,可以次序也。」

19 應劭曰:「夔,臣名也。」師古曰:「夔音鉅龜反。」

20 應劭曰:「龍,臣名也。納言,如今尚書,管王之喉舌也。」師古曰:「自此以上皆堯典之文。」

21 師古曰:「言夏、殷置官事不見於書傳也。禮記明堂位曰『

夏后氏官百,殷二百』,蓋言其大數而無職號統屬也。」

22 師古曰:「事見周書周官篇及周禮也。」

23 師古曰:「冢宰掌邦治,司徒掌邦教,宗伯掌邦禮,司馬掌邦政,司寇掌邦禁,司空掌邦土也。」

24 師古曰:「言百者,舉大數也。分音扶問反。」

25 應劭曰:「師,訓也。傅,覆也。保,養也。」師古曰:「傅,相也」

26 師古曰:「不必備員,有德者乃處之。」

27 張晏曰:「五帝自以德不及三皇,故自去其皇號。三王又以德不及五帝,自損稱王。秦自以德褒二行,故兼稱之。」

28 師古曰:「革,改也。」

29 師古曰:「分音扶問反。」

30 師古曰:「論語稱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猶厚也,言厚蓄故事,多識於新,則可為師。」

 

相國、丞相,1 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2 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有兩長史,秩千石。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舉不法。

1  應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

2  荀悅曰:「秦本次國,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無三公官。」

 

太尉,秦官,1 金印紫綬,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2 以冠將軍之號。3 宣帝地節三年置大司馬,不冠將軍,亦無印綬官屬。成帝綏和元年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哀帝建平二年復去大司馬印綬、官屬,冠將軍如故。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有長史,秩千石。

1  應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為稱。」

2  應劭曰:「司馬,主武也,諸武官亦以為號。」

3  師古曰:「冠者,加於其上共為一官也。」

 

御史大夫,秦官,1 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祕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置長史如中丞,官職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復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長史。侍御史有繡衣直指,2 出討姦猾,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置。

1  應劭曰:「侍御史之率,故稱大夫云。」臣瓚曰:「茂陵書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

2  服虔曰:「指事而行,無阿私也。」師古曰:「衣以繡者,尊寵之也。」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綬。後省,八年復置。後省,哀帝元壽二年復置。位在三公上。

太師、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綬。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

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1 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六令丞,又均官、都水兩長丞,2 又諸廟寢園食官令長丞,有廱太宰、太祝令丞,3 五畤各一尉。又博士及諸陵縣皆屬焉。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廟祀,初置太卜。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宣帝黃龍元年稍增員十二人。元帝永光元年分諸陵邑屬三輔。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1  應劭曰:「常,典也,掌典三禮也。」師古曰:「太常,王者旌旗也,畫日月焉,王有大事則建以行,禮官主奉持之,故曰奉常也。後改曰太常,尊大之(儀)〔義〕也。」

2  服虔曰:「均官,主山陵上槁輸入之官也。」如淳曰:「律,都水治渠隄水門。三輔黃圖云三輔皆有都水也。」

3  文穎曰:「廱,主熟食官。」如淳曰:「五畤在廱,故特置太宰以下諸官。」師古曰:「如說是也。雍,右扶風之縣也。太宰即是具食之官,不當復置饔人也。」

 

郎中令,秦官,1 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勳。2 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3 大夫掌論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皆無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諫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將,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車、戶、騎三將,4 秩皆比千石。謁者掌賓讚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僕射,5 秩比千石。期門掌執兵送從,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無員,多至千人,有僕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賁郎,6 置中郎將,秩比二千石。羽林掌送從,次期門,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7 羽林有令丞。宣帝令中郎將、騎都尉監羽林,秩比二千石。僕射,秦官,自侍中、尚書、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課之,軍屯吏、騶、宰、永巷宮人皆有,取其領事之號。8

1  臣瓚曰:「主郎內諸官,故曰郎中令。」

2  應劭曰:「光者,明也。祿者,爵也。勳,功也。」如淳曰:「胡公曰勳之言閽也。閽者,古主門官也。光祿主宮門。」師古曰:「應說是也。」

3  服虔曰:「與期門下以微行,後遂以名官。」師古曰:「羽林,亦宿衛之官,言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也。一說羽所以為王者羽翼也。」

4  如淳曰:「主車曰車郎,主戶衛曰戶郎。漢儀注郎中令主郎中,左右車將主左右車郎,左右戶將主左右戶郎也。」

5  應劭曰:「謁,請也,白也。僕,主也。」

6  師古曰:「賁讀與奔同,言如猛獸之奔。」

7  師古曰:「五兵謂弓矢、殳、矛、戈、戟也。」

8  孟康曰:「皆有僕射,隨所領之事以為號也。若軍屯吏則曰軍屯僕射,永巷則曰永巷僕射。」

 

衛尉,秦官,掌宮門衛屯兵,1 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年復為衛尉。屬官有公車司馬、衛士、旅賁三令丞。2 衛士三丞。又諸屯衛候、司馬二十二官皆屬焉。長樂、建章、甘泉衛尉皆掌其宮,3 職略同,不常置。

1  師古曰:「漢舊儀云衛尉寺在宮內。胡廣云主宮闕之門內衛士,於周垣下為區廬。區廬者,若今之仗宿屋矣。」

2  師古曰:「漢官儀云公車司馬掌殿司馬門,夜徼宮中,天下上事及闕下凡所徵召皆總領之,令秩六百石。旅,眾也。賁與奔同,言為奔走之任也。」

3  師古曰:「各隨所掌之宮以名官。」

 

太僕,秦官,1 掌輿馬,有兩丞。屬官有大廄、未央、家馬三令,各五丞一尉。2 又車府、路軨、騎馬、駿馬四令丞;3 又龍馬、閑駒、橐泉、騊駼、承華五監長丞;4 又邊郡六牧師菀令,各三丞;5 又牧橐、昆蹄令丞6 皆屬焉。中太僕掌皇太后輿馬,不常置也。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馬為挏馬,7 初置路軨。

1  應劭曰:「周穆王所置也,蓋大御眾僕之長,中大夫也。」

2  師古曰:「家馬者,主供天子私用,非大祀戎事軍國所須,故謂之家馬也。」

3  伏儼曰:「主乘輿路車,又主凡小車。軨,今之小馬車曲輿也。」師古曰:「軨音零。」

4  如淳曰:「橐泉廄在橐泉宮下。騊駼,野馬也。」師古曰:「閑,闌,養馬之所也,故曰閑駒。騊駼出北海中,其狀如馬,非野馬也。騊音徒高反。駼音塗。」

5  師古曰:「漢官儀云牧師諸菀三十六所,分置北邊、西邊,分養馬三十萬頭。」

6  應劭曰:「橐,橐佗。昆蹄,好馬名也。蹄音啼。」如淳曰:「爾雅曰『昆蹄研,善升甗』者也,因以為廄名。」師古曰:「牧橐,言牧養橐佗也。昆,獸名也。蹄研者,謂其蹄下平也。善升甗者,謂山形如甑,而能升之也。蹄即古蹄字耳。研音五見反。甗音言,又音牛偃反。」

7  應劭曰:「主乳馬,取其汁挏治之,味酢可飲,因以名官也。」如淳曰:「主乳馬,以韋革為夾兜,受數斗,盛馬乳,挏取其上(把)〔肥〕,因名曰挏馬。禮樂志丞相孔光奏省樂官七十二人,給大官挏馬酒。今梁州亦名馬酪為馬酒。」晉灼曰:「挏音挺挏之挏。」師古曰:「晉音是也。挏音徒孔反。」

 

廷尉,秦官,1 掌刑辟,有正、左右監,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復為廷尉。宣帝地節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壽二年復為大理。王莽改曰作士。

1  應劭曰:「聽獄必質諸朝廷,與眾共之,兵獄同制,故稱廷尉。」師古曰:「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為號。」

 

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1 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2 及郡邸長丞。3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為大行令,初置別火。王莽改大鴻臚曰典樂。初,置郡國邸屬少府,中屬中尉,後屬大鴻臚。

1  應劭曰:「郊廟行禮讚九賓,鴻聲臚傳之也。」

2  如淳曰:「漢儀注別火,獄令官,主治改火之事。」

3  師古曰:「主諸郡之邸在京師者也。」

 

宗正,秦官,1 掌親屬,有丞。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屬官有都司空令丞,2 內官長丞。3 又諸公主家令、門尉皆屬焉。王莽并其官於秩宗。初,內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宗正。

1  應劭曰:「周成王之時彤伯入為宗正也。」師古曰:「彤伯為宗伯,不謂之宗正。」

2  如淳曰:「律,司空主水及罪人。賈誼曰『輸之司空,編之徒官』。」

3  師古曰:「律曆志主分寸尺丈也。」

 

治粟內史,秦官,掌穀貨,有兩丞。景帝後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1 斡官、鐵市兩長丞。2 又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六十五官長丞皆屬焉。騪粟都尉,3 武帝軍官,不常置。王莽改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為納言。初,斡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大司農。

1  孟康曰:「均輸,謂諸當所有輸於官者,皆令輸其地土所饒,平其所在時賈,官更於佗處賣之,輸者既便,而官有利也。」

2  如淳曰:「斡音筦,或作幹。斡,主也,主均輸之事,所謂斡鹽鐵而榷酒酤也。」晉灼曰:「此竹箭幹之官長也。均輸自有令。」師古曰:「如說近是也。縱作幹讀,當以幹持財貨之事耳,非謂箭幹也。」

3  服虔曰:「騪音搜狩之搜。搜,索也。」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1 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西織、東園匠十(二) 官令丞,2 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長丞,3 又上林中十池監,4 又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內者、宦者(七) 官令丞。5 諸僕射、署長、中黃門皆屬焉。6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為考工,左弋為佽飛,居室為保宮,甘泉居室為昆臺,永巷為掖廷。佽飛掌弋射,有九丞兩尉,太官七丞,昆臺五丞,樂府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鉤盾五丞兩尉。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書謁者令為中謁者令,初置尚書,員五人,有四丞。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為織室。綏和二年,哀帝省樂府。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1  應劭曰:「名曰禁錢,以給私養,自別為藏。少者,小也,故稱少府。」師古曰:「大司農供軍國之用,少府以養天子也。(供)〔共〕音居用反。養音弋亮反。」

2  服虔曰:「若盧,詔獄也。」鄧展曰:「舊洛陽兩獄,一名若盧,主受親戚婦女。」如淳曰:「若盧,官名也,藏兵器。品令曰若盧郎中二十人,主弩射。漢儀注有若盧獄令,主治庫兵將相大臣。」臣瓚曰:「冬官為考工,主作器械也。」師古曰:「太官主膳食,湯官主餅餌,導官主擇米。若盧,如說是也。左弋,地名。東園匠,主作陵內器物者也。」

3  師古曰:「胞人,主掌宰割者也。胞與庖同。」

4  師古曰:「三輔黃圖云上林中池上五所,而此云十池監,未詳其數。」

5  師古曰:「鉤盾主近苑囿,尚方主作禁器物,御府主天子衣服也。」

6  師古曰:「中黃門,奄人居禁中在黃門之內給事者也。」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1 有兩丞、候、司馬、千人2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3 屬官有中壘、寺互、武庫、都船四令丞。4 都船、武庫有三丞,中壘兩尉。又式道左右中候、候丞及左右京輔都尉、尉丞兵卒皆屬焉。5 初,寺互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中尉。

1  如淳曰:「所謂遊徼,徼循禁備盜賊也。」師古曰:「徼謂遮繞也。徼音工釣反。」

2  師古曰:「候及司馬及千人皆官名也。屬國都尉云有丞、候、千人。西域都護云司馬、候、千人各二人。凡此千人,皆官名也。」

3  應劭曰:「吾者,禦也,掌執金革以禦非常。」師古曰:「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以禦非常,故執此鳥之象,因以名官。」

4  如淳曰:「漢儀注有寺互。都船獄令,治水官也。」

5  應劭曰:「式道凡三候,車駕出還,式道候持麾至宮門,門乃開。」師古曰:「式,表也。」

 

自太常至執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屬官有太子門大夫、1 庶子、2 先馬、3 舍人。

1  應劭曰:「員五人,秩六百石。」

2  應劭曰:「員五人,秩六百石。」

3  張晏曰:「先馬,員十六人,秩比謁者。」如淳曰:「前驅也。國語曰句踐親為夫差先馬。先或作洗也。」

 

將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有兩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將作大匠。屬官有石庫、東園主章、左右前後中校七令丞,1 又主章長丞。2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東園主章為木工。成帝陽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後中校五丞。

1  如淳曰:「章謂大材也。舊將作大匠主材吏名章曹掾。」師古曰:「今所謂木鍾者,蓋章聲之轉耳。東園主章掌大材,以供東園大匠也。」

2  師古曰:「掌凡大木也。」

 

詹事,秦官,1 掌皇后、太子家,有丞。2 屬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僕、中盾、衛率、廚廄長丞,3 又中長秋、私府、永巷、倉、廄、祠祀、食官令長丞。諸宦官皆屬焉。4 成帝鴻嘉三年省詹事官,并屬大長秋。5 長信詹事掌皇太后宮,景帝中六年更名長信少府,6 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長樂少府。

1  應劭曰:「詹,省也,給也。」臣瓚曰:「茂陵書詹事秩真二千石。」

2  師古曰:「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隨其所在以名官。」

3  張晏曰:「太子稱家,故曰家令。」臣瓚曰:「茂陵中書太子家令秩八百石。」應劭曰:「中盾主周衛徼道,秩四百石。」如淳曰:「漢儀注衛率主門衛,秩千石。」師古曰:「掌知漏刻,故曰率更。自此以上,太子之官也。更音工衡反。」

4  師古曰:「自此以上,皆皇后之官。」

5  師古曰:「省皇后詹事,總屬長秋也。」

6  張晏曰:「以太后所居宮為名也。居長信宮則曰長信少府,居長樂宮則曰長樂少府也。」

 

將行,秦官,1 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長秋,2 或用中人,或用士人。3

1  應劭曰:「皇后卿也。」

2  師古曰:「秋者收成之時,長者恆久之義,故以為皇后官名。」

3  師古曰:「中人,奄人也。」

 

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1 復增屬國,置都尉、丞、候、千人。屬官,九譯令。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鴻臚。

1  師古曰:「昆音下門反。」

 

水衡都尉,1 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屬官有上林、均輸、御羞、禁圃、輯濯、鍾官、技巧、六廄、辯銅九官令丞。2 又衡官、水司空、都水、農倉,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長丞皆屬焉。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輸四丞,御羞兩丞,都水三丞,禁圃兩尉,甘泉上林四丞。成帝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廄官。王莽改水衡都尉曰予虞。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鑄錢皆屬少府。

1  應劭曰:「古山林之官曰衡。掌諸池苑,故稱水衡。」張晏曰:「主都水及上林苑,故曰水衡。主諸官,故曰都。有卒徒武事,故曰尉。」師古曰:「衡,平也,主平其稅入。」

2  如淳曰:「御羞,地名也,在藍田,其土肥沃,多出御物可進者,揚雄傳謂之御宿。三輔黃圖御羞、宜春皆苑名也。輯濯,船官也。鍾官,主鑄錢官也。辯銅,主分別銅之種類也。」師古曰:「御宿,則今長安城南御宿川也,不在藍田。羞、宿聲相近,故或云御羞,或云御宿耳。羞者,珍羞所出;宿者,止宿之義。輯讀與楫同,音集;濯音直孝反:皆所以行船也。漢舊儀云天子六廄,未央、承華、騊駼、騎馬、輅軨、大廄也,馬皆萬匹。據此表,大僕屬官以有大廄、未央、輅軨、騎馬、騊駼、承華,而水衡又云六廄技巧官,是則技巧之徒供六廄者,其官別屬水衡也。」

 

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內史。1 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2 屬官有長安市、廚兩令丞,又都水、鐵官兩長丞。左內史更名左馮翊,3 屬官有廩犧令丞尉。4 又左都水、鐵官、雲壘、長安四市四長丞皆屬焉。

1  師古曰:「地理志云武帝建元六年置左右內史,而此表云景帝二年分置,表志不同。又據史記,知志誤矣。」

2  張晏曰:「地絕高曰京。左傳曰『莫之與京』。十億曰兆。尹,正也。」師古曰:「京,大也。兆者,眾數。言大眾所在,故云京兆也。」

3  張晏曰:「馮,輔也。翊,佐也。」

4  師古曰:「廩主藏穀,犧主養牲,皆所以供祭祀也。」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1 治內史右地。屬官有掌畜令丞。2 又(有)〔右〕都水、鐵官、廄、廱廚四長丞皆屬焉。3 與左馮翊、京兆尹是為三輔,4 皆有兩丞。列侯更屬大鴻臚。元鼎四年更置(二)3 輔都尉、都尉丞各一人。

1  張晏曰:「扶,助也。風,化也。」

2  如淳曰:「尹翁歸傳曰『豪強有論罪,輸掌畜官,使斫莝』。東方朔曰『益為右扶風』,畜牧之所在也。」

3  如淳曰:「五畤在廱,故有廚。」

4  服虔曰:「皆治在長安城中。」師古曰:「三輔黃圖云京兆在尚冠前街東入,故中尉府,馮翊在太上皇廟西入,右扶風在夕陰街北入,故主爵府。長安以東為京兆,長陵以北為左馮翊,渭城以西為右扶風也。」

 

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風,皆秩二千石,丞六百石。

護軍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屬大司馬,成帝綏和元年居大司馬府比司直,哀帝元壽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

司隸校尉,周官,1 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節,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2 捕巫蠱,督大姦猾。3 後罷其兵。察三輔、三河、弘農。元帝初元四年去節。成帝元延四年省。綏和二年,哀帝復置,但為司隸,冠進賢冠,屬大司空,比司直。

1  師古曰:「以掌徒隸而巡察,故云司隸。」

2  師古曰:「中都官,京師諸官府也。」

3  師古曰:「督謂察視也。」

 

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有司馬、1 十二城門候。2 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掌西域。3 屯騎校尉掌騎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校尉掌越騎。4 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5 又有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6 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7 虎賁校尉掌輕車。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馬。8 自司隸至虎賁校尉,秩皆二千石。西域都護加官,宣帝地節二年初置,以騎都尉、諫大夫使護西域三十六國,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候、千人各二人。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9 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

1  師古曰:「八屯各有司馬也。」

2  師古曰:「門各有候,蕭望之署小苑東門候,亦其比也。」

3  師古曰:「掌北軍壘門之內,而又外掌西域。」

4  如淳曰:「越人內附,以為騎也。」晉灼曰:「取其材力超越也。」師古曰:「宣紀言佽飛射士、胡越騎,又此有胡騎校尉。如說是。」

5  師古曰:「長水,胡名也。宣曲,觀名,胡騎之屯於宣曲者。」

6  師古曰:「胡騎之屯池陽者也。」

7  服虔曰:「工射者也。冥冥中聞聲則中之,因以名也。」應劭曰:「須詔所命而射,故曰待詔射也。」

8  師古曰:「自中壘以下凡八校尉。城門不在此數中。」

9  師古曰:「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皆有正位,唯戊己寄治耳。今所置校尉亦無常居,故取戊己為名也。有戊校尉,有己校尉。一說戊己居中,鎮覆四方,今所置校尉亦處西域之中撫諸國也。」

 

奉軍都尉掌御乘輿車,駙馬都尉掌駙馬,1 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2 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亡員,3 多至數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諸曹受尚書事,諸吏得舉法,散騎騎並乘輿車。4 給事中亦加官,5 所加或大夫、博士、議郎,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中黃門有給事黃門,位從將大夫。皆秦制。

1  師古曰:「駙,副馬也。非正駕車,皆為副馬。一曰駙,近也,疾也。」

2  應劭曰:「入侍天子,故曰侍中。」晉灼曰:「漢儀注諸吏、給事中日上朝謁,平尚書奏事,分為左右曹。魏文帝合散騎、中常侍為散騎常侍也。」

3  如淳曰:「將謂郎將以下也。自列侯下至郎中,皆得有散騎及中常侍加官。是時散騎及常侍各自一官,亡員也。」

4  師古曰:「並音步浪反。騎而散從,無常職也。」

5  師古曰:「漢官解詁云掌侍從左右,無員,常侍中。」

 

爵:一級曰公士,1 二上造,2 三簪裊,3 四不更,4 五大夫,5 六官大夫,七公大夫,6 八公乘,7 九五大夫,8 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9 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10 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11 十七駟車庶長,12 十八大庶長,13 十九關內侯,14 二十徹侯。15 皆秦制,以賞功勞。徹侯金印紫綬,避武帝諱,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國令長名相,又有家丞、門大夫、庶子。

1  師古曰:「言有爵命,異於士卒,故稱公士也。」

2  師古曰:「造,成也,言有成命於上也。」

3  師古曰:「以組帶馬曰裊。簪裊者,言飾此馬也。裊音乃了反。」

4  師古曰:「言不豫更卒之事也。更音工衡反。」

5  師古曰:「列位從大夫。」

6  師古曰:「加官、公者,示稍尊也。」

7  師古曰:「言其得乘公家之車也。」

8  師古曰:「大夫之尊也。」

9  師古曰:「庶長,言為眾列之長也。」

10 師古曰:「更言主領更卒,部其役使也。更音工衡反。」

11 師古曰:「言皆主上造之士也。」

12 師古曰:「言乘駟馬之車而為眾長也。」

13 師古曰:「又更尊也。」

14 師古曰:「言有侯號而居京畿,無國邑。」

15 師古曰:「言其爵位上通於天子。」

 

諸侯王,高帝初置,1 金璽盭綬,2 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內史為京兆尹,中尉為執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勳,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僕曰僕,秩亦千石。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1  師古曰:「蔡邕云漢制皇子封為王,其實諸侯也。周末諸侯或稱王,漢天子自以皇帝為稱,故以王號加之,總名諸侯王也。」

2  如淳曰:「盭音戾。盭,綠也,以綠為質。」晉灼曰:「盭,草名也,出琅邪平昌縣,似艾,可染綠,因以為綬名也。」師古曰:「晉說是也。璽之言信也。古者印璽通名,今則尊卑有別。漢舊儀云諸侯王黃金璽,橐佗鈕,文曰璽,謂刻云某王之璽。」

 

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1 秩六百石,員十三人。成帝綏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刺史,元壽二年復為牧。

1  師古曰:「漢官典職儀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強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強淩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姦。三條,二千石不卹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苟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託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也。」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

關都尉,秦官。農都尉、屬國都尉,皆武帝初置。

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1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2 是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

1  師古曰:「吏,理也,主理其縣內也。」

2  師古曰:「漢官名秩簿云斗食月奉十一斛,佐史月奉八斛也。一說,斗食者,歲奉不滿百石,計日而食一斗二升,故云斗食也。」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1 光祿大夫無。2 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大夫、博士、御史、謁者、郎無3 。其僕射、御史治書尚符璽者,有印綬。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綬。4 成帝陽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綏和元年,長、相皆黑綬。哀帝建平二年,復黃綬。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二萬二百八十五人。

1  師古曰:「漢舊儀云銀印背龜鈕,其文曰章,謂刻曰某官之章也。」

2  師古曰:「無印綬。」

3  師古曰:「大夫以下亦無印綬。」

4  師古曰:「漢舊儀云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鼻鈕,文曰印。謂鈕但作鼻,不為蟲獸之形,而刻文云某官之印。」

校勘記

七二一頁 七行 (皇)〔黃〕帝 景祐、殿、局本都作「黃」。王先謙說作「黃」是。

七二六頁一二行 博士,秦官, 此處本提行,景祐、汲古、局本並同,惟殿本連上。王先謙說博士屬太常,不提行是。

七二七頁 二行 尊大之(儀)〔義〕也。 景祐、殿本都作「義」。王先謙說作「義」是。

七二七頁 七行 大夫掌論議, 此處本提行,汲古本同,景祐、殿、局本連上。王先謙說此郎中令屬官,不提行是。

七二八頁 一行 僕射,秦官, 此處本提行,而景祐、殿本連上。王先謙說不提行是。

七三0頁 二行 挏取其上(把)〔肥〕, 景祐、殿本都作「肥」。王先謙說作「肥」是。

七三一頁一四行 十(二)6 官令丞, 錢大昭說「十二」疑是「十六」。按殿本作「十六」。王先謙說作「十六」是。

七三一頁一六行 (七)8 官令丞。 殿本「七」作「八」。王先謙說作「八」是。

七三二頁 六行 (供)〔共〕音居用反。 景祐、殿本都作「共」。王先謙說作「共」是。

七三六頁 三行 分置左〔右〕內史。 王念孫說脫「右」字,下文「右內史」、「左內史」皆承此句言之。

七三六頁一二行 又(有)〔右〕都水、 劉攽說「有」當作「右」。上云「左都水」,此云「右都水」。

七三六頁一三行 更置(二)3 輔都尉、 錢大昭說「二」當作「三」。按景祐、殿本都作「三」。

七四二頁 五行 二千〔石〕違公下比, 「石」字據景祐、殿、局本補。

 

漢書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師古曰:「此表中記公卿姓名不具及但舉其官而無名或言若干年不載遷免死者,皆史之闕文,不可得知。」

公元前 相國            左內史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列將軍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 水衡都尉 
  大司徒        大行令治粟內史中尉執金吾 左馮翊
  太師大司馬大司空 太常光祿勳中大夫令 大理大鴻臚大司農少府主爵都尉右內史
  太傅           右扶風京兆尹
  太保             
206高帝元年沛相蕭何為丞相。 內史周苛為御史大夫守滎陽,三年死。    滕令夏侯嬰為太僕。  執盾襄為治粟內史。職志周昌為中尉,三年遷。

師古曰:「志音式異反。」

 內史周苛遷。
205              
204              
203  中尉周昌為御史大夫,六年徙為趙丞相。           
202 太尉盧綰,後九月為燕王。   郎中令王恬啟。  廷尉義渠。廣平侯薛歐為典客。

師古曰:「歐音一后反。」

 軍正陽咸延為少府,二十一年卒。中尉丙猜。 殷內史杜恬。
201      將軍酈商為衛尉。汲侯公上不害為太僕。      
200    博士叔孫通為奉常,三年徙為太子太傅。         
199              
198丞相何遷為相國。             
197  符璽御史趙堯為御史大夫,十年免。     中地守宣義為廷尉。     
196十一 絳侯周勃為太尉,後官省。    衛尉王氏。    中尉戚鰓。

師古曰:「鰓音先才反。」

  
195十二    太子太傅叔孫通復為奉常。   廷尉育。     
194孝惠元年      營陵侯劉澤為衛尉。       
193七月辛未,相國何薨。七月癸巳,齊相曹參為相國。             
192        長修侯杜恬為廷尉。     
191              
190八月己丑,相國參薨。             
18 9十月己丑,安國侯王陵為右丞相,曲逆侯陳平為左丞相。絳侯周勃復為太尉,十年遷。      土軍侯宣義為廷尉。     
18 8    奉常免。

師古曰:「名免也。」

    辟陽侯審食其為典客,一年遷。    
18 7高后元年十一月甲子,右丞相陵為太傅,左丞相平為右丞相,典客審食其為左丞相。 上黨守任敖為御史大夫,三年免。           
18 6          上邳侯劉郢客為宗正,七年為楚王。   
18 5              
18 4  平陽侯曹窋為御史大夫,五年免。           
18 3              
18 2              
18 1七月辛巳,左丞相食其為太傅。   奉常根。   廷尉圍。典客劉揭。    
18 0九月丙戌,復為丞相,後九月免。 淮南丞相張蒼為御史大夫,四年遷。           
179孝文元年十月辛亥,右丞相平為左丞相,太尉周勃為右丞相,八月辛未免。十月辛亥,將軍灌嬰為太尉,二年遷,官省。 太中大夫薄昭為車騎將軍。代中尉宋昌為衛將軍。 郎中令張武。  河南守吳公為廷尉。     
178十月,丞相平薨。十一月乙亥,絳侯勃復為丞相。   奉常饒。 衛尉足。       
177十二月,丞相勃免。乙亥,太尉灌嬰為丞相。       中郎將張釋之為廷尉。典客馮敬,四年遷。    
176十二月乙巳,丞相嬰薨。正月甲午,御史大夫張蒼為丞相。 御史大夫圍。           
175              
174              
173  典客馮敬為御史大夫。      典客靚。

師古曰:「靚與靜同。」

    
172       太僕嬰薨。      
171              
170        廷尉昌。廷尉嘉。     
169十一              
168十二    奉常昌閭。         
167十三              
166十四           中尉周舍。 內史董赤。
165十五        廷尉宜昌。     
164十六  淮陽守申屠嘉為御史大夫,二年遷。           
163後元年        廷尉信。     
162八月戊戌,丞相蒼免。庚午,御史大夫申屠嘉為丞相。 八月庚午,開封侯陶青為御史大夫,七年遷。           
161              
160              
159              
158              
157    奉常信。         
156孝景元年     太中大夫周仁為郎中令,十三年老病免,食二千石祿。  廷尉敺。

師古曰:「敺讀與驅同。」

 平陸侯劉禮為宗正,二年為楚王。中尉嘉。 中大夫晁錯為左內史,一年遷。
155六月丞相嘉薨。八月丁未,御史大夫陶青為丞相。 八月丁巳,左內史朝錯為御史大夫。 奉常斿。         
154 中尉周亞夫為太尉,五年遷,官省。正月壬子,錯有罪要斬。故詹事竇嬰為大將軍。故吳相袁盎為奉常。奉常殷。   廷尉勝。 德侯劉通為宗正,三年薨。河間大傅衛綰為中尉,四年賜告,後為太子太傅。  
153  御史大夫介。 南皮侯竇彭祖為奉常。         
152    安丘侯張歐為奉常。 姚丘侯劉舍為太僕。

師古曰:「侯表及諸傳皆云桃侯,獨此為姚丘,疑誤也。 」

       
151              
150六月乙巳,丞相青免。太尉周亞夫為丞相。 太僕劉舍為御史大夫,三年遷。 酇侯蕭勝為奉常。      濟南太守郅都為中尉,三年免。  
149中元年        廷尉福。     
148              
147九月戊戌,丞相亞夫免。御史大夫劉舍為丞相。 太子太傅衛綰為御史大夫,四年遷。 煮棗侯乘昌為奉常。         
146              
145    軑侯吳利為奉常。

師古曰:「軑音大,又音第。」

      少府神。主爵都尉不疑。 
144    奉常利更為太常。 中大夫令直不疑更為衛尉。 廷尉瑕更為大理。  濟南都尉甯成為中尉,四年遷。  
143後元年七月丙午,丞相舍免。八月壬辰,御史大夫衛綰為丞相。 八月壬辰,衛尉直不疑為御史大夫,三年免。  郎中令賀。        
142          大農令惠。中尉廣意。主爵都尉奴。 
141    柏至侯許昌為太常,二年遷。         
140孝武建元元年六月,丞相綰免。丙寅,魏其侯竇嬰為丞相。武安侯田蚡為太尉。齊相牛抵為御史大夫。

師古曰:「抵音丁禮反。」

  郎中令王臧,一年有罪自殺。 淮南太守灌夫為太僕,二年為燕相。 大行令光。 中尉張敺,九年遷。 中尉甯成為內史,下獄論。內史印。
139十月丞相嬰免。三月乙未,太常許昌為丞相。太尉蚡免,官省。御史大夫趙綰,有罪自殺。 南陵侯趙周為太常,四年免。郎中令石建,六年卒。  大理信。大行令過期。   內史石慶。
138          北地都尉韓安國為大農令,三年遷。  內史石遍。
137  武強侯嚴青翟為御史大夫,二年,坐竇太后喪不辦免。     廷尉遷。廷尉建。    江都相鄭當時為右內史,五年貶為詹事。
136        廷尉武。大行令王恢。    
135六月癸巳,丞相昌免。武安侯田蚡為丞相。 大農令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四年病免。 太常定。  太僕賀,三十三年遷。廷尉殷。 大農令殷。 東海太守汲黯為主爵都尉,十一年徙。 
134元光元年    太常王臧。 隴西太守李廣為衛尉。       
133             內史充。
132              
131三月乙卯,丞相蚡薨。五月丁巳,平侯薛澤為丞相。 九月,中尉張歐為御史大夫,五年老病免,食上大夫祿。 宣平侯張歐為太常。

師古曰:「歐音一后反。」

         
130        廷尉翟公。 詹事鄭當時為大農令,十一年免。故御史大夫韓安國為中尉,一年遷。 右內史番係。博士公孫弘為左內史,四年遷。

師古曰:「番音普安反。」

129    太常司馬當時。 中尉韓安國為衛尉,二年為將軍。  大行令丘。 中大夫趙禹為中尉。  
128元朔元年              
127    蓼侯孔臧為太常,三年坐南陵橋壞衣冠道絕免。         
126  左內史公孫弘為御史大夫,二年遷。   衛尉蘇建。 中大夫張湯為廷尉,五年遷。  少府孟賁。中尉李息。 左內史李沮,四年為將軍。

師古曰:「沮音俎。」

125          宗正劉棄。少府產。 右內史賁。

師古曰:「賁音奔。」

124十一月乙丑,丞相澤免。御史大夫公孫弘為丞相。 四月丁未,河東太守九江番係為御史大夫。 山陽侯張當居為太常,坐選子弟不以實免。      中尉趙禹為少府。中尉殷容。主爵都尉李蔡。主爵都尉汲黯為右內史,五年免。
123    繩侯周平為太常,四年坐不繕園陵免。右北平太守李廣為郎中令,五年免。        
122元狩元年  樂安侯李蔡為御史大夫,一年遷。      大行令李息。宗正劉受。中尉司馬安。會稽太守朱買臣為主爵都尉。左內史敞。
121三月戊寅,丞相弘薨。壬辰,御史大夫李蔡為丞相。             
120  三月壬辰,廷尉張湯為御史大夫,六年有罪自殺。冠軍侯霍去病為票騎將軍。  衛尉張騫。 廷尉李友。廷尉安。廷尉禹。  中尉霸。主爵都尉趙食其,二年為將軍。 
119 大將軍衛青為大司馬大將軍。票騎將軍霍去病為大司馬票騎將軍。  戚侯李信成為太常,二年坐縱丞相李蔡侵道免。     沈猷侯劉受為宗正,二年坐聽請不具宗室論。大農令顏異,二年坐腹非誅。河內太守王溫舒為中尉,五年遷。中尉丞楊僕為主爵都尉。定襄太守義縱為右內史,二年下獄棄市。
118三月甲午,丞相蔡有罪自殺。四月乙卯,太子少傅嚴青翟為丞相。    郎中令李敢。衛尉充國,三年坐齋不謹棄市。 廷尉司馬安。     
117 九月,大司馬去病薨。  俞侯欒賁為太常,坐犧牲不如令免。郎中令徐自為,十三年為光祿勳。    大農令正夫。  右內史王晁。
116元鼎元年    蓋侯王信為太常。   廷尉霸。    右內史蘇縱。
115二月壬辰,丞相青翟有罪自殺。二月辛亥,太子太傅趙周為丞相。 二月辛亥,太子太傅石慶為御史大夫,三年遷。 廣安侯任越人為太常,坐廟酒酸論。

師古曰:「任敖傳及侯表皆云廣阿侯。今此為廣安,此表誤。 」

    中郎將張騫為大行令,三年卒。大農令孔僅。少府當,四年下獄死。水衡都尉張罷。 
114    鄲侯周仲居為太常,坐不收赤側錢收行錢論。

師古曰:「赤側當廢而不收,乃收見行之錢也。鄲音多。 」

   中尉王溫舒為廷尉,一年復徙中尉  關都尉尹齊為中尉,一年抵罪。  
113    睢陵侯張廣國為太常。   故少府趙禹為廷尉,四年以老貶為燕相。 宗正劉安國。大農令客。廷尉王溫舒為中尉,二年免。水衡都尉豹。右內史李信成。中大夫兒寬為左內史,三年遷。
112九月辛巳,丞相周下獄死。丙申,御史大夫石慶為丞相。   平曲侯周建德為太常。陽平侯杜相為太常,五年坐擅繇大樂令論。

師古曰:「擅役使人也。」

 衛尉路博德。       
111  齊相卜式為御史大夫,一年貶為太子太傅。       大農令張成。少府豹為中尉。  
110元封元年  左內史兒寬為御史大夫,八年卒。         水衡都尉閻奉。御史中丞咸宣為左內史,六年免。

師古曰:「咸音減省之減。」

109        御史中丞杜周為廷尉,十一年免。  故中尉王溫舒為少府,三年徙。  
108              
107    酇侯蕭壽成為太常,坐犧牲不如令論。       水衡都尉德遷。少府王溫舒為右內史,二年免。
106 大將軍青薨。  成安侯韓延年為太常,二年坐留外國使人入粟贖論。         
105           少府德有罪自殺。右輔都尉王溫舒行中尉事,二年獄族。  
104太初元年    睢陵侯張昌為太常,二年坐乏祠論。郎中令自為更為光祿勳。   大鴻臚壺充國。 中尉。故左內史咸宣為右扶風,三年下獄自殺。京兆尹無忌。左馮翊殷周。
103正月戊寅,丞相慶薨。閏月丁丑,大僕公孫賀為丞相。      侍中公孫敬聲為太僕,十二年下獄死。 大鴻臚商丘成,十二年遷。 少府王偉。  
102  正月,膠東太守延廣為御史大夫。 牧丘侯石德為太常,三年坐廟牲瘦入穀贖論。      搜粟都尉上官桀為少府,年老免。

師古曰:「疑此非上官桀,表誤也。 」

  
101              
100天漢元年  濟南太守琅邪王卿為御史大夫,二年有罪自殺。       大司農桑弘羊,四年貶為搜粟都尉。   
99    新畤侯趙弟為太常,五年坐鞫獄不實論。      故廷尉杜周為執金吾,一年遷。  
98  二月,執金吾杜周為御史大夫,四年卒。     廷尉吳尊。     
97           弘農太守沛范方渠中翁為執金吾。

師古曰:「沛人,姓范,名方渠,字中翁也。中讀曰仲。 」

 左馮翊韓不害。
96太始元年        廷尉郭居。 大司農。   
95           少府充國。水衡都尉守。 
94  三月,光祿大夫河東暴勝之公子為御史大夫,三年下獄自殺。

師古曰:「公子,亦勝之字也。後皆類此。 」

 容城侯唯塗光為太常,徙為安定都尉。       直指使者江充為水衡都尉,五年為太子所斬。 
93    江都侯靳石為太常,四年坐為謁問囚故太僕敬聲亂尊卑免。         
92征和元年        廷尉常。  光祿大夫公孫遺守少府。  
91四月壬申,丞相賀下獄死。五月丁巳,涿郡太守劉屈氂為左丞相。 九月大鴻臚商丘成為御史大夫,四年坐祝詛自殺。  光祿勳韓說少卿為太子所殺。  廷尉信。    京兆尹于己衍坐大逆誅。
90六月壬寅,丞相屈氂下獄要斬。     邗侯李壽為衛尉,坐居守擅出長安界使吏殺人下獄死。 廷尉意。高廟郎中田千秋為大鴻臚,一年遷。    
89六月丁巳,大鴻臚田千秋為丞相。   繆侯酈終根為太常,十一年坐祝詛誅。光祿勳有祿。   大鴻臚戴仁坐祝詛誅。淮陽太守田廣明為鴻臚,五年遷。  右輔都尉王訢為右扶風,九年遷。 
88後元元年      守衛尉不害。      京兆尹建坐祝詛要斬。
87 二月丁卯,侍中奉車都尉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二月乙卯,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七年坐謀反誅。侍中駙馬都尉金日磾為車騎將軍,一年薨。太僕上官桀為左將軍,七年反,誅。當塗侯魏不害為太常,六年坐孝文廟風發免。 守衛尉遺。太僕并左將軍。   執金吾郭廣意免。  
86孝昭始元元年     尚書令張安世為光祿勳,六年遷。衛尉天水王莽稚叔,三年遷。 司隸校尉雒陽李仲季主為廷尉,四年坐誣罔下獄棄市。  執金吾河東馬適建子孟任職,六年坐殺人下獄自殺。水衡都尉呂辟胡,五年為雲中太守。青州刺史雋不疑為京兆尹,五年病免。
85          光祿大夫劉辟彊為宗正,數月卒。   
84           膠西太守齊徐仁中孫為少府,六年坐縱反者自殺。

師古曰:「中讀曰仲。 」

  
83   衛尉王莽為右將軍衛尉,三年卒。騎都尉上官安為車騎將軍,三年反,誅。  大鴻臚田廣明為衛尉,五年遷。       
82        軍正齊王平子心為廷尉,四年坐縱首匿謀反者下獄棄市。     
81    轑陽侯江德為太常,四年坐廟郎夜飲失火免。     大將軍司馬楊敞為大司農,四年遷。  守京兆尹樊福。
80元鳳元年  九月庚午,右扶風王訢為御史大夫,三年遷。光祿勳張安世為右將軍光祿勳,六年遷。 光祿勳并右將軍。 諫大夫杜延年為太僕,十五年免。  太中大夫劉德為宗正,數月免。執金吾壼信。中郎將趙充國為水衡都尉,六年遷。左馮翊賈勝胡,二年坐縱謀反者棄市。
79              
78   中郎將范明友為度遼將軍衛尉,十二年遷。  衛尉并將軍。 廷尉夏國。 青州刺史劉德為宗正,二十二年薨。光祿大夫蔡義為少府,三年遷。 衛尉田廣明為左馮翊,四年遷。
77正月甲戌,丞相千秋薨。二月乙丑,御史大夫王訢為丞相。 二月乙丑,大司農楊敞為御史大夫,二年遷。 蒲侯蘇昌為太常,十一年坐籍霍山書泄祕書免。

師古曰:「以祕書借霍山。 」

     河內太守平原趙彭祖為大司農,三年卒。  京兆尹彭祖。
76十二月庚戌,丞相訢薨。       鉅鹿太守淮陽朱壽少樂為廷尉,坐侍中邢元下獄風吏殺元棄市。詹事韋賢為大鴻臚,四年為長信少府。 沛國太守李壽為執金吾。  
75十一月己丑,御史大夫楊敞為丞相。 十一月,少府蔡義為御史大夫,一年遷。     廷尉李光,四年免。 河東太守田延年為大司農,三年有罪自殺。便樂成為少府,四年卒。右扶風周德。 
74元平元年八月己巳,丞相敞薨。九月戊戌,御史大夫蔡義為丞相。 九月戊戌,左馮翊田廣明為御史大夫,三年為祁連將軍。右將軍安世為車騎將軍光祿勳,七年遷。水衡都尉趙充國為後將軍。水衡都尉光祿大夫韓增為前將軍,十三年遷。       執金吾延壽。 左馮翊武。
73孝宣本始元年             守京兆尹廣陵相成。
72         詹事東海宋疇翁壹為大鴻臚,二年遷。河南太守魏相為大司農,一年遷。博士后倉為少府,二年。執金吾辟兵,三年。  
71六月己丑,丞相義薨。甲辰,長信少府韋賢為丞相。 六月甲辰,大司農魏相為御史大夫,四年遷。     廷尉李義。 大司農淳于賜。少府惡。光祿大夫于定國為水衡都尉,二年遷。潁川太守趙廣漢為京兆尹,六年下獄要斬。
70         山陽太守梁為大鴻臚。 左馮翊宋疇為少府,六年坐議鳳皇下彭城未至京師不足美貶為泗水太傅。六安相朱山拊為右扶風,一年下獄死。大鴻臚宋疇為左馮翊,一年遷。左馮翊延,三年免。
69地節元年        水衡都尉光祿大夫于定國為廷尉,十七年遷。   水衡都尉朱輔。右扶風博。 
68 三月庚午,大司馬光薨。 侍中中郎將霍禹為右將軍,一年遷。       執金吾郅元。潁川太守廣為右扶風,三年。 
67正月甲申,丞相賢賜金免。六月壬辰,御史大夫魏相為丞相。四月戊申,車騎將軍光祿勳張安世為大司馬車騎將軍,七月戊戌,更為大司馬衛將軍。右將軍霍禹為大司馬。七月壬辰,大司馬禹下獄要斬 。六月辛丑,太子太傅丙吉為御史大夫,八年遷。  度遼將軍衛尉范明友為光祿勳,一年坐謀反誅。    大司農輔。執金吾延年。 左馮翊官。
66    弋陽侯任宮為太常,四年坐人盜茂陵園中物免。     北海太守朱邑為大司農,四年卒。 勃海太守龔遂為水衡都尉。潁川太守讓為左馮翊。
65元康元年       北海太守張延壽為太僕,四年病免。   平原太守蕭望之為少府,一年徙。東海太守尹翁歸為右扶風,四年卒。守京兆尹彭城太守遺。
64           執金吾廣意。 少府蕭望之為左馮翊,三年遷。
63             守京兆尹潁川太守黃霸,數月還故官。
62 八月丙寅,大司馬安世薨。  蒲侯蘇昌復為太常,六年病免。      太中大夫李彊中君守少府,三年遷。

師古曰:「中讀曰仲。」

光祿大夫馮奉世為水衡都尉,十四年遷。 
61神爵元年 前將軍韓增為大司馬車騎將軍。   中郎將楊惲為諸吏光祿勳,五年免。 太僕戴長樂,五年免。 左馮翊蕭望之為大鴻臚,二年遷。大司農王禹,四年遷。 廣陵太守陳萬年為右扶風,五年遷。膠東相張敞為京兆尹,八年免。左馮翊彊,三年免。
60   後將軍充國。  衛尉忠。    南陽太守賢為執金吾。  
59三月丙午,丞相相薨。四月戊戌,御史大夫丙吉為丞相。 七月甲子,大鴻臚蕭望之為御史大夫,三年貶為太子太傅。      少府李彊為大鴻臚。 光祿大夫梁丘賀為少府。 東郡太守韓延壽為左馮翊,二年下獄棄市。
58      河內太守韋玄成為衛尉,二年遷。       
57五鳳元年         大司農王禹為大鴻臚。大司農延。  守左馮翊勃海太守信。
56 四月己丑,大司馬增薨。五月,強弩將軍許延壽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八月壬午,太子太傅黃霸為御史大夫,一年遷。 衛尉韋玄成為太常,二年免。 衛尉弘。右扶風陳萬年為太僕,五年遷。  宗正劉丁。  守左馮翊五原太守延壽。
55正月癸卯,丞相吉薨。二月壬申,御史大夫黃霸為丞相。 六月辛酉,西河太守杜延年為御史大夫,三年以病賜安車駟馬免。        執金吾田聽天,三年遷。  
54              
53甘露元年 三月丁巳,大司馬延壽薨。  蒲侯蘇昌復為太常,二年病免。         
52  五月己丑,廷尉于定國為御史大夫,一年遷。     執金吾田聽天為廷尉,三年遷。    守左馮翊廣川相充郎。
51三月己丑,丞相霸薨。五月甲午,御史大夫于定國為丞相。 五月甲午,太僕陳萬年為御史大夫,七年卒。 鴈門太守建平侯杜緩為太常,七年坐盜賊多免。  博陽侯丙顯為太僕,一年為建章衛尉。      
50   典屬國常惠為右將軍,四年薨。  衛尉順。秺侯金賞為侍中太僕,七年遷。中山相加守廷尉。  執金吾平。右扶風武。京兆尹成。
49黃龍元年 十二月癸酉,侍中樂陵侯史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 太子太傅蕭望之為前將軍,一年為光祿勳,二年免。    廷尉解延年。    左馮翊常。
48孝元初元元年     光祿勳并將軍。平昌侯王接為衛尉,五年遷。  太鴻臚顯,十一年。散騎諫大夫劉更生為宗正,二年免。大司農宏。淮陽中尉韋玄成為少府,二年為太子太傅。水衡都尉馮奉世為執金吾,二年遷。水衡都尉馮奉世。太原太守陳遂為京兆尹,一年遷。
47     光祿勳賞。  京兆尹陳遂為廷尉,二年卒。 大司農充郎。  京兆尹代郡范。守左馮翊延免。
46   執金吾馮奉世為右將軍,三年為諸吏典屬國,二年為光祿勳。侍中衛尉許嘉為右將軍,五年遷。 光祿大夫周堪為光祿勳,三年貶為河東太守。     丞相司直南郡李延壽子惠為執金吾,九年遷。淮陽相鄭弘為右扶風,四年遷。 
45    弋陽侯任千秋長伯為太常,四年以將軍將兵。   廷尉魏郡尹忠子賓,十四年為諸吏光祿大夫。  少府延,二年免。 京兆尹成。
44  六月辛酉,長信少府貢禹為御史大夫,十二月丁未卒。丁巳,長信少府薛廣德為御史大夫,一年以病賜安車駟馬免。          河南太守劉彭祖為左馮翊,二年遷太子太傅。
43永光元年十一月戊寅,丞相定國賜金,安車駟馬免。七月癸未,大司馬高賜金,安車駟馬免。九月戊子,侍中衛尉王接為大司馬車騎將軍。七月辛亥,太子太傅韋玄成為御史大夫,一年遷。  太僕金賞為光祿勳,一年卒。衛尉雲。故建章衛尉丙顯為太僕,十年免。  大司農堯。侍中中大夫歐陽餘為少府,五年卒。  
42二月丁酉,御史大夫韋玄成為丞相。 二月丁酉,右扶風鄭弘為御史大夫,五年有罪自殺。       光祿大夫非調為大司農。 右扶風強,五年。隴西太守馮野王為左馮翊,五年遷。
41 四月癸未,大司馬接薨。七月壬戌,左將軍衛尉許嘉為大司馬車騎將軍。 右將軍奉世為左將軍光祿勳,二年卒。侍中中郎將王商為右將軍,十一年遷。          
40          宗正劉臨。 水衡都尉福。光祿大夫琅邪張譚仲叔為京兆尹,四年不勝任免。
39              
38建昭元年     太子少傅匡衡為光祿勳,一年遷。     尚書令五鹿充宗為少府,五年貶為玄菟太守。右扶風 
37  八月癸亥,諸吏散騎光祿勳匡衡為御史大夫,一年遷。  左曹西平侯于永為光祿勳,十六年遷。執金吾李延壽為衛尉,一年遷。  左馮翊馮野王為大鴻臚,五年為上郡太守。   左馮翊郭延。
36六月甲辰,丞相玄成薨。七月癸亥,御史大夫匡衡為丞相。 七月戊辰,衛尉李延壽為御史大夫,三年卒。一姓繁。

師古曰:「繁音蒲元反。」

   陽平侯王鳳為侍中衛尉,三年遷。       
35            中郎將丙禹為水衡都尉,五年。 
34             京兆尹王昌賓,二年轉為鴈門太守。
33竟寧元年 六月己未,侍中衛尉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三月丙寅,太子少傅張譚為御史大夫,三年坐選舉不實免。    太僕譚。  陽城侯劉慶忌寧君為宗正,三年遷。河南太守召信臣為少府,二年徙。中少府安平侯王章子然為執金吾,三年遷。  
32孝成建始元年    騏侯駒普為太常,數月薨。 衛尉王罷軍。     常山太守溫順子教為右扶風,一年遷。弘農太守宋平次君為京兆尹。河南太守畢眾為左馮翊。
31    宗正劉慶忌為太常,五年病免。  執金吾王章為太僕,五年病免。蜀郡太守何壽為廷尉,四年徙。大鴻臚浩賞,二年徙。 右扶風溫順為少府,二年坐買公田與近臣下獄論。弋陽侯任千秋長伯為執金吾,一年遷。水衡都尉爵。太原太守讓為右扶風。河東太守杜陵甄尊少公為京兆尹,二年貶為河南太守。
30十二月丁丑,丞相衡免。八月癸丑,大司馬嘉賜金免。十月乙卯,諸吏左曹光祿大夫尹忠為御史大夫,一年坐河決自殺。右將軍王商為左將軍,一年遷。執金吾千秋為右將軍,一年遷。      宗正劉通。 南陽太守王昌為右扶風,三年免。 
29三月甲申,右將軍王商為丞相。 十一月壬戌,少府張忠為御史大夫,六年卒。右將軍千秋為左將軍,三年薨。長樂衛尉史丹為右將軍,三年遷。     河南太守漢為大鴻臚,一年免。 東平相鉅鹿張忠子贛為少府,十一月遷。 守京輔都尉王遵為京兆尹,二年免。大鴻臚浩賞為左馮翊,九月減死罪一等論。
28河平元年      衛尉王玄中都。

師古曰:「中讀曰仲。」

   千乘太守東萊劉順為宗正,四年坐使合陽侯舉子免。司隸校尉王駿為少府,七年徙。執金吾輔。水衡都尉王勳。杜陵韓勳長賓為左馮翊,三年為少府。
27        北海太守安成范延壽子路為廷尉,八年卒。 廷尉何壽為大司農。 漢中太守平原王賞少公為右扶風,三年免。楚相齊宋登為京兆尹,三年貶為東萊都尉,未發,坐漏泄省中語下獄自殺。
26   右將軍丹為左將軍,十三年薨。太僕王章為右將軍。宜春侯王咸長伯為太常,一年病免。平昌侯王臨為太常,六年薨。  侍中中郎將王音為太僕,三年遷。   右曹光祿大夫辛慶忌為執金吾,四年貶為雲中太守。 光祿大夫武為左馮翊。
25四月壬寅,丞相商免。六月丙午,諸吏散騎光祿大夫張禹為丞相。        大夫韋安世為大鴻臚,二年為長樂衛尉。  侍中奉車都尉金敞為水衡都尉,一年遷。司隸校尉王章為京兆尹,一年下獄死。
24陽朔元年      侍中水衡都尉金敞為衛尉,四年卒。   常山太守劉武成為宗正,四年卒。 水衡都尉順。河內太守甄尊為右扶風,三年遷。弘農太守平陵逢信少子為京兆尹,三年遷陳留太守。薛宣為左馮翊,二年遷。
23  四月癸卯,侍中太僕王音為御史大夫,一年遷。    史柱國衛公為太僕。

師古曰:「姓史,名柱國,字衛公也。」

 大鴻臚勳。    
22 八月丁巳,大司馬鳳薨。九月甲子,御史大夫王音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十一月丁卯,諸吏散騎光祿勳于永為御史大夫,二年卒。  右將軍王章為光祿勳,數月薨。 右扶風甄尊為太僕。   護西域騎都尉韓立子淵為執金吾,五年坐選舉不實免。左曹水衡都尉河內苟參威神。 
21     雲中太守辛慶忌為光祿勳,四年遷。 京兆尹逢信為太僕,六年遷。   左馮翊薛宣為少府,二月遷。水衡都尉禹。太原太守淳于信中君為右扶風。

師古曰:「中讀曰仲。 」

少府王駿為京兆尹,一年遷。
20鴻嘉元年三月庚戌,丞相禹賜金,安車駟馬免。四月庚辰,御史大夫薛宣為丞相。 正月癸巳,少府薛宣為御史大夫。四月庚辰,京兆尹王駿為御史大夫,五年卒。光祿勳辛慶忌為右將車。平臺侯史中為太常,六月病免。建平侯杜業君都為太常,七年免。 陽平侯王襄為衛尉,五年徙。  大鴻臚慎。千乘令劉慶忌為宗正,六月坐平都公主殺子貶為遼東太守。東都太守琅邪王賞中子為少府,四年免。

師古曰:「中讀曰仲。 」

 太原太守河內鄧義子華為京兆尹,一年為鉅鹿太守。廬江太守趙增壽公為左馮翊,一年遷。
19        左馮翊趙增壽為廷尉,五年貶為常山都尉。    隴西太守劉威子然為京兆尹,一年卒。泗水相茂陵滿黔子橋為左馮翊,四年貶為漢中都尉。
18     右將軍慶忌為光祿勳,四年遷。光祿勳并將軍。      張掖太守牛商子夏為右扶風,四年免。丞相司直翟方進為京兆尹,三年遷。
17           中少府韓勳為執金吾,四年遷。

師古曰:「中少府,皇后官。」

  
16永始元年           南陽太守陳咸為少府,二年免。水衡都尉淳于長,三年免。 
15十月己丑,丞相宣免。十一月壬子,執金吾翟方進為丞相。正月乙巳,大司馬音薨。二月丁酉,特進成都侯王商為大司馬衛將軍。三月丁酉,京兆尹翟方進為御史大夫,八月貶為執金吾。十一月壬子,諸吏散騎光祿勳孔光為御史大夫,七年貶為廷尉。  諸吏散騎光祿大夫孔光為光祿勳,九月遷。執金吾韓勳為光祿勳,六月遷。太僕逢信為衛尉,二年免。衛尉王襄為太僕,三年病免。 長信少府平當為大鴻臚,三年遷。 御史大夫翟方進為執金吾,一月遷。 信都太守長安宗正子泄為京兆尹,二年貶為河南太守。琅邪太守朱博為左馮翊,一年遷。
14   右將軍辛慶忌為左將軍,三年卒。光祿勳韓勳為右將軍,一年卒。 少府師丹為光祿勳,二年遷侍中光祿大夫。  琅邪太守陳慶君卿為廷尉,一年為長信少府。 朔方太守劉它人為宗正。左馮翊朱博為大司農,一年為犍為太守。光祿大夫師丹為少府,五月遷。詹事許商為少府,二年為侍中光祿大夫。金城太守廉褒子上為執金吾,一年遷。東平太傅彭宣為右扶風,一年遷。河內太守杜陵龐真孫為左馮翊,三年遷。
13 十一月庚申,大司馬商賜金,安車駟馬免。 執金吾廉褒為右將軍,五年免。酇侯蕭尊為太常,六年薨。 侍中水衡都尉淳于長為衛尉,三年免。 右扶風彭宣為廷尉,三年以王國人為太原太守。 會稽太守沛劉交游君為宗正,十年。汝南太守嚴訢子慶為大司農,三年卒。護羌校尉尹岑子河為執金吾,一年遷。光祿大夫潁川師臨子威為水衡都尉,八月遷。水衡都尉臨為右扶風,三年為沛郡都尉。司隸校尉何武為京兆尹,一年貶為楚內史。
12元延元年 正月壬戌,成都侯商復為大司馬衛將軍,十二月乙未遷為大司馬大將軍,辛亥薨。庚申,光祿勳王根為大司馬票騎將軍。 執金吾尹岑為右將軍,二年薨。 大鴻臚平當為光祿勳,七月坐前議昌陵貶為鉅鹿太守。曲陽侯王根為光祿勳,一月遷。 護軍都尉甄舜子節為太僕。東萊太守平陵范隆偉公為太僕,二年免。   左馮翊龐真為少府,四年遷。廣漢太守趙護子夏為執金吾。侍中光祿大夫趙彪大伯為侍中水衡都尉,三年卒。廣陵太守王建為京兆尹。河南太守徐讓子張為左馮翊,四年免。
11     樂昌侯王安惠公為光祿勳,數月病免。  光祿大夫朱博為廷尉,一年遷。太山太守蕭育守大鴻臚,數月徙。   廣陵太守孫寶為京兆尹,一年免。
10   廷尉朱博為後將軍,二年免。 尚書僕射趙玄少平為光祿勳,二年為太子太傅。 護軍都尉任宏偉公為太僕,二年徙。沛郡太守何武為廷尉,二年遷。九江太守王嘉為大鴻臚,三年遷。大司農堯。 水衡都尉南陽王超驕軍,三年坐淳于長自殺。守鴻臚太山太守蕭育為右扶風,三年免。 
9          北地太守谷永為大司農,一年免。   
8綏和元年 四月丁丑,大司馬票騎將軍根更為大司馬,七月甲寅賜金,安車駟馬免。十一月丙寅,侍中騎都尉光祿大夫王莽為大司馬。三月戊午,廷尉何武為御史大夫,四月乙卯為大司空,一年免。廷尉孔光為左將軍,一年遷。執金吾王咸為右將軍,一年遷。 侍中光祿大夫師丹為諸吏散騎光祿勳,十一月為太子太傅。大司農許商為光祿勳,四月遷。成陽侯趙訢君偉為衛尉,六月。侍中光祿大夫司農趙玄為衛尉,一月為中少府。駙馬都尉王舜為太僕,二年病免。御史大夫孔光為廷尉,九月遷。少府龐真為廷尉,二年為長信少府。 侍中光祿大夫許商為大司農,數月遷。太原太守彭宣為大司農,一年遷。詹事平陵賈延初卿為少府,三年。太僕宏為執金吾,十一月貶為代郡太守。光祿大夫王臧幼公為執金吾,三月遷,南陽謝堯長平一年遷。京兆都尉甄豐長伯為水衡都尉,二年為泗水相。長信少府薛宣為京兆尹,一年貶為淮陽相。丞相司直琅邪遂義子贛為左馮翊,坐選舉免。
7二月壬子,丞相方進薨。三月丙戌,左將軍孔光為丞相。十一月丁卯,大司馬莽賜金,安車駟馬免。庚午,左將軍師丹為大司馬,四月徙。十月癸酉,大司馬丹為大司空,一年免。右將軍王咸為左將軍,十月免。衛尉傅喜為右將軍,十一月賜金罷。太子太傅師丹為左將軍,五月遷。光祿勳彭宣為右將軍,二年遷。安丘侯劉常為太常,四年病,賜金百斤,安車駟馬免就國。大司農彭宣為光祿勳,六月遷。衛尉王能為侍中光祿勳,二年貶為弘農,坐呂寬自殺。太子中庶子傅喜游為衛尉,二月遷。侍中光祿大夫王龔子即為衛尉,二月遷。城門校尉丁望為衛尉,三年遷。  執金吾謝堯為大鴻臚,三年徙。大司農河東梁相子夏,一年遷。光祿大夫鉅鹿閻宗君闌為執金吾,六年卒。執金吾河內孫雲子叔,三年遷。故太僕范隆為右扶風,八月為冀州牧。太山馬嘉次君為右扶風,一年免。光祿大夫朱博為京兆尹,數月遷。光祿大夫邴漢游君為京兆尹,數月病,為中大夫。大鴻臚王嘉為京兆尹,二年遷。
6孝哀建平元年 四月丁酉,侍中光祿大夫傅喜為大司馬。十月壬午,京兆尹朱博為大司空。右將軍彭宣為左將軍,一年坐與淮陽王婚免。    大司農梁相為廷尉,二年貶為東海都尉。 大司農左咸,一年徙。  司隸校尉東海方賞君賓為左馮翊,二年遷。
5四月乙未,丞相光免。御史大夫朱博為丞相,八月甲戌有罪自殺。十二月甲寅,御史大夫平當為丞相。二月丁丑,大司馬喜免。陽安侯丁明為大司馬衛將軍。四月戊午,大司空博為御史大夫,乙亥遷。中尉趙玄為御史大夫,五月下獄論。九月乙酉,諸吏散騎光祿勳平當為御史大夫,二月遷。十月丙寅,京兆尹王嘉為御史大夫,一年遷 。光祿勳丁望為左將軍卒。執金吾公孫祿為右將軍,一年遷。 衛尉望為光祿勳,一月遷。光祿大夫平當為光祿勳,四月遷。少府賈延為衛尉,十一月還故官。執金吾孫雲為衛尉,四年遷。城門校尉丁憲子尉為太僕,四年遷。 大鴻臚雲陽畢申世叔,五年徙。 衛尉賈延為少府,一年遷。五官中郎將潁川公孫祿中子為執金吾。

師古曰:「中讀曰仲。 」

侍中水衡都尉讓。大鴻臚謝堯為扶風,一年遷。 
4三月己酉,丞相當薨。四月丁酉,御史大夫王嘉為丞相。 四月丁酉,河南太守王崇為御史大夫,九月貶。右將軍公孫祿為左將軍,二年免。執金吾蟜望為右將軍,一年遷。 少府賈延為光祿勳,三年遷。  左馮翊方賞為廷尉,四年徙。 御史大夫王崇為大司農,二年遷。尚書令涿郡趙昌君仲為少府,一年為河內太守。將作大匠東海蟜望王君為執金吾,三月遷。光祿大夫蕭育為執金吾,一年免。光祿大夫東海魏章子讓為右扶風,一年免。潁川太守毋將隆為京兆尹,一年遷。大司農左威為左馮翊,三年為復土將軍。
3  三月丁卯,諸吏散騎光祿勳賈延為御史大夫,一年遷。諸吏散騎光祿大夫王安為右將軍,一年遷。建平侯杜業為太常,三年貶為上黨都尉。     陳留太守渤海劉不惡子麗為宗正,更名容。光祿大夫董恭君孟為少府,一年遷。京兆尹毋將隆為執金吾,一年貶為沛郡都尉。光祿大夫龔勝為右扶風,一年歸故官。光祿大夫茂陵申屠博次孫為京兆尹,一年遷。
2元壽元年三月丙午,丞相嘉下獄死。七月丙午,御史大夫孔光為丞相。正月辛丑,大司馬衛將軍明更為大司馬票騎大將軍。特進孔鄉侯傅晏為大司馬衛將軍,辛亥賜金,安車駟馬免。五月乙卯,諸吏光祿大夫孔光為御史大夫,二月遷。七月丙午,氾鄉侯何武為御史大夫,二月免。御史大夫何武為前將軍,二年免。 詹事馬宮為光祿勳,二年遷。少府董恭為衛尉,二月為光祿大夫。右扶風弘譚為衛尉,一年遷。    衛尉孫雲為少府,一月。陳留太守茂陵耿豐為少府,二年為復土將軍。京兆尹申屠博為執金吾,一年免。光祿大夫沛弘譚巨君為右扶風,冬遷。京兆尹南陽翟萌幼中。

師古曰:「中讀曰仲。」

  九月己卯,大司馬明免。十一月壬午,諸吏光祿大夫韋賞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己丑卒。十二月庚子,侍中駙馬都尉董賢為大司馬衛將軍。八月辛卯,光祿大夫彭宣為御史大夫。         光祿大夫南夏常仲齊為右扶風。  
公元前1五月甲子,丞相光為大司徒,九月辛酉為太傅。右將軍馬宮為大司徒。五月甲子,大司馬衛將軍賢更為大司馬,六月乙未免。庚申,新都侯王莽為大司馬。五月甲子,御史大夫宣為大司空,三月病免。八月戊午,右將軍王崇為大司空。安陽侯王舜為車騎將軍,八月遷。衛尉王崇為右將軍,二月。光祿勳馬宮為右將軍,三月遷。光祿勳甄豐為右將軍,六月遷。執金吾孫建為右將軍,二年遷 。博陽侯丙昌長矯為太常,二年貶為東郡太守。左曹中郎將甄豐為光祿勳,一年遷。大司農王崇為衛尉,二月遷。建成侯黃輔子元為衛尉。長樂衛尉王惲子敬為太僕,五年遷。故廷尉梁相復為大理,二年坐除吏不次免。復土將軍左咸為大鴻臚。衛尉弘譚為大司農。光祿大夫韓容子伯為執金吾,一月免。護軍都尉孫建子夏為執金吾,三月遷。大鴻臚畢由為右扶風,六月貶為定襄太守。京兆尹清河孫意子承。廷尉方賞為左馮翊,一年遷。
公元1孝平元始元年二月丙辰,太傅孔光為太師,大司馬王莽為太傅,大司馬車騎將軍王舜為太保車騎將軍。二月丙辰,大司馬莽遷。   侍中奉車都尉甄邯子心為光祿勳,三年遷。    中郎將蕭咸為大司農,一年卒。少府宗伯鳳君房。中郎將任岑為執金吾,一年卒。右輔都尉趙恢君向為右扶風,一年免。大司徒司直金欽為京兆尹,一月為侍中。光祿大夫左馮翊張嘉。
2  二月癸酉,大司空王崇病免。四月丁酉,少傅左將軍甄豐為大司空。右將軍孫建為左將軍光祿勳。甄邯為右將軍光祿勳。安昌侯張宏子夏為太常,二年貶為越騎校尉。    大鴻臚橋仁。光祿大夫孫寶為大司農,數月免。左輔都尉尹賞為執金吾,一年卒。中郎將幸成子淵為水衡都尉。大司馬司直沛武襄君孟為右扶風,三年為冀州牧。 
3    城門校尉劉岑子張為太常,二年徙為宗伯。   尚書令潁川鍾元寧君為大理。  執金吾長安王駿君公,三年遷。 左馮翊匡咸子期。
4          宗正容更為宗伯,一年免。 將作大匠謝堯為右扶風,年七十病免,賜爵關內侯。京兆尹鍾義。左馮翊沛孫信子儒。
5四月乙未,太師光薨。大司徒宮為大司馬,八月壬午免。十二月丙午,長樂少府平晏為大司徒。  執金吾王駿為步兵將軍。 太僕惲為光祿勳。   太鴻臚左咸。太常劉岑為宗伯。大司農尹咸。 尚書令南陽鄧馮君侯為右扶風。宰衡護軍武襄為京兆尹,數月遷。中郎將南陽郝黨子嚴為左馮翊。

校勘記

七五一頁 一欄 三格「十年」據景祐、殿本補。

七五三頁 三欄 四格原在三格,據景祐、殿、局本移下。王先謙說「窋」訛「窟」。按局本作「窋」。

七五四頁 三欄 四格原在五格,據景祐、殿、局本移上。

七五九頁 三欄 二格「倉」,殿本作「蒼」。王先謙說作「蒼」是。

七六二頁 一欄 六格「奉常」據景祐、殿本補。 王先謙說蓋盎免而殷代也。

七六四頁 一欄 十三格,王先謙說中尉都三年方免,此處不應有「

中尉」二字。

七六五頁 三欄 二格,王先謙說「死」為「免」字之訛。 按殿本作「免」。四格,王先謙說「死」亦「免」之誤。

七六六頁 四欄 二格,王先謙說「後」字蓋衍。

七六九頁 一欄 九格,王先謙說「年」下脫「遷」字。 按各本都脫。

七七一頁 一欄 八格,王先謙說「都」當為「衛」。 按景祐、殿本都作「衛」。

七七五頁 二欄 十四格,王先謙說「陽」當為「楊」。 按景祐、殿本都作「楊」。

七七九頁 二欄 十二格,王先謙說「為」字衍。 按景祐、殿本無。

七八三頁 三欄 十三格,王先謙說「中尉」衍文。

七八六頁 二欄 十五格原在十四格,據景祐、殿本移下。

七九四頁 二欄 十格,王先謙說「道」是「首」之誤字。

七九五頁 二欄 六格「夜郎」,景祐、殿本都作「郎夜」。 王先謙說「郎」在「夜」上是。

七九七頁 一欄 二格,殿本考證說「相」上脫「丞」字。 按景祐本有。

七九八頁 一欄 十格,殿本「加」作「邢」。

八00頁 二欄 十五格,王先謙說「田」是「尹」之誤。 按景祐、局本都作「尹」。

八0二頁 二欄 十四格,沈欽韓說「為」字衍。

八0三頁 一欄 三格,錢大昭說「農」當為「馬」。 按景祐、殿、局本都作「馬」。

八0九頁 二欄 四格據景祐、殿本補。錢大昭說閩本有。六格原在五格,八格原在七格,據景祐、殿本移下。

八一一頁 三欄 二格「二」,景祐、殿本都作「三」。王先謙說作「三」是。

八一二頁 三欄 十五格據景祐、殿本補。錢大昭說閩本有。

八一三頁 二欄 十四格,殿本有「馮奉世」三字,考證說從宋本補。 按景祐本無此三字。

八一七頁 一欄 十二格原在十一格,據景祐、殿、局本移下。

八二0頁 四欄 四格,錢大昭說「光祿」下脫「勳」字。 按各本都脫。

八二一頁 二欄 四格「縏」,王先謙說殿本作「繁」是。

八二二頁 一欄 十四格「謂」,景祐、殿、局本都作「為」。

八二二頁 三欄 四格,沈欽韓說史表作「三月」,「七月」是傳寫之誤。 按景祐本正作「三月」。

八二三頁 三欄 十五格,「尊」字據景祐、殿本補。

八三0頁 二欄 十三格,景祐、殿本都作「域」,「城」字誤。

八三六頁 一欄 十五格「寵」,景祐、殿本都作「龐」。王先謙說作「龐」是。

八四0頁 二欄 七格「亡」,景祐、殿本都作「玄」。

八四一頁 二欄 八格「湯」,景祐、殿、局本都作「陽」。 王先謙說作「陽」。十三格「中陵」,景祐、殿本都作「平陵」。 王先謙說作「平陵」是。十四格「州」,景祐、殿本都作「水」。 王先謙說作「水」是。

八四七頁 一欄 五格「嶠」,景祐、殿本都作「蟜」。

八五0頁 二欄 一格,景祐、殿本無「二」字。

八五二頁 一欄 一格「三」,景祐、殿本都作「二」。 周壽昌說孝哀崩於元壽二年,無三年。

八五二頁 一欄 六格「都」,景祐、殿本都作「郡」。 王先謙說作「郡」是。

八五五頁 二欄 四格,王先謙說「病」上「為」字衍,「府」當作「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