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滿懷 合而生興 吳耀輝的書印世界

陳宏勉

一九七O年代是臺灣篆刻史的一個關鍵年代,渡海來臺的篆刻家逐漸有了篆刻課程,出生在臺灣的一代,因此投入的篆刻研究的行列,韓國石和泰來石也在這關鍵的時空交錯中進入了臺灣,而使研究創作的過程中,材料平價而豐富。這段時間渡海來臺的篆刻家,王壯為、曾紹杰、黃寶瑜、江兆申、王北岳、梁乃予等,在大專院校、民間社團或在家授業,開啟了臺灣近半世紀的篆刻風潮。

藝專一年級,和多鏗到乃予先生學習篆刻,當時真正學習篆刻的人不多,知名的江兆申處有周澄,王壯為處有薜平南、薛志揚昆仲,曾紹杰處黃崇鏗、楊式昭、陳正隆等,王北岳處有吳耀輝、黃嘗銘、黃勁挺。梁乃予處有陳澤群、鄭多鏗、陳宏勉、林淑女、朱秀櫻等。初習的時間,都在那五年前後。

耀輝兄也是這時空進入篆刻的行列,是最特殊的人物。當時對篆刻產生興趣,都是在學時,美術科系中有篆刻課程,或參加社團,或因書法而延伸去學習。耀輝兄 一九五一年出生於彰化縣王功村,早年因貧病,鹿港中學高一中輟學業,北上至三重市主治內兒科的診所當實習藥劑生。診所旁張明淵經營了一個刻印攤,工作空閒時,就站在印攤旁看張老闆刻印,看一方印從佈稿到完成,只有 一公分 平方多的空間,不同的姓名依著楷、隸、篆字體的章法設計,演化出千變萬化的結體。看出興趣,也和張老闆熟稔起來,向他請教,進一步的在他晚上收攤之後,借篆刻刀,隨意取姓命名練習刻起來,大略是 一公分木、角質印材,自己陶醉在其中。 刻印逐漸的成為他下班後最重要的課題,日積月累的練習,有疑問就請教張老闆,幾年下來不論用刀、布局都有相當的心得,也購買石材來刻,這個過程一直到了二十歲入伍才結束。

耀輝兄在金門前線擔任文書士時,公餘就做篆刻書法的研究,報章雜誌中收集參考資料,軍中能找到諸如自立藝苑、中央月刊、勝利之光、美哉中華、光華畫報、藝壇等,其中的書法和篆刻都是摹倣學習的來源,眼界也較寬廣了,冥冥中成為他一生投入的事業。

自我鑽研的過程中,累積了多年的經驗,也產生許多放在心上解不開的疑團。一九七四年十月, 王北岳 先生在國立歷史博物館成立篆刻書法研究班,在關鍵時刻使這些迷團獲得答案,並帶領進入篆刻藝術的殿堂中。當時正是臺灣篆刻發展起步的時期,在北岳先生的引領下,雖然他行事低調,但充滿著無盡的熱情和愛心,從佳藝美術社到「印林」雜誌的成立,中華民國篆刻學會的發起,只要北岳先生認為是對篆刻推廣的必要,耀輝兄皆共同參與或贊助,出錢出力,皆以至誠,從無二話。無意的參與了臺灣篆刻發展史上幾件關鍵的事件,從不求回報,是位可敬之人。

「人生在世,有良師益友長相左右,可謂無比幸福。」「從平生致力中國篆刻教育不遺餘力,個性可親因材施教的王北岳處受教良多,知曉了中國的篆刻源流、風貌,熟悉了<衝刀>的技法,再補以<切刀>的妙用。」耀輝兄敘述當年在北岳先生指導的情景。後來又求教 梁乃予 先生,乃予先生告訴他「多從古印入手」,並由其用刀了解和熟練「衝」、「切」刀法兼施、左右逢源的技法。使他在一九七四年十月始受業於北岳先生,一九七七年即得全國美展佳作,一九八一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篆刻第二名,一九八三年第十屆全國美展第一名。十年間,如此勇猛精進,令人贊嘆。

耀輝兄心思密,又可沈得住氣,做條理極度繁瑣複雜的探索和工作,對事物研究都是追根究底,所以對篆刻底事自然盡其所能,鉤深索隱、無微不至。舉其篆刻有關的國學、書學、書法等莫不全力以赴。

書法因篆刻因緣,由篆隸入手,篆書初習「嶧山碑」,續臨石鼓文字、兩周金文、張遷碑、吳天發神讖碑、祀三公山碑、張猛龍碑等,後讀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吳昌碩書篆隸,或蒼勁莊嚴,或秀逸婀娜,或樸茂雄逸,皆成師法對象,數十年反覆咀嚼,自成體系,結體奇古生動,線條老辣沈厚,集今古之菁華。

篆刻本體由早年熟練的細朱體系,在北岳先生的引導下,反身於漢鑄印,求其溫厚平正,後見鄧石如、吳攘之以小篆入印,即喜其婉轉靈動、疏密多變、跌宕凝厚的結體,衝、切並進的巧妙刀趣,更使他流連其中,逐漸形成獨特的風格。無論各古璽、漢印,元朱、亦或明清以後皖浙諸家無不涉獵,真所謂「搜盡奇峰打草稿」。

其另一絕活是發展多字印的安排,印文有三十餘字之巨作,而且各式結體都有,多字印難在繁複,布局要安排到工穩妥貼,都是很大的工程,更要趣味盎然,自是難上加難,但耀輝兄收放自如,如無意為之,已自然而然,真巧奪天工,令人嘆服,此風格當年亦是他得大獎的利器。

耀輝將所作集結成書,囑為文,從篆刻通訊、中華民國篆刻學會、印證小集、台灣印社,三十幾年過去了,無論是書印切磋,或詩酒嬉玩間,見其熱情和執著的赤子之心依舊,真天地之境,洞焉可觀。

[第108/109頁]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